第135章 人才輩出,改革事業添助力_穿越唐朝當財子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穿越唐朝當財子 > 第135章 人才輩出,改革事業添助力

第135章 人才輩出,改革事業添助力(1 / 1)

暮春的逸品學院,紫藤花爬滿了教學樓的廊柱,淡紫色的花瓣隨風飄落,鋪滿了通往禮堂的石板路。這一年,學院迎來了首批畢業生——三百餘名學子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與實踐,即將走出校園,奔赴大唐各地的崗位,為改革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畢業季的校園裡,處處洋溢著既傷感又振奮的氛圍。商科教室的賬桌上,還留著畢業生們整理好的複式記賬樣本,每一本都字跡工整,條理清晰;農科的試驗田旁,新收的棉花與稻穀被裝在布袋裡,貼上了“畢業生實踐成果”的標簽;工科的實踐工坊內,改良後的織布機、水車模型整齊排列,旁邊還放著畢業生們繪製的設計圖紙;醫科的草藥園裡,畢業生們種下的金銀花正盛開,散發著淡淡的藥香,仿佛在為他們送彆。

辰時剛過,畢業典禮在禮堂正式開始。李逸身著紫色的戶部尚書官袍三年間,他因改革功績卓著,已升任戶部尚書),與蘇瑤並肩坐在主席台上。看著台下身著畢業製服的學子們,他不禁想起三年前他們初入學時的模樣——那時的張順還在為綢緞莊的賬目發愁,李二柱對先進種植技術一知半解,趙木匠的織布機圖紙還存在諸多缺陷,周姑娘的草藥知識也僅停留在祖母傳授的經驗層麵。而如今,他們眼中滿是自信與堅定,已然成長為能獨當一麵的實用人才。

“三年前,你們懷揣夢想來到逸品學院,帶著‘經世致用’的校訓踏上求學之路;如今,你們即將畢業,要把在學院學到的知識與技能,用到為民實乾的崗位上。”李逸的聲音透過禮堂的橫梁,傳遍每一個角落,“商科的學子要規範商貿,讓大唐的商路更繁榮;農科的學子要紮根農田,讓百姓的糧倉更充盈;工科的學子要革新技術,讓工匠的雙手更省力;醫科的學子要守護健康,讓偏遠的鄉野也有醫靠。大唐的改革事業,正等著你們添磚加瓦!”

畢業典禮結束後,學子們陸續奔赴各自的崗位。他們的去向,早已通過朝廷的分配與各地的招募確定——有的進入戶部、工部等中央部門,有的前往江南、西域等地方官府,有的則回到家鄉,用所學知識服務鄉親。

商科:規範商貿,激活商路活力

張順畢業後,被分配到長安西市的商棧擔任賬房主管。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商棧推行複式記賬法。此前,商棧因記賬混亂,每年總有近百貫賬目對不上,還時常與西域商人發生貿易糾紛。張順根據在學院學到的知識,重新梳理賬目體係,設計出“商戶分戶賬”“貿易流水賬”“利潤核算賬”三套賬簿,每一筆收支都對應清晰,一目了然。

半年後,西市商棧的賬目準確率從原來的七成提升至百分之百,與西域商人的貿易糾紛減少了九成。他還結合國際貿易課程學到的知識,為商棧製定了“西域貿易手冊”,詳細記錄各國的貨幣兌換比例、貿易習俗與風險防範措施。在他的推動下,商棧與回紇、波斯的貿易額較去年增長了五成,長安西市的商戶們紛紛效仿他的記賬方法,大唐的商貿秩序愈發規範。

除了張順,還有十餘名商科學子被派往西域商路的貿易驛站。他們在驛站開設“商貿谘詢點”,為過往商隊提供記賬指導、合同擬定等服務。原本因賬目不清、合同不規範導致的貿易糾紛,在他們的幫助下大幅減少,西域商路的繁榮程度較三年前再提升四成,駝鈴聲比往日更加密集。

農科:紮根田野,充盈百姓糧倉

李二柱畢業後,主動申請回到河北老家,擔任當地的農官。他帶著在學院學到的種植技術與改良棉種,走遍了家鄉的每一片農田。此前,河北的棉花因種植技術落後,每畝產量不足百斤,百姓種棉收益微薄。李二柱根據農科課程學到的知識,指導百姓深耕土地、合理施肥,還推廣了“綠肥種植”技術——在棉花地裡套種紫雲英,既能改善土壤肥力,又能增加收入。

秋收時,河北的棉花畝產達到了一百五十斤,較往年增長五成。百姓們捧著雪白的棉花,笑得合不攏嘴:“多虧了二柱,咱們種棉終於能賺錢了!”李二柱還將“逸品犁”引入家鄉,教百姓使用新式農具耕地,原本需要兩頭牛才能耕完的一畝地,如今一頭牛半天就能完成,大大減輕了百姓的勞作負擔。

在江南,十餘名農科學子與當地官府合作,推廣水稻與葡萄套種技術。他們在水稻田的田埂上種植葡萄,既不影響水稻生長,又能增加葡萄的產量。江南的農戶們通過這種種植模式,每畝地的收入較往年增加了三成。農科學子們還在江南建立了“作物病蟲害防治站”,教百姓識彆病蟲害、製作天然農藥,江南的糧食產量較三年前提升了兩成,百姓的糧倉漸漸充盈起來,再也不用為缺糧發愁。

