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一的長安,春風已帶著幾分暖意,吹綠了柳巷的柳枝,也吹熱了西市旁那座嶄新宅院的門庭。這一日,是長安女子學堂首批招生的日子,早在天剛蒙蒙亮時,宅院門前就已聚集了不少人,大多是牽著女兒的平民百姓,還有些是獨自前來的姑娘,她們的臉上滿是期待與忐忑,不時踮起腳尖,望向宅院門口張貼的招生公告。
招生公告是前幾日貼出去的,用醒目的大紅紙書寫,上麵清晰地寫著“長安女子學堂首批招生,招收平民女子兩百名,年齡十歲至二十歲,免收學費,提供筆墨紙硯,貧困女子可憑女紅抵償雜費”。公告前圍滿了人,識字的人輕聲念著,不識字的人湊在一旁仔細聽,人群中不時發出驚歎聲。
“真的不收學費?還管筆墨紙硯?”西市賣菜的張大媽拉著身邊的鄰居,語氣中滿是不敢置信。她的女兒今年十二歲,從小就聰明伶俐,卻因家裡窮,隻能跟著她在菜市場幫忙,連一本像樣的書都沒見過。
鄰居大嬸笑著點頭:“是啊,我昨日特意去問過學堂的先生,說是李逸大人和蘇姑娘私人出錢辦的,就是為了讓我們平民家的姑娘也能讀書。張大媽,你家妞妞那麼機靈,快去報名啊!”
張大媽眼睛一亮,連忙拉過身邊的女兒,小聲叮囑:“妞妞,一會兒先生問你,你就說你想讀書識字,幫娘記賬,知道嗎?”妞妞用力點頭,小手緊緊攥著衣角,眼中滿是期待。
隨著太陽漸漸升高,學堂門前的人越來越多,排起了一條長長的隊伍,從宅院門口一直延伸到柳巷的巷口。隊伍中,有西市商販的女兒、有平民百姓的姑娘,還有些是跟著母親從城外趕來的,她們穿著粗布衣裳,卻難掩眼中對知識的渴望。
排在隊首的是西市鞋匠王二的女兒王小丫,她今年十三歲,梳著兩條麻花辮,身上穿著一件洗得發白的藍布襦裙,手裡緊緊攥著一個布包,裡麵裝著她連夜繡的一塊手帕——她聽說貧困女子可以用女紅抵雜費,便想著若是自己能被錄取,就用這塊手帕抵一部分費用。
王小丫從小就跟著父親在西市擺攤修鞋,父親不識數,每次記賬都要請隔壁的賬房先生幫忙,常常因為算錯賬少收錢。有一次,父親因為記錯了鞋的尺碼,給客人拿錯了鞋子,不僅被客人罵了一頓,還賠了錢。從那時起,王小丫就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學會識字、學會算術,幫父親記賬,還要學會醫理,照顧常年生病的母親。
終於,學堂的大門打開了,蘇瑤帶著兩名女先生走了出來。蘇瑤身著素雅的月白色襦裙,發間插著一支銀簪,臉上帶著溫和的笑容,瞬間撫平了姑娘們心中的忐忑。她走到隊伍前,輕聲說道:“姑娘們,大家不要急,依次排隊報名,我們會仔細登記,不會漏掉一個人。”
報名登記就在前院的空地上,擺著三張桌子,每張桌子前都坐著一位女先生,負責登記姓名、年齡、家庭情況,還會簡單詢問姑娘們的求學意願。王小丫走到第一張桌子前,緊張得聲音都有些發顫:“先生,我……我能報名嗎?我叫王小丫,今年十三歲,我想學會識字,幫爹記賬,還想學會醫理,照顧生病的娘。”
蘇瑤剛好走到她身邊,見狀便蹲下身,溫柔地摸了摸她的頭,眼中滿是憐愛:“當然可以,小丫,以後你就是長安女子學堂的學生了。你不僅能學識字、算術、醫理,還能學女紅,隻要你認真學,一定能實現你的心願。”
王小丫聽到這話,激動得眼淚都快流出來了,她連忙從布包裡拿出那塊手帕,遞到蘇瑤麵前:“先生,這是我繡的手帕,我家裡窮,能不能用它抵一部分雜費?”
