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金陵浴血_明末穿越,闖王一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80章 金陵浴血(1 / 2)

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本應是六朝金粉之地最為熾熱繁華的時節。往歲的此時,秦淮河上畫舫淩波,笙歌徹夜,兩岸酒肆林立,仕女如雲,空氣中都彌漫著脂粉的甜香與酒菜的煙火氣。夫子廟前,攤販叫賣聲此起彼伏,文德橋上,才子佳人憑欄遠眺,絲竹管弦之聲與文人的吟詠唱和交織成一曲太平盛世的華彩樂章。南京城,這座大明的留都,江南的心臟,仿佛一座永不落幕的錦繡舞台。

然而,今時今日,這一切的喧囂與繁華,都被一種無形而沉重的恐懼徹底碾碎。

揚州十日、滁州、廬州接連陷落的消息,如同帶著瘟疫菌的北風,以最快的速度席卷了整座南京城。起初隻是官衙內部緊急傳遞的文書,隨後便如同野火般在街談巷議中蔓延開來,最終演變成無法遏製的全民恐慌。清軍鐵騎的陰影,伴隨著多鐸麾下那令人聞風喪膽的“新式火器”和“瘟疫毒氣”的傳說,如同實質性的巨石,壓得每一個南京居民喘不過氣。

往日摩肩接踵的街肆,如今變得異樣沉寂。許多店鋪緊閉著門板,仿佛害怕那即將到來的兵災會從門縫裡鑽進去。偶爾有行人,也是麵色倉皇,步履匆匆,低頭疾走,不敢與他人有多一秒的眼神交彙。原本車水馬龍的通衢大道,此刻卻被另一種“繁華”所取代——那是逃難的人潮。騾馬嘶鳴,車輪轔轔,箱籠行李堆積如山,婦人孩子的哭喊聲,男子焦躁的嗬斥與叫罵聲,混雜在一起,形成一曲亡國前的亂世悲歌。通往長江碼頭以及幾座主要城門的道路被堵得水泄不通,秩序瀕臨崩潰,維持秩序的兵丁也顯得有氣無力,眼神中同樣充滿了迷茫與恐懼。空氣中彌漫的不再是夏日的花香與食物的香氣,而是汗臭、塵土、絕望以及一種山雨欲來前的低壓,悶得人胸口發疼。

紫禁城內,往日尚存的幾分帝國威儀,在這末日般的氛圍裡,已如陽光下的冰雪,消融殆儘。皇極殿內,雖然依舊金碧輝煌,蟠龍柱巍然聳立,但那種統禦四海、君臨天下的氣魄已經蕩然無存。龍椅之上,弘光皇帝朱由崧麵色慘白如紙,肥胖的身軀因恐懼而微微顫抖,握著鎏金扶手的手指因過度用力而關節凸顯,毫無血色。他那雙原本就缺乏神采的眼睛,此刻更是充滿了驚惶與無助,仿佛一隻被獵犬圍困的肥碩豚犬,隻能徒勞地等待著命運的宰割。

殿下的景象,比皇帝的神色更加不堪。往日冠冕堂皇、舉止有度的文武百官,此刻如同炸開了的鍋。主戰、主逃、主降的聲音激烈碰撞,卻又雜亂無章,毫無條理。有人引經據典,慷慨陳詞,言必稱“太祖高皇帝”、“江山社稷”,主張固守待援;有人則麵色慘淡,反複強調揚州屠城的慘狀和清軍火器之利,認為暫避鋒芒、遷都再圖後舉方為上策;更有人眼神閃爍,言語含糊,雖未明言,但字裡行間已透露出“識時務者為俊傑”的意味。爭論聲中,唾沫橫飛,官帽歪斜,甚至有人因為情緒激動而互相推搡指責,斯文掃地。

在這片令人窒息的混亂中,一個疲憊卻異常堅定的身影站了出來。那是南京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史可法。他剛剛從江北前線退回,甲胄未卸,征塵未洗,臉上帶著連日征戰、心力交瘁的深刻痕跡,眼窩深陷,嘴唇乾裂。但他的脊梁依舊挺得筆直,如同暴風雨中屹立不倒的青鬆。