工科:革新技術,賦能百業發展

趙木匠畢業後,進入工部的器械工坊工作。他帶著在學院完善的織布機圖紙,與工坊的工匠們一起,改良出了“雙軸織布機”。這種織布機通過增加一個經線軸,實現了“一梭雙織”,織布效率較傳統織布機提升了一倍,還能織出更複雜的花紋。消息傳到江南織造府,織造府立刻訂購了五十台雙軸織布機,江南的絲綢產量大幅提升,原本需要十天才能織完的一匹蜀錦,如今五天就能完成,而且花紋更加精美,在西域的售價也提高了三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工科的其他畢業生也各有成就:有的改良了龍骨水車,增加了葉片數量,讓水車在水流較緩的河流中也能高效運轉,解決了蜀地偏遠山村的灌溉難題;有的設計出了“便攜鍛鐵爐”,體積小巧,便於攜帶,工匠們外出作業時再也不用搭建臨時爐窯,工作效率提升了四成;還有的與西域工匠合作,將大唐的造紙術與西域的玻璃製造技術結合,研發出了“玻璃紙”,既輕便又防水,被廣泛用於商品包裝,推動了大唐製造業的創新發展。

醫科:守護健康,築牢民生防線

周姑娘畢業後,沒有選擇進入太醫院,而是回到江南老家,開設了一家“惠民醫館”。她帶著在學院學到的防疫知識與草藥療法,為鄉親們治病。此前,江南的偏遠鄉村因缺乏醫療資源,百姓得了風寒、痢疾等常見病,往往隻能靠偏方治療,時常延誤病情。周姑娘根據醫科課程學到的知識,為鄉親們診治常見病,還教他們製作“防疫香囊”——用金銀花、艾葉、藿香等草藥縫製而成,能有效預防疫病傳播。

她還在村裡開設“防疫講堂”,教百姓們注意飲水衛生、勤洗手、勤通風,遇到疫情要及時隔離。在她的努力下,江南老家的疫病發生率較往年下降了七成,百姓們再也不用為小病發愁。周姑娘的醫館還為貧困百姓免費診治,她常說:“在學院時,孫大夫告訴我們,學醫要心懷百姓,這是我一直記在心裡的話。”

在長安,十餘名醫科學子進入太醫院後,推動了“基層醫療站”的建設。他們在長安的各個坊市設立醫療站,為百姓提供免費的健康監測與基礎診療服務。醫療站還儲備了常用藥材,百姓們足不出坊就能買到平價藥材,大大方便了日常生活。醫科學子們還將在學院學到的草藥知識整理成冊,編寫了《民間草藥圖譜》,發放到各地,讓更多百姓了解草藥的功效與使用方法。

人才助力,改革事業蒸蒸日上

首批畢業生奔赴崗位一年後,大唐的改革事業迎來了顯著成效:商貿領域,複式記賬法在全國推廣,貿易糾紛減少,商稅收入較三年前增長四成;農業領域,糧食與經濟作物產量大幅提升,百姓的收入增加,流離失所的災民較往年減少了九成;工業領域,新式器械的推廣應用,讓製造業效率提升,大唐的絲綢、瓷器、鐵器在西域與海外的銷量翻了一番;醫療領域,基層醫療站的建設與防疫知識的普及,讓百姓的健康得到更好保障,疫病對社會的影響大幅降低。

這一日,李逸與蘇瑤來到逸品學院,看著新一屆學子在試驗田、工坊、草藥園裡忙碌的身影,心中滿是欣慰。蘇瑤輕聲說道:“逸哥哥,你看,學院培養的人才,正在大唐的每一個角落發光發熱。咱們當年推動學院升級,真是最正確的決定。”

李逸點點頭,目光望向遠處的長安城,眼中滿是堅定:“這些學子,是大唐改革的希望,是民生改善的基石。未來,學院還要培養更多實用人才,讓商科的學子遍布商路,農科的學子紮根田野,工科的學子革新技術,醫科的學子守護健康。隻要有這些人才在,大唐的改革事業定會蒸蒸日上,百姓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幸福。”

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在學院的紫藤花上,為花瓣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芒。遠處的長安城內,商販們的吆喝聲、工匠們的打鐵聲、百姓們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彙成了大唐繁榮發展的樂章。李逸與蘇瑤並肩站在校園裡,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他們知道,在這些人才的助力下,大唐的改革之路定會越走越寬,大唐的盛世華章,也將書寫出更加輝煌的篇章。而逸品學院,這所承載著“經世致用”初心的學府,終將成為大唐人才的搖籃,為國家的繁榮與民生的幸福,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的活力。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抗戰:誰說農業係統不牛逼? 我靠聽懂花草說話稱霸全國 萬界圓夢師 外賣箱裡的修真世界 穿成NPC的我,竟成了BOSS 快穿:小蜂王靠生小蜂蜂完成任務 穿書之年代靈田俏佳人 南天門計劃 末日十二城 泰坦星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