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初秋,褪去了盛夏的燥熱,多了幾分清爽。河西大捷的喜訊傳遍全城後,街頭巷尾的歡慶聲漸漸平息,百姓們重新投入到安穩的生活中——商販們敞開店鋪招攬顧客,農夫們忙著秋收,學子們回到學堂誦讀經書。唯有皇家科學院的書房內,李逸依舊保持著緊繃的節奏,連往日裡常去的逸品軒總店,也多是托付掌櫃打理。
這日清晨,天剛亮,李逸便帶著一摞宣紙、幾支狼毫筆,走進了書房。他將宣紙在寬大的書桌上鋪開,研好墨,卻沒有立刻動筆,而是坐在椅上,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陷入沉思。唐軍收複河西的勝利,讓他更加深刻地意識到:一時的軍事勝利,隻能解決眼前的危機;若想讓大唐實現長遠繁榮,必須依靠科技與知識的傳播,讓更多人掌握實用的技能與認知,從根本上提升國力。
此前研發火藥武器時,李逸便發現,無論是工匠還是士兵,對基礎的數學、物理知識都極為匱乏——計算火藥配比時,工匠們仍在用傳統的算籌,效率低下且易出錯;設計炮架時,因不懂杠杆原理,多次出現支架不穩的問題。這些經曆讓他萌生了編寫一本通俗教材的想法:將現代基礎科學知識,轉化為大唐百姓能理解、能用得上的內容,為後續的科技革新打下基礎。
“隻是,直接將‘地球是圓的’‘氧氣助燃’這些現代知識拋出來,恐怕會被保守派斥為‘異端邪說’。”李逸輕聲自語,眉頭微蹙。大唐的傳統認知中,“天圓地方”“陰陽五行”是主流觀念,突然引入完全相悖的知識,不僅難以被接受,還可能引來非議,甚至影響教材的傳播。
他起身走到書架前,取出一本西域商隊帶回的遊記,隨意翻閱著。書中記載的波斯、大食等地的風土人情、奇聞異事,突然給了他靈感:“不如將這些現代知識,包裝成‘西域商隊帶回的異域智慧’?就說這些知識是西域智者曆經千年總結的經驗,經我整理適配大唐,這樣既能降低保守派的抵觸,又能讓知識順利傳播。”
思路確定後,李逸重新坐回書桌前,提筆在宣紙上寫下書名——《現代常識入門》。他特意選用通俗易懂的白話文寫作,避免使用晦澀的古文,力求讓技藝科的學子、民間的工匠、商戶,甚至是略識文字的百姓,都能看懂書中內容。
教材的第一卷定為“數學卷”。李逸深知,數學是所有實用知識的基礎,無論是記賬、丈量土地,還是製作工具,都離不開數學運算。他決定從百姓最熟悉的生活場景入手,開篇便以“數雞蛋”“算布匹”為案例:“農戶家中有三十枚雞蛋,每日賣出五枚,幾日能賣完?”“布莊有一匹長二十尺的綢緞,裁成五尺長的布料,能裁成幾段?”通過這樣簡單的問題,引出加減乘除的基本運算規則。
為了提升運算效率,李逸大膽引入“阿拉伯數字”,卻在書中標注:“此計數符號,源自西域大食國,商隊往來貿易時常用,比算籌更便捷,書寫也更省力。”他還繪製了數字與算籌的對應表,詳細講解數字的書寫方法與運算步驟,比如“1+2=3”“53=2”,用簡單的等式,讓讀者快速理解。
在幾何基礎部分,李逸同樣結合實際需求,用“丈量土地”“搭建房屋”的案例講解三角形、圓形的性質:“農戶丈量自家田地,若田地為三角形,隻需量出底邊長度與高度,便能算出麵積麵積=底邊x高度÷2);工匠搭建房屋屋頂,用三角形結構,比四邊形更穩固,因三角形三邊固定後,形狀不易改變。”他還繪製了簡單的幾何圖形,標注出各部分名稱,讓抽象的幾何知識變得直觀易懂。
