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的冬日,寒風卷著細碎的雪沫,掠過國子監朱紅色的大門。門前的石獅子覆著一層薄雪,卻依舊透著威嚴,一如這座傳承百年的最高學府——自隋代設立以來,國子監便是大唐學子研習儒家經典、求取功名的聖地,四書五經的誦讀聲,每日清晨都會準時回蕩在庭院中。
這日辰時,李逸身著青色官袍,抱著一摞裝訂整齊的《現代常識入門》書稿,緩步走進國子監。三個月的心血凝結於此,四卷書稿用深藍色的布套包裹,封麵上“現代常識入門”五個字,是他親手用楷書題寫,工整而有力。他此次前來,是為了向國子監提議,將這本書列為“技藝科教材”——自皇家科學院設立技藝科以來,雖培養了不少工匠與技術人才,卻始終缺乏係統的基礎教材,《現代常識入門》恰好能填補這一空白。
國子監祭酒鄭修遠,是位年近七旬的老儒,須發皆白,身著紫色官袍,平日裡最看重儒家傳統,對“雜學”向來持排斥態度。當他在書房見到李逸,接過書稿時,臉上的表情便有些冷淡。“李侍郎今日前來,不是為了技藝科的日常事務吧?”鄭修遠將書稿放在桌上,並未立刻翻閱,語氣中帶著幾分疏離。
“祭酒大人明鑒,”李逸躬身行禮,語氣誠懇,“臣此次前來,是想向國子監提議,將這本《現代常識入門》列為技藝科教材。此書涵蓋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四卷,內容皆為實用知識,能幫助技藝科學子理解工具改良、工藝優化的原理,對大唐的手工業與軍事發展,都有裨益。”
鄭修遠聞言,這才拿起書稿,緩緩翻開。當他看到開篇的白話文時,眉頭瞬間皺了起來,手指在紙麵上輕輕滑動,語氣中帶著明顯的不滿:“李侍郎,我大唐的教材,自孔孟以來,曆來用古文書寫。古文凝練典雅,蘊含聖人之道;而這白話文,直白粗俗,如同市井之言,恐難登大雅之堂,更不適合作為國子監的教材。”
李逸連忙解釋:“祭酒大人,技藝科的學子多為工匠出身,或是對技術感興趣的平民子弟,古文晦澀難懂,許多學子雖識文字,卻難以理解古文典籍。用白話文寫作,是為了讓更多學子看懂書中內容,真正學到實用知識,而非追求文字的典雅。”
鄭修遠不置可否,繼續翻閱書稿。當他翻到天文卷“地球是圓的”部分,看到“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描述時,臉色瞬間沉了下來,猛地合上書稿,語氣嚴厲地說道:“李侍郎,你這書簡直是離經叛道!我大唐曆來信奉‘天圓地方’,《周易》有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這是聖人留下的真理;而你書中卻說‘地球是圓的’,還說地球繞太陽轉動,這與孔孟經典相悖,與天道不符!若將此書列為教材,豈不是誤導學子,敗壞我大唐的學風?”
“祭酒大人,此言差矣!”李逸連忙反駁,“書中的內容並非臣憑空捏造,而是基於實際觀察與實驗。比如‘地球是圓的’,可通過‘遠行船隻先見桅杆後見船身’驗證;‘地球公轉’可通過四季更替、晝夜長短變化佐證。這些都是可見可感的現象,並非‘離經叛道’,而是對自然規律的總結。”
“自然規律?”鄭修遠冷笑一聲,“聖人之道才是世間唯一的真理,自然規律也需符合聖人之言。你這些‘異域雜學’,不過是蠻夷之地的粗淺認知,怎可與孔孟經典相提並論?此事休要再提,你請回吧!”說完,他便端起茶杯,擺出送客的姿態。
李逸還想再爭辯,卻見鄭修遠態度堅決,知道多說無益,隻能躬身行禮,抱著書稿離開國子監。他心中清楚,鄭修遠的反對,代表了一大批保守派官員的態度——在他們眼中,隻有儒家經典才是正統,任何與經典相悖的知識,都是“異端邪說”。
果然,不出三日,“李逸編寫白話文教材,內容違背經典”的消息便傳遍了朝堂。保守派官員紛紛借機發難,認為李逸此舉是“敗壞文化傳承”“誤導學子”,要求唐太宗駁回李逸的提議,甚至有人提議銷毀《現代常識入門》書稿。
早朝之上,太極殿內的氣氛格外緊張。唐太宗剛宣布議事開始,禮部侍郎崔玄齡便率先出列,躬身奏道:“陛下,臣有本要奏!近日聽聞,李逸侍郎編寫了一本所謂的《現代常識入門》,不僅用白話文寫作,內容更是荒誕不經——說什麼‘地球是圓的’‘燃燒需要助燃之氣’,這些言論與孔孟經典相悖,與天道不符。若將此書列為國子監教材,恐會誤導天下學子,讓他們舍棄聖人之道,沉迷於雜學,長此以往,我大唐的文化傳承恐將斷絕,學風也會日漸敗壞!臣懇請陛下駁回李逸的提議,禁止此書傳播!”
