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蔣文卓、王樹德迫不及待地展開試卷,當看到那幾道熟悉的題目赫然在列時,心中的最後一絲疑慮也煙消雲散。狂喜之下,他們按照早已在心中默念了無數遍的、或是高價請槍手提前構思好的文章,奮筆疾書。
或許是為了讓自己的文章更顯“真才實學”,以掩蓋舞弊的心虛;或許是買到考題後找的槍手本身就對清廷曲解經義有所不滿;又或許是命運使然,他們在回答一些關鍵經義題目時,有意無意地規避了清廷官方欽定的朱熹集注或其他禦用學者的解釋,而是采用了更接近儒家經典原意,甚至帶有前明士人慣常思維的闡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們埋頭疾書,仿佛已經看到了金榜題名、瓊林赴宴、跨馬遊街的無限風光,卻不知自己的筆,正為自己掘開墳墓。
試卷經過嚴格的彌封、謄錄,然後送至閱卷官處評閱。由於曹本榮、李振鄴早已被打點,張漢、蔣文卓、王樹德三人的試卷果然被慧眼識珠,給予了高分。
放榜之日,貢院外牆前人潮洶湧。當張漢、蔣文卓、王樹德的名字赫然出現在金榜前列時,三人欣喜若狂,在人群中幾乎要手舞足蹈。張漢隻覺得那五千兩銀子花得千值萬值,立刻吩咐隨從大擺宴席慶賀;蔣文卓已經開始幻想如何衣錦還鄉,震懾鄉裡;王樹德更是趾高氣揚,覺得自家在新朝的地位已然穩如泰山。
然而,他們並未察覺到,一張無形的網,正在悄然收緊。命運的轉折,往往源於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和不肯屈服的人。
一位名叫趙永的漢軍旗籍考生,家境尋常,但為人頗有學識,且性格狷介,報複心較強。他原本對自己的成績抱有相當期望,卻意外名落孫山。而當他看到高中者中竟有張漢、王樹德這等平日聲名狼藉、學問淺薄的紈絝子弟時,心中頓時疑竇叢生,憤懣難平。
“彼等豎子,何德何能,竟敢竊居高位?”
更巧的是,他在一次與同鄉的聚會中,從一個因受了賞賜而多喝了幾杯、口風不嚴的張漢家仆役口中,隱約聽到了有關“重金購得秘題”的醉話。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趙永立刻意識到這其中必有驚天黑幕。
憤怒與一種扭曲的“正義感”驅使著趙永,他毅然決定檢舉。他動用所有關係,花費重金,幾經周折,竟然真的從一個專門販賣各種消息的市井之徒手中,弄到了一份據說是此次會試流傳出來的考題抄本,雖然不全,但關鍵題目與正式考題一般無二。
鐵證在手,趙永將收集到的線索、證詞,連同那份買來的考題抄本,精心整理,通過一位遠房親戚在宮內當差的關係,繞過了可能被收買的環節,直接遞送到了此時實際掌握大清權柄的攝政王多爾袞和深居後宮的孝莊皇太後的案頭。
科舉舞弊,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是動搖國本、玷汙皇權的大案。尤其是在清廷立足未穩,內部權力鬥爭暗流洶湧,外部又麵臨南明、大順軍事壓力的時刻,發生如此駭人聽聞的醜聞,更是不可容忍。這不僅僅是一次舞弊,更是對滿洲統治者極力營造的“滿漢一體”、“崇儒重道”形象的致命一擊!
紫禁城,武英殿內,氣氛肅殺。年幼的順治帝福臨端坐在龍椅上,雖然年紀尚小,但愛新覺羅家族與生俱來的威儀和多爾袞、孝莊的刻意培養,已讓他天威初具。他將那份作為證據的考題抄本狠狠摔在禦階之下,清脆的響聲在寂靜的大殿中回蕩。
“混賬!”福臨稚嫩的聲音因憤怒而尖利,“曹本榮、李振鄴,這就是你們給朕選拔的人才?這就是我大清開科取士的‘公正’?這就是你們口口聲聲的‘文治’?”他小小的胸膛劇烈起伏,臉色漲紅。
站在禦案旁的多爾袞,麵色鐵青,鷹隼般的目光掃過跪在地上瑟瑟發抖的曹、李二人,又瞥了一眼垂首不語的幾位滿漢大臣。他剛剛得知南方戰事失利的詳細戰報,正焦頭爛額,沒想到後院竟然起火,還是在他極為看重的、用以籠絡漢人的科舉上。這無異於一記響亮的耳光,扇在了他的臉上。
孝莊太後坐在珠簾之後,雖未直接發聲,但那透過珠簾傳來的冰冷目光,足以讓殿內所有大臣感到刺骨的寒意。她深知此事若處理不當,不僅會寒了那些真心投靠的漢官之心,更會助長漢人士林對清廷的抵觸情緒,甚至給南方的抗清勢力以口實。
“皇上息怒。”多爾袞強壓怒火,沉聲道,聲音如同金鐵交鳴,“科舉舞弊,國法難容。此事必須徹查到底,嚴懲不貸,以儆效尤,以正視聽!”