編寫完數學卷,李逸稍作休息,便開始撰寫第二卷“物理卷”。這一卷的重點是杠杆原理與浮力,這兩項知識在生產生活中應用廣泛,無論是工匠改良工具,還是造船師優化船隻,都能用到。
講解杠杆原理時,李逸以“撬石頭”為案例:“一塊重千斤的石頭,單人無法搬動,若用一根長十尺的木杆,將支點放在離石頭三尺的位置,人在另一端用力,隻需三百斤的力氣,便能將石頭撬起。此乃‘省力費距離’之理;若想讓石頭移動更遠距離,需將支點靠近人力端,卻要花費更多力氣,此為‘費力省距離’。”他還繪製了杠杆示意圖,標注出支點、動力臂、阻力臂的位置,讓讀者清晰理解原理。
在浮力部分,李逸用“木船浮在水麵、鐵塊沉入水底”的常見現象,引出浮力的概念:“物體放入水中,若物體比同體積的水輕,便能浮在水麵;若比同體積的水重,便會沉入水底。此乃西域智者發現的‘浮沉之理’。”他還結合造船工藝,補充道:“造船時,將船體造得寬大,增加排開水的體積,即便船身由鐵製成,也能浮在水麵,載運更多貨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第三卷“化學卷”,李逸結合此前製作火藥、肥皂的實踐經驗,詳細講解相關工藝與原理。在火藥部分,他明確寫出“硝石75、硫磺10、木炭15”的黃金配比,卻在書中解釋:“此配方源自西域波斯國的煉丹師,經商隊傳入大唐,臣經多次試驗,調整比例後,更適合戰場與礦山使用。”他還詳細描述了三種原料的篩選方法,比如“硝石需去除雜質,放入水中溶解後結晶,純度更高”,確保讀者能按書中步驟製作出合格的火藥。
肥皂製作工藝部分,李逸記錄了“油脂與草木灰反應”的過程:“將動物油脂加熱融化,加入草木灰浸泡的水,攪拌均勻後冷卻,便能製成肥皂。此方法是西域商隊在沙漠中發現,用肥皂清潔衣物、皮膚,比皂角更有效。”他還補充了不同油脂的效果差異,比如“牛油製成的肥皂去汙力強,適合清潔衣物;羊油製成的肥皂更溫和,適合清潔皮膚”,讓內容更具實用性。
此外,李逸還加入了“燃燒需要氧氣”的簡化解釋,卻將其包裝為“西域智者發現的助燃之氣”:“物體燃燒時,需空氣中一種特殊的‘助燃之氣’,若將物體放入密閉容器中,‘助燃之氣’耗儘,燃燒便會停止。比如蠟燭放入玻璃罩內,不久後便會熄滅。”他用這樣的生活案例,幫助讀者理解燃燒的本質,為未來的冶金、釀酒等行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最後一卷“天文卷”,是李逸最為謹慎的部分——他決定引入“地球是圓的”“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觀點,這與大唐“天圓地方”的傳統認知相差極大,稍有不慎便會引發爭議。
為了讓觀點更有說服力,李逸在書中引用了“遠行的船隻先見桅杆後見船身”的現象:“海邊百姓觀察遠方駛來的船隻,總是先看到桅杆頂端,再慢慢看到整個船身,若大地是平的,應同時看到整艘船。此現象證明,我們生活的大地是圓形的,西域智者稱之為‘地球’。”
在解釋四季成因時,他寫道:“地球圍繞太陽轉動西域稱之為‘公轉’),且地球自身也在轉動稱之為‘自轉’)。地球公轉時,不同地區接受太陽的熱量不同,便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比如大唐夏季時,太陽直射北半球,熱量充足;冬季時,太陽斜射北半球,熱量減少。”他還繪製了簡單的地球公轉示意圖,用不同顏色標注四季的變化,讓抽象的天文知識變得易於理解。