他走到禦階之前,撩起沾滿塵土的官袍下擺,重重跪倒,聲音因疲憊和激動而沙啞,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穿透力,瞬間壓過了殿內的嘈雜:

“陛下,南京乃太祖所定都城,是我大明開基立業之根本。宗廟、社稷皆在於此,天下億萬臣民之仰望亦在於此。豈可因敵軍兵臨城下,便輕言棄守?若陛下南狩,則江南半壁人心頃刻瓦解,中興之望何在?臣,史可法,”他猛地抬起頭,目光灼灼地望向龍椅上的皇帝,一字一句,擲地有聲,“願率麾下將士,與此城共存亡。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這番話語,帶著決死的意誌和忠誠,讓殿內短暫地安靜了一瞬。一些尚有血性的官員麵露愧色,不由挺直了腰杆。然而,揚州失守的陰影太過沉重,那“十日不封刀”的恐怖傳聞,以及清軍那些仿若來自幽冥的武器——能轟塌堅城的巨炮,能焚燒一切的“火焰彈”,能讓人渾身潰爛而死的“毒霧”——早已擊潰了許多人的心理防線。對死亡的恐懼,最終壓倒了對王朝的忠誠和對氣節的堅守。

首輔馬士英等人雖未直接反駁史可法,但話語間已充滿了悲觀與推諉。他們強調“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認為皇帝安危重於一座城池的得失,遷都南昌方可保全皇室血脈,以圖日後恢複。至於守城之事,自然應交予像史可法這樣的“忠勇之臣”。

最終,在冷寂而令人窒息般的朝議後,臉色慘白的朱由崧用顫抖的聲音下達了旨意:皇帝與內閣大部、宮中眷屬及重要府庫財物即刻啟程,遷都南昌,以圖後舉。同時,任命史可法為南京留守,全權負責南京一切防務及政務,授便宜行事之權。靖國公黃得功輔之,協同守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道旨意,如同最後的喪鐘,敲響在每一個尚存一絲希望的人心頭。皇帝和朝廷中樞,率先放棄了這座帝國的留都。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傳遍了南京城每一個角落。最後的秩序徹底崩壞。逃難的人群更加瘋狂地湧向各門,踩踏事件時有發生。哭喊聲、咒罵聲、祈求聲與車馬喧囂聲混合,昔日繁華的街巷迅速變得狼藉一片,如同被颶風席卷過後的廢墟。一種被拋棄的絕望感,如同瘟疫般在留守的軍民心中蔓延。

史可法沒有去送駕,他知道那隻會徒增悲憤與傷感。他拖著沉重如鐵的步伐,登上了南京巍峨的城牆。這座由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傾力建造,堪稱當時世界最宏偉的城池之一,牆高池深,雉堞如齒,曾經是帝國強盛與威嚴的象征。

他手扶冰涼的垛口,極目遠眺。城內,是混亂不堪的末日景象,濃煙處處,哭喊隱隱;城外,遠方的原野上,清軍的營壘已經開始星星點點地出現,如同不斷擴散的白色癬疥,更遠處,塵土飛揚,預示著更多的主力正在逼近。那些飄揚的旌旗中,尤其是一些簇擁著奇特器械的部隊,讓他感到一陣陣心悸。他知道,那必然是叛投清廷的張曉宇所“貢獻”的殺人利器。

夏日的風吹過城頭,帶著硝煙和遠方血腥的預兆,吹動他花白的鬢發和破損的征袍。一股難以言喻的悲涼與無力感,如同冰冷的河水,瞬間淹沒了這位忠臣老將的心。大勢已去,回天乏術乎?他腦海中閃過文天祥、於謙的身影,一股決絕之意又猛地升騰起來。不,即使無法挽回敗局,也要讓這南京城,成為大明不屈氣節的豐碑,讓入侵者付出最慘重的代價。