崔玄齡的話音剛落,站在他身後的幾名保守派官員便紛紛附和:
“崔侍郎所言極是!學子當以研讀四書五經為要務,學習聖人之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非鑽研這些無用的‘異域雜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白話文粗俗鄙陋,若是推廣開來,我大唐的文人墨客,恐怕都會舍棄古文,改用白話文寫作,到那時,千年文化傳承便會毀於一旦!”
“李逸侍郎此前改良農具、興商業,雖有功績,卻不該在學術上標新立異,違背傳統!還請陛下嚴懲李逸,以正學風!”
一時間,朝堂上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不少官員將目光投向李逸,眼神中帶著指責與不滿。太子李治坐在一側,臉色有些凝重——他雖認同《現代常識入門》的實用性,卻也深知保守派勢力龐大,若是貿然為李逸辯解,恐會引發更大的爭議,隻能暫時沉默,等待唐太宗的態度。
唐太宗坐在龍椅上,神色平靜,並未立刻表態。他看著下方爭論不休的官員,又將目光轉向始終沉默站立的李逸,語氣平和地說道:“李逸,眾卿對你編寫的教材多有異議,認為白話文粗俗、內容荒誕,你有何說辭?”
李逸深吸一口氣,穩步出列,躬身回應:“陛下,臣編寫《現代常識入門》,並非為了標新立異,更非‘離經叛道’,而是為了傳播實用知識,助力大唐發展。首先,關於白話文——臣並非反對古文,隻是技藝科的學子與民間工匠,大多難以理解古文,用白話文寫作,是為了讓知識惠及更多人,讓工匠能改良工具、商戶能便捷記賬、農戶能精準丈量土地,這與‘惠民利民’的初衷相符,並非‘粗俗鄙陋’。”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其次,關於書中內容——臣敢以項上人頭擔保,書中所載知識,皆可通過實驗驗證,絕非‘荒誕不經’。比如數學卷中的阿拉伯數字,比算籌更便捷,可當場演示運算效率;物理卷中的杠杆原理,可用撬石頭、抬重物驗證;天文卷中的‘地球是圓的’,可通過船隻航行的現象佐證。臣懇請陛下允許臣在朝堂之上,當著眾卿的麵演示這些實驗,以證明書中常識的實用性與真實性。”
李逸的話條理清晰,語氣堅定,讓朝堂上的爭論聲漸漸平息。不少中立派官員聞言,心中也泛起了好奇——若是這些知識真能通過實驗驗證,那便不是“異端邪說”,而是真正的實用之學。
唐太宗看著李逸自信的模樣,又想起他此前改良火藥武器、助唐軍收複河西的功績,心中已有了決斷。他緩緩點頭,語氣鄭重地說道:“好!朕便給你一個機會。明日辰時,在太極殿廣場,你可準備所需器具,當著眾卿的麵演示實驗。若你能說服眾卿,證明此書的價值,朕便準你將《現代常識入門》列為技藝科教材;若不能,此事便就此作罷,你也需認下‘誤導學子’之過。”
“臣遵旨!謝陛下!”李逸躬身行禮,心中懸著的石頭終於落下。他知道,明日的演示至關重要——不僅關乎《現代常識入門》能否推廣,更關乎現代科學知識能否在大唐落地生根。
退朝後,李逸並未停歇,立刻返回皇家科學院,召集工匠與技藝科的學子,準備次日的演示器具。他親自列出清單:算籌與阿拉伯數字的運算對比工具、杠杆原理演示用的木杆與石頭、驗證浮力的水盆與不同材質的物體、模擬船隻航行的模型……每一件器具,他都親自檢查,確保演示時不出差錯。
蘇瑤得知消息後,也趕來幫忙。她看著李逸忙碌的身影,輕聲說道:“逸哥哥,明日麵對的是保守派官員,他們恐怕會故意刁難,你一定要多加小心。”
李逸握住蘇瑤的手,眼中滿是堅定:“瑤兒放心,我早已做好準備。隻要實驗能成功,隻要知識能證明其價值,即便他們想刁難,也找不到理由。我相信,陛下與中立派官員,會做出公正的判斷。”
當晚,皇家科學院的工坊內燈火通明,工匠們連夜趕製演示器具,李逸則反複演練演示步驟,確保每一個環節都精準無誤。他知道,明日的太極殿廣場,不僅是一場實驗演示,更是一場傳統觀念與新知識的交鋒——他必須贏,才能為大唐的科技發展,開辟一條新的道路。