很快,一隊精銳的侍衛衝入了曹本榮和李振鄴的府邸,不由分說,將兩位數日前還風光無限的主考官直接鎖拿,投入刑部大牢。緊接著,順治帝在多爾袞和孝莊的示意下,頒布嚴旨,親自在武英殿複試所有中榜進士,由多爾袞、範文程等重臣親自監督。
武英殿內,燭火通明,卻更添幾分森嚴。皇帝高踞寶座,攝政王、諸位王公貝勒、大學士、六部九卿環列兩旁,目光如炬,盯著殿中央那群新科進士。
張漢、蔣文卓、王樹德等人被帶來時,已是麵如土色,雙腿發軟。他們萬萬沒想到,金榜題名的喜悅尚未散去,便迎來了這滅頂之災。殿試的氣氛遠比貢院更加壓抑,那一道道審視的目光,仿佛能剝開他們的皮肉,直窺內心。
複試的題目並不算艱深,但對於張漢、蔣文卓、王樹德這類全靠舞弊和提前準備才能上榜的人來說,在這眾目睽睽、天威震懾之下,無疑是巨大的考驗。張漢拿起筆,手抖得如同秋風中的落葉,腦子裡一片空白,原本背得滾瓜爛熟的文章,此刻竟一個字也記不起來,支支吾吾,寫出的句子前言不搭後語;蔣文卓勉強寫了幾行,卻是詞不達意,漏洞百出,經義闡釋更是完全偏離了清廷的要求;王樹德更是冷汗涔涔,如同剛從水裡撈出來,筆都握不穩,墨汁滴落在考卷上,汙濁一片,幾乎癱軟在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結果不言而喻。當這幾份不堪入目的答卷被呈送到順治帝和多爾袞麵前時,尤其是發現他們在幾道關鍵經義題目的回答上,果然多有悖離清廷官方解釋、甚至隱隱有懷念前明意味之處時,福臨的怒火達到了頂點。
“爾等鼠輩!”福臨猛地一拍禦案,小小的身軀爆發出驚人的氣勢,“不僅舞弊營私,玷汙科場,竟還敢妄解經義,悖逆朝廷。其心可誅,其罪當誅!”
冰冷的話語如同死刑判決,回蕩在武英殿中。曹本榮、李振鄴徇私枉法,貪墨瀆職,即刻處斬,家產抄沒,親族流放。張漢、蔣文卓、王樹德,舞弊欺君,大逆不道,同樣押赴菜市口,明日午時,斬首示眾。
旨意一下,滿朝震動。曹、李二人自是麵如死灰,癱軟在地,悔不當初。而張漢三人則徹底崩潰,哭嚎求饒之聲淒厲無比,回蕩在武英殿外冰冷的石階上,卻無法改變那已然注定的、血色的終局。
次日,北京菜市口。
雖是午時,但天色卻異常陰沉,鉛灰色的雲層低低地壓著京城,仿佛一塊巨大的裹屍布,透不出一絲陽光。寒風卷起地上的塵土和碎紙,更添幾分肅殺淒惶。
刑場周圍被手持長槍、腰挎彎刀的八旗兵丁嚴密把守,圍成了一個巨大的圈子。看熱鬨的百姓擠得裡三層外三層,踮著腳尖,伸長脖子,臉上表情各異,有麻木,有好奇,有恐懼,也有幾分不易察覺的、對權勢者轟然倒塌的快意。
張漢、蔣文卓、王樹德三人被剝去了嶄新的進士袍服,身著肮臟的白色囚衣,背上插著亡命牌,五花大綁,跪在臨時搭建的刑台之上。
他們麵無人色,眼神渙散,身體抖如篩糠,涕淚橫流,下身更是濕漉漉一片,騷臭難聞。昔日揮金如土、趾高氣揚的神采早已蕩然無存,隻剩下對死亡的極致恐懼和無比的悔恨。監斬官麵無表情地坐在台上的公案後,如同泥塑木雕,隻有偶爾看向滴漏的眼神,顯示他在等待著午時三刻的到來。
人群之中,傅山、薛宗周和王如金混在其中。傅山戴著鬥笠,遮住了大半麵容;薛宗周挎著藥箱,仿佛隻是個看熱鬨的郎中;王如金則擠在人群最前麵,看似一個粗魯的閒漢,實則全身肌肉緊繃,如同拉滿的弓弦。傅山目光冷靜地掃過刑場,評估著兵丁的分布、地勢的優劣,又看了看陰沉的天空,對不遠處的薛宗周和王如金微微頷首。
一切,都已準備就緒。他們不僅要攪亂科場,還要在清廷的刑場上,虎口奪食,救下這三個蠢貨?不,他們是重要的“證人”,也是這次行動最終“成果”的活體證明,更有助於進一步打擊清廷威信。當然,那筆巨額的銀兩,早已通過特殊渠道,開始分批運出京城,送往急需軍資的義軍手中。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刑場上的氣氛越來越凝重。當滴漏顯示午時三刻將至,監斬官終於拿起桌上的火簽令箭,清了清嗓子,準備下達那最後的命令——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異變陡生。
“嗖、嗖、嗖”數支強勁的弩箭,帶著淒厲的破空聲,從不同方向的屋頂、人群中激射而出。目標並非監斬官,而是他身旁負責護衛、以及刑台四周的關鍵兵丁。箭矢精準狠辣,瞬間便有五六名兵丁慘叫著倒地,現場頓時大亂。
“有刺客,保護監斬大人!”