“部堂。”一個沉穩的聲音在身邊響起,打斷了他的沉思。

史可法回過頭,隻見戚睿涵和董小倩不知何時已悄然來到身側。戚睿涵,這個來曆神秘、見識非凡的年輕人,臉上帶著一種與年齡不符的沉靜與複雜。那眼神中,有對曆史走向的洞悉與無奈,有對眼前危局的深切憂慮,但更多的,是一種不容置疑的、與城共存亡的決心。他穿越時空而來,或許本可以置身事外,但他選擇了留下,與這個時代,與這座城,同呼吸,共命運。

董小倩站在戚睿涵身側,一身利落的青色短打,腰間佩著一柄秋水般的長劍,身姿挺拔如蘭。她雖是名妓董小宛之妹,自幼生長於秦淮風月之地,卻毫無脂粉軟媚之氣,反而眉宇間自帶一股江湖兒女的颯爽與英氣。她的眼神清澈而堅定,如同山間未被汙染的泉水。

“姐姐姐夫常言,”董小倩的聲音清脆,卻帶著千鈞之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小倩雖是一介女子,亦知忠義大節所在。南京若破,秦淮安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願追隨部堂與睿涵,儘一份心力,雖死無憾!”

史可法看著這對年輕的“搭檔”,心中百感交集。他深知戚睿涵雖無官身,但智計百出,屢獻奇策,其許多關於防禦、工事、甚至應對“毒氣”的建議,雖聞所未聞,細思卻極有道理。董小倩亦是武藝高強,膽識過人,在之前整頓城內秩序、肅清奸細中已嶄露頭角。在這眾叛親離、人心離散之際,能有如此義士挺身而出,怎能不讓人動容?

他重重地點了點頭,眼眶微微濕潤,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哽咽:“好,好,有二位義士相助,史某心中……稍安。隻是……”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城外越來越多的清軍旗幟,語氣沉重如山,“此戰,凶險異常,九死一生,或許……十死無生。”

戚睿涵望向城外那如同白色浪潮般逐漸合攏的清軍營壘,目光深邃,仿佛要穿透曆史的迷霧。他緩緩說道:“部堂,儘人事,聽天命。我們無法決定戰爭的勝負,但可以決定如何麵對這最終的結局。至少,要讓城外的韃子知道,我大明並非儘是貪生怕死、望風而降之輩。這江南水鄉,亦有寧折不彎的錚錚鐵骨。要讓後世史書,在記載南京陷落這一頁時,能留下幾筆血性!”

他話語中的決絕與曆史感,讓史可法為之動容。

“說得好!”一聲如同雷霆般的怒吼從樓梯口傳來。隻見靖南侯黃得功全身披掛,鐵甲鏗鏘,帶著一隊親兵,大步流星地走上城頭。他麵容粗獷,虯髯戟張,一雙虎目因憤怒而布滿血絲。他剛剛得知皇帝與內閣大部已然南遷的消息,怒發衝冠,幾乎要拔劍砍了傳令的使者。

“史閣部!”黃得功聲如洪鐘,走到近前,抱拳一禮,動作剛猛有力,“黃某是個粗人,不懂那些彎彎繞繞的大道理;但俺老黃這輩子,就認得‘忠義’兩個字!皇上走了,朝廷走了,俺們不能走。這南京城,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基業,是咱大明臉麵。丟了南京,咱還有何麵目去見列祖列宗?這南京城,便是俺老黃的埋骨之地,也罷!”

這位以勇猛著稱、性情耿直的將領,他的到來,如同給這悲壯的守城誓言注入了一股強悍無匹的力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四位核心人物——忠貞不屈的統帥史可法,勇猛無畏的悍將黃得功,洞悉曆史的穿越者戚睿涵,俠骨柔腸的巾幗董小倩,就在這殘陽如血、風雨飄搖的南京城頭,完成了他們最後的盟誓。四雙手,以不同的方式,緊緊地握在了一起,許下了與城共存亡的諾言。城下的混亂與遠處的敵軍,成為了這悲壯一幕的背景。