編寫教材的日子裡,蘇瑤幾乎每天都會來書房幫忙。她知道李逸編寫教材的重要性,不僅幫忙謄抄定稿的內容,還負責校對文字,避免出現錯漏。這日傍晚,蘇瑤謄抄到天文卷“地球是圓的”部分時,停下手中的筆,臉上露出擔憂的神色。
“逸哥哥,”蘇瑤走到李逸身邊,指著書中的內容,“這樣的觀點與傳統的‘天圓地方’相差太大,若是被保守派官員看到,會不會引來非議?甚至可能說你傳播‘異端邪說’,影響你的仕途。”
李逸放下手中的筆,握住蘇瑤的手,笑著安慰道:“瑤兒,我早有準備。你看,我會在教材的序言中寫明:‘此書中所載知識,多為西域商隊曆經萬裡,從波斯、大食等國帶回的異域智慧,經臣整理、適配大唐的生產生活需求,刪減了晦澀難懂的部分,保留實用之理。’這樣一來,既能將知識的來源歸於‘異域’,降低保守派的抵觸,又能讓百姓學到有用的知識,一舉兩得。”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而且,這些知識都與百姓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比如數學能幫商戶記賬,物理能幫工匠改良工具,即便有人質疑,隻要百姓覺得有用,教材就能傳播開來。等大家漸漸接受了這些知識,‘天圓地方’的傳統認知自然會慢慢改變。”
蘇瑤聽後,心中的擔憂漸漸消散。她看著李逸眼中的堅定,輕聲說道:“逸哥哥,你考慮得這麼周全,我就放心了。往後我會多抽時間來幫忙,爭取早日將教材編寫完成,讓更多人學到這些有用的知識。”
李逸點點頭,重新拿起筆,繼續編寫教材。窗外的天色漸漸暗了下來,蘇瑤點燃桌上的油燈,柔和的燈光照亮了書桌,也照亮了兩人並肩忙碌的身影。
接下來的半個月,李逸全身心投入到教材編寫中,蘇瑤則一直陪伴在側,幫忙謄抄、校對、整理文稿。遇到難以理解的知識點,蘇瑤還會以普通讀者的視角提出疑問,比如“這個‘阿拉伯數字’,百姓會不會覺得難記?”“‘地球公轉’的說法,學子們能理解嗎?”李逸則會根據她的疑問,調整表述方式,讓內容更加通俗易懂。
教材編寫完成的那日,李逸將四卷文稿整齊地疊放在書桌上,心中滿是欣慰。這四卷《現代常識入門》,雖隻是基礎的科學知識,卻承載著他對大唐未來的期望——他希望通過這本教材,讓知識不再局限於士大夫階層,讓工匠、商戶、農戶都能學到實用的技能,讓大唐的科技與生產力,邁出堅實的一步。
蘇瑤拿起文稿,輕輕翻閱著,臉上露出笑容:“逸哥哥,這本教材一定會幫助很多人。等陛下批準後,我們就可以印刷成冊,分發到各地的學堂、工坊,讓更多人受益。”
李逸看著蘇瑤的笑容,心中滿是溫暖。他知道,編寫教材隻是第一步,後續的印刷、傳播,還會遇到各種挑戰,但隻要有蘇瑤的支持,有百姓對知識的渴望,他就有信心,讓這些“包裝”後的異域知識,在大唐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為大唐的長遠繁榮,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夜色漸深,皇家科學院的書房內,油燈依舊明亮。李逸將文稿小心翼翼地收好,準備次日呈給唐太宗批閱。他站在窗前,望著長安的夜景,心中充滿了期待——他仿佛看到,不久的將來,工匠們拿著《現代常識入門》改良工具,商戶們用阿拉伯數字快速記賬,學子們討論著“地球是圓的”的奧秘,大唐的科技與文明,正朝著更廣闊的未來前進。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