蘇瑤接過手帕,隻見上麵繡著一朵小小的蓮花,針腳雖然不算特彆細密,卻繡得十分認真。她笑著點頭:“當然可以,這塊手帕繡得很好,你放心,學堂會按照女紅的質量,公平計算抵扣的雜費,絕不會讓你吃虧。”
王小丫重重地點頭,拿著蘇瑤遞過來的入學憑證,蹦蹦跳跳地跑到父親身邊,大聲說道:“爹,我被錄取了!我能去學堂讀書了!”王二看著女兒興奮的模樣,眼眶也濕潤了,他用力拍了拍女兒的肩膀:“好,好,我家丫丫終於能讀書了,以後可要好好學!”
招生工作一直持續到傍晚,共錄取了兩百名女子,最小的十歲,最大的二十歲。其中,有一百五十名是西市商販和普通平民的女兒,還有五十名是貧困女子,她們大多家境貧寒,卻都帶著對知識的渴望,希望能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
開學的日子定在三月初十,這一天,長安女子學堂的院子裡擠滿了人,除了兩百名學員,還有不少送女兒來上學的家長。蘇瑤站在院子中央的高台上,看著台下一張張充滿期待的臉龐,心中滿是感慨。她清了清嗓子,聲音溫和卻堅定地說道:“姑娘們,歡迎大家來到長安女子學堂。今天,我想告訴大家,我們讀書不是為了攀比誰的學問高,也不是為了成為彆人口中的‘才女’,而是為了能看懂家人寫的家書,能算清家裡的賬目,能在家人生病時照顧他們。隻要你們認真學習,將來定能成為家裡的幫手,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台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姑娘們眼中的光芒愈發明亮。蘇瑤接著說道:“從今天起,我們上午學習《女子常識入門》,認識常用字,了解基礎常識;下午要麼學習算術,要麼學習女紅;每周一和周四的下午,還會學習基礎醫理。大家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我或其他先生請教,我們會儘最大的努力幫助大家。”
開學後的日子裡,長安女子學堂每天都充滿了歡聲笑語。上午的識字課上,女先生周先生用“看圖識字”的方式教大家認字——教“日”字時,她會指著窗外的太陽,讓大家看著太陽的形狀,再對比課本上的“日”字;教“水”字時,她會端來一碗水,讓大家看著水流動的樣子,記住“水”字的寫法。姑娘們學得很認真,常常在課下還互相考對方認字,院子裡隨處可見拿著課本互相提問的身影。
算術課由吳先生負責,她知道姑娘們大多沒有接觸過算術,便從最簡單的“數豆子”開始教起。她給每個姑娘發了一把豆子,讓大家通過數豆子學習數數、加減法。比如,教“三加二等於五”時,她會讓姑娘們先拿出三顆豆子,再拿出兩顆豆子,然後數一數一共有多少顆豆子;教“五減二等於三”時,她會讓姑娘們先拿出五顆豆子,再拿走兩顆,看看還剩下多少顆。這種直觀的教學方式,讓姑娘們很快就掌握了基礎的算術知識,不少姑娘還能熟練地計算家裡的日常開銷。
女紅課上,蘇瑤會親自示範繡法,從最簡單的平針繡開始,教姑娘們繡手帕、繡香囊、繡荷包。她耐心地指導每一位姑娘,告訴她們如何穿針引線,如何讓針腳更細密、更整齊。貧困女子林阿妹在女紅課上表現得格外出色,她從小就跟著母親學過一點女紅,上手很快,繡出的手帕不僅圖案精美,針腳也十分細密。蘇瑤看到後,特意表揚了她,並鼓勵她多繡一些手帕,學堂可以幫忙拿到逸品女紅坊去賣,讓她能多賺一些錢補貼家用。
醫理課由蘇瑤親自授課,她會帶著姑娘們認識常見的草藥,比如薄荷、甘草、金銀花、蒲公英等,告訴她們這些草藥的外形特征、生長環境和功效。她還會教姑娘們一些簡單的急救方法,比如如何處理傷口、如何應對發燒、如何緩解咳嗽等。為了讓姑娘們更好地理解,她還會用簡單的圖畫,畫出草藥的樣子和急救的步驟,讓大家一目了然。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半年過去了,長安女子學堂的首批學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王小丫不僅能熟練地幫父親記賬,還學會了寫信,她給遠在江南的舅舅寫了一封信,詳細地講述了自己在學堂的生活和學習情況,舅舅收到信後,特意回信誇讚她,說她比小時候懂事多了,也能乾多了。
林阿妹通過賣自己繡的手帕,不僅湊齊了學堂的雜費,還賺了不少錢,為家裡添置了新的被褥和衣物。她的母親感動地說:“以前總擔心阿妹以後嫁不出去,現在她不僅能讀書識字,還能靠女紅賺錢,我們家的日子終於有盼頭了!”