盟誓既立,接下來的幾天,南京城這台瀕臨報廢的龐大機器,在史可法等人的強力驅動下,於極度的混亂中,爆發出最後、也是最悲壯的能量。

史可法坐鎮留守府和原兵部衙門,成為了南京城的大腦和心臟。他晝夜不息,處理著雪片般飛來的文書和軍報。調配各處倉庫僅存的糧秣,力求公平分發給守城將士,同時開倉賑濟尚未逃離的貧苦百姓,以安定民心。他親自撰寫安民告示,派人四處張貼、宣講,強調朝廷並未完全放棄南京,援軍不日即至,號召軍民同心,共抗外侮。

同時,他下令全城戒嚴,實行宵禁,由應天府衙和留守兵丁聯手,大力整肅內奸。幾天內,確實抓獲並處決了一批企圖縱火、製造混亂、甚至試圖打開城門的清軍細作,其中不乏一些早已被收買的官吏和兵將,腥風血雨之中,暫時壓製住了城內的暗流。

黃得功則如同出柙的猛虎,負責整個城防體係的布置與指揮。他將麾下以及城中其他各部還能作戰的兵馬,重新整編,分配到各個城門及關鍵地段,明確防守責任。

他親自巡視每一段城牆,檢查雉堞、箭樓的完好情況,指揮軍民搶修加固。他命人大量征集城中的門板、房梁、桌椅甚至墓碑,運上城頭,作為滾木礌石;又將庫房中所有的火油、火藥集中起來,分配到各門,準備火攻之用。在他的督促下,士兵和民夫們冒著酷暑,揮汗如雨,用沙袋填堵一些次要的城門,加固主城門的門閂和頂門柱。整個南京城牆,變成了一座忙碌而緊張的巨大工地,空氣中彌漫著塵土、汗水和一種臨戰前的肅殺。

戚睿涵則充分發揮了他作為穿越者的優勢。他並非軍事專家,但超越時代的見識讓他能提出許多這個時代的人想不到的細節。他協助黃得功改進防禦工事,建議在城牆內側的關鍵地段,尤其是可能被突破的城門後方,利用拆毀的房屋磚石和街上的條石,構築臨時的街壘和障礙物,準備進行殘酷的巷戰。他指導士兵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火油,製造了一些簡易的“燃燒瓶”。他還組織民夫,隨時待命,準備搶修被清軍火炮損壞的城垣,並且建議準備了大量的濕棉被和沙土,用於撲滅可能引發的火災。

更重要的是,他和董小倩一起,督促李大坤及其助手,日夜趕工,利用所能找到的一切材料——棉布、木炭、草藥、甚至一些特殊的濾料,加緊製作最後一批“驅鬼罩”改良版的防毒麵具)和簡陋的防護服。戚睿涵根據有限的現代知識,反複向負責分發的小隊軍官講解可能遇到的毒氣類型和基本的防護、消毒要領。董小倩則帶著她組織起來的一隊身手敏捷、忠誠可靠的士卒其中不少是江湖人士或家丁),不僅負責彈壓城內可能出現的騷亂,維持關鍵通道的暢通,更親自監督這些救命物資的分發,確保能優先配備給一線守軍。

此外,戚睿涵還堅持做了一件事。他命人重新清理並點燃了城中各處高地的烽火台,尤其是在皇宮附近、鐘山之巔的那幾座最大的烽火。衝天的狼煙,如同一條條不甘死亡的黑色巨龍,掙紮著、扭曲著,晝夜不息地升向蒼穹。那不僅僅是在向可能尚存於周邊的明軍殘部發出求援信號,更是一種精神象征——象征著這座城市的抵抗意誌還未熄滅,象征著大明在江南的最後一絲尊嚴還在倔強地燃燒。

儘管每個人心裡都清楚,在朝廷南遷、門戶儘失的情況下,四方督撫擁兵自保尚且不暇,指望援軍無異於癡人說夢。那烽火,更多是燃燒給自己人看的,是為了告訴城內的軍民,也告訴城外的敵人:南京,還在戰鬥。

七天的時間,在一種高度緊張、近乎窒息的氛圍中飛速流逝。清軍主力在多鐸的親自指揮下,終於完成了對南京的四麵合圍。站在城頭放眼望去,清軍的營帳無邊無際,白色的帳篷如同覆蓋大地的積雪,將南京這座孤城緊緊包裹、封鎖。無數代表滿洲八旗和各路漢軍旗的旌旗,在夏日的風中獵獵作響,耀武揚威。