與此同時,國子監祭酒鄭修遠與崔玄齡等保守派官員,也在私下商議。“明日李逸若真能演示成功,該如何應對?”鄭修遠眉頭緊鎖,語氣擔憂。崔玄齡冷笑一聲:“他即便能演示一二,也不過是些粗淺的技巧,難登大雅之堂。明日我們隻需抓住‘違背經典’這一點,無論他演示得多成功,都不能承認這些知識的價值。隻要我們眾人齊心反對,陛下也不會輕易違背傳統。”
其他保守派官員紛紛點頭,一致同意崔玄齡的計策。一場圍繞《現代常識入門》的較量,在夜幕的掩護下,悄然拉開了序幕。
次日清晨,天剛亮,太極殿廣場上便已布置妥當。廣場中央,擺放著李逸準備的演示器具:左側是算籌與寫有阿拉伯數字的木板,中間是木杆、石頭與水盆,右側是模擬船隻航行的水池與小船模型。文武百官按照品級依次站立,唐太宗則坐在廣場北側的高台上,神色平靜地注視著下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辰時一到,唐太宗高聲宣布:“演示開始!李逸,你可開始了。”
李逸走上前,對著眾卿拱手行禮,隨後拿起算籌與阿拉伯數字木板,聲音洪亮地說道:“眾卿請看,這是我大唐傳統的算籌,這是西域傳來的阿拉伯數字。我們來計算‘三百二十六加四百八十七’——用算籌,需擺出相應的籌碼,運算過程繁瑣,且易出錯;而用阿拉伯數字,隻需寫下‘326+487’,從個位加起,個位6+7=13,寫3進1,十位2+8+1=11,寫1進1,百位3+4+1=8,結果便是813,既快捷又準確。”
說著,李逸當場演示運算過程,用算籌花費了近一盞茶的時間才得出結果,而用阿拉伯數字,僅用了幾息時間。不少官員見狀,眼中露出了驚訝之色——尤其是負責財政、戶籍的官員,深知算籌運算的繁瑣,阿拉伯數字的便捷讓他們心動不已。
崔玄齡卻立刻反駁:“不過是些雕蟲小技!算籌運算雖慢,卻蘊含聖人的‘數之理’,阿拉伯數字即便快捷,也隻是粗淺的計數工具,難登大雅之堂!”
李逸並未理會崔玄齡的質疑,繼續演示杠杆原理。他讓兩名工匠抬來一塊重五百斤的石頭,說道:“眾卿請看,此石重五百斤,單人無法搬動。若用這根長十尺的木杆,將支點放在離石頭三尺處,隻需一人在另一端用力,便可將石頭撬起。”說著,他親自上前,握住木杆的一端,輕輕用力,石頭果然緩緩抬起。
“這便是杠杆原理,”李逸解釋道,“工匠們修建房屋、搬運重物,若能運用此原理,可節省大量人力;軍隊製作投石機、攻城錘,也能借助此原理提升威力。這並非‘雜學’,而是能實實在在助力大唐發展的實用知識。”
廣場上的官員們紛紛點頭,連一些保守派官員,也無法否認杠杆原理的實用性。鄭修遠卻依舊固執地說道:“此乃‘技巧’,非‘大道’。學子當學聖人之道,而非這些工匠的技巧!”
李逸並未爭辯,轉而演示浮力實驗。他將一個鐵塊與一個木製小船放入水盆中,鐵塊迅速沉入水底,而小船卻浮在水麵。“眾卿請看,鐵塊與小船重量相近,卻一沉一浮,”李逸說道,“這是因為小船排開水的體積更大,受到的浮力更強。造船師若能理解此原理,可將船體造得更寬大,提升載重量與穩定性,這對大唐的航海貿易與水軍建設,都有極大益處。”
最後,李逸演示了“地球是圓的”的佐證實驗。他在水池中放入一艘小船模型,讓工匠推動小船遠離岸邊,官員們清晰地看到,小船漸漸遠去時,首先消失的是船身,最後隻剩下桅杆頂端,與書中描述的“遠行船隻先見桅杆後見船身”完全一致。
“眾卿,”李逸走到廣場中央,對著唐太宗與百官躬身行禮,“方才的實驗,已證明書中知識的實用性與真實性。這些知識,無論是數學、物理,還是天文,都能助力大唐的手工業、商業、軍事與航海發展,讓百姓受益、國家強盛。臣懇請陛下與眾卿,以大唐發展為重,準許《現代常識入門》列為技藝科教材,讓知識惠及更多人!”
廣場上一片寂靜,官員們神色各異——保守派官員臉色難看,卻無法反駁實驗結果;中立派官員眼中滿是認可,紛紛點頭;唐太宗看著眼前的景象,心中已有了最終的決斷。
喜歡穿越唐朝當財子請大家收藏:()穿越唐朝當財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