還有幾名學員,因為算術學得好,被逸品軒聘為記賬員,每月能掙五貫錢。其中,西市布店老板的女兒劉春桃,不僅能熟練地計算布店的賬目,還能根據銷量分析哪種布料更受歡迎,給父親提出了不少有用的建議,讓布店的生意越來越好。劉春桃的父親逢人就說:“我家春桃現在比兒子還能乾,這都是女子學堂的功勞啊!”
百姓們的稱讚聲傳遍了長安的大街小巷,甚至傳到了洛陽、揚州等大城市。洛陽的官員在聽聞長安女子學堂的情況後,特意派人前來考察,看到學員們認真學習的場景和實實在在的進步後,深受觸動,回到洛陽後便上奏朝廷,請求效仿長安,開辦女子學堂。
揚州的官員也不甘落後,他們在了解到長安女子學堂的辦學模式後,認為這種“免收學費、實用教學”的方式非常適合平民女子,也上奏朝廷,請求開辦揚州女子學堂。一時間,各地請求開辦女子學堂的奏折紛紛送到長安,唐太宗看到後,十分高興,當即下令批準各地官員的請求,並讓李逸和蘇瑤提供辦學經驗,幫助各地儘快建成女子學堂。
這日傍晚,李逸與蘇瑤並肩站在長安女子學堂的院子裡,看著姑娘們在燈下認真讀書的身影,心中滿是欣慰。院子裡的柳枝隨風搖曳,月光灑在窗紙上,映出姑娘們專注的臉龐,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墨香和書卷氣。
“逸哥哥,你看,我們做到了。”蘇瑤輕聲說道,眼中閃爍著淚光。她想起半年前招生時,姑娘們忐忑的眼神,想起開學時大家對未來的迷茫,再看看現在姑娘們自信的模樣,心中充滿了成就感。
李逸握住蘇瑤的手,目光望向遠方,語氣堅定地說道:“瑤兒,這隻是開始。現在洛陽、揚州已經開始籌備女子學堂了,相信用不了多久,其他地方也會陸續開辦。未來,我們要讓更多地方的姑娘能讀書,讓‘女子識字有用’的觀念,傳遍整個大唐的每一個角落。”
蘇瑤靠在李逸的肩膀上,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知道,長安女子學堂的起步,不僅改變了這兩百名姑娘的命運,更開啟了大唐女子教育的新道路。它用實實在在的成果證明,無論男女,無論出身富貴還是貧寒,隻要能獲得知識,就能為家庭、為社會創造價值。這便是李逸一直倡導的“務實利民”最真實的體現,也是大唐民生改革最堅實的一步。
月光下,學堂的窗戶裡透出溫暖的燈光,姑娘們的讀書聲輕輕回蕩在柳巷的夜空裡,像一首動人的歌謠,訴說著知識帶來的希望,也照亮了大唐未來的道路。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