最令人心悸的,是那些被推至陣前,在陽光下閃爍著冰冷金屬光澤的各式火炮,以及一些造型奇特、散發著不祥氣息的攻城器械——高大的攻城塔樓、包裹鐵皮的撞城車,以及那最為引人注目、被清軍敬畏地稱之為“火龍”的巨型噴火器。它們沉默地矗立在陣前,如同蟄伏的凶獸,等待著飽飲鮮血與火焰的時刻。

大戰,一觸即發。

攻城戰,在一個霧氣彌漫、天色未明的清晨打響。濃重的晨霧為清軍的調動提供了掩護,也讓城頭的守軍更加緊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首先撕裂寂靜的,是清軍炮兵陣地的怒吼。改良後的加農炮、榴彈炮,在張曉宇的技術指導下,射程和威力都遠超明軍所能想象。震耳欲聾的炮聲如同連綿不絕的驚雷,震得大地顫抖。黑色的鐵質炮彈,以及一些尖頭的、更具穿透力的特製彈丸,劃破濃霧,帶著死亡特有的淒厲呼嘯,狠狠地砸向南京堅固的城牆。

“轟,轟轟”磚石碎裂,煙塵衝天而起。厚重的城牆在一次次撞擊下劇烈地顫抖,女牆被轟出缺口,角樓被直接命中,木石橫飛,瞬間化作廢墟。間或有尖頭炮彈精準地命中垛口後的守軍位置,血肉之軀頓時化為齏粉,殘肢斷臂混合著磚石飛濺開來,慘不忍睹。

“穩住,各就各位,避炮,注意隱蔽!”黃得功渾厚的聲音在炮火的間隙中奮力嘶吼,試圖壓過這毀滅性的轟鳴,安撫初經如此猛烈炮擊的士兵。明軍將士們蜷縮在城垛之後,緊握著手中的刀槍弓弩,感受著腳下傳來的陣陣劇烈抖動,臉色蒼白,但大多數人眼中仍燃燒著與敵偕亡的火焰。他們知道,這隻是開始。

持續了近一個時辰的炮火準備之後,如同潮水般的清軍步兵,在厚實的楯車和巨大盾牌的掩護下,扛著無數的雲梯,如同移動的森林,向著城牆發起了第一波衝鋒。震天的喊殺聲如同海嘯,瞬間掩蓋了傷者的微弱哀嚎,也衝擊著守軍的耳膜和心理防線。

“放箭,開銃!”史可法親自在城頭督戰,他站在相對安全但仍能俯瞰戰場的位置,手中的令旗重重揮下。

刹那間,城頭上萬箭齊發,如同飛蝗般密集的箭矢傾瀉而下。火銃手們也點燃了引信,雖然明軍的火銃老舊,射速慢,精度差,但在近距離齊射下,依然形成了致命的彈雨。箭矢和彈丸叮叮當當地打在清軍的楯車和盾牌上,也有不少穿過縫隙,射入清軍身體。不斷有清軍士兵中箭中彈,慘叫著從雲梯上跌落,或者撲倒在地。一些楯車也被守軍集中火力投下的火油罐點燃,燃起熊熊大火,變成了移動的火葬堆,阻礙了後續隊伍的推進。

戚睿涵和董小倩也在戰鬥最為激烈的朝陽門附近。戚睿涵並非武藝超群之輩,但他憑借冷靜的頭腦和超越時代的戰鬥意識,指揮著身邊一隊裝備了改進弩箭的士兵,進行精準射擊,專門瞄準那些看起來像是軍官或者勇猛衝鋒的清軍頭目。


最新小说: 她一出現,所有嘉賓全淪陷 末世囤貨求生記 末世:我挖寶求生 我,劉協,三造大漢 穿成農夫,從神箭手到大楚國公 魂穿水滸:我竟成了童貫義子 武道異年 神王下山 紅霧中的覺醒者 開局零分學渣,你讓我逆襲清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