“逆劫法場,格殺勿論!”
驚呼聲、慘叫聲、兵刃出鞘聲、嗬斥聲驟然響起,如同平地驚雷。原本肅殺等待的人群,像炸開了鍋的螞蟻,四散奔逃,互相推搡、踩踏,哭爹喊娘之聲不絕於耳。原本嚴密的包圍圈,瞬間被驚恐的人潮衝開數個缺口。
就在這片混亂的掩護下,王如金如同潛伏已久的獵豹,猛地從人群中竄出。他身形如電,手中那柄磨得鋥亮的短刀劃出致命的寒光,瞬間便解決了押解張漢三人的兩名劊子手。薛宗周和幾名早已扮作百姓、混在人群中的義軍兄弟緊隨其後,如同鬼魅般躍上刑台,迅速割斷張漢、蔣文卓、王樹德三人身上的繩索。
“想活命就彆出聲,跟我們走!”王如金低吼一聲,聲音不大,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如同重錘敲在幾乎已經嚇傻、甚至以為自己已死的三人心上。不容他們反應,王如金和兩名義軍兄弟一人一個,如同拎小雞般,架起軟癱如泥的張漢和蔣文卓。薛宗周則和另一人架起王樹德,混入驚慌失措、四處亂竄的人群,向著預先反複勘察規劃好的撤退路線——一條狹窄、錯綜複雜的小胡同疾奔而去!
八旗兵丁反應也算迅速,一部分護住監斬官和現場官員,一部分試圖追擊。但傅山安排在暗處的其他義軍兄弟,利用弓弩、飛石、甚至點燃的炮仗,從屋頂、巷口不斷進行騷擾和阻擊,加上混亂不堪的人群成了最好的障礙,竟一時無法組織起有效的追擊。偶爾有幾個衝得快的兵丁,也被王如金回身精準射出的飛刀或義軍兄弟的拚死攔截放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傅山站在遠處一個街角的陰影裡,冷眼看著王如金等人成功救走三人,迅速消失在如同迷宮般的胡同巷陌中。他輕輕舒了一口氣,一直緊握的拳頭緩緩鬆開,手心已滿是汗水。
他的計劃,大部分已經成功。不僅攪亂了清廷的科舉,讓其在天下人麵前大大丟了顏麵,沉重打擊了其“文治”形象,更重要的是,那筆巨額的銀兩,此刻正化為抗清義軍急需的刀劍、火藥、糧草。而救走張漢等人,雖增加了風險,卻能將此事的影響最大化,成為日後宣傳戰中一顆重要的棋子。
他最後看了一眼那片狼藉混亂、血跡斑斑的刑場,以及那些氣急敗壞、徒勞呼喝的清兵,嘴角泛起一絲幾不可察的冷笑,隨即壓低鬥笠,轉身離去,身影很快融入了北京城灰暗、破敗的街景之中,仿佛從未出現過。
這座古老的帝都,表麵上依舊在清廷的八旗鐵蹄下維持著秩序,孝莊與多爾袞會以更殘酷的手段清算此事,試圖挽回顏麵。但底下湧動的暗流,以及如同野火般在敵後蔓延的抗清力量,正在一點點侵蝕著這個外來王朝看似穩固的根基。
南方的軍事勝利與北方的這次“科舉案”與“法場劫囚”,仿佛南北呼應,預示著更大的風暴即將來臨。京華的煙雲之下,隱藏的是無儘的人心向背、不甘屈服的魂靈,以及時代洪流那洶湧澎湃、不可阻擋的力量。
喜歡明末穿越,闖王一統請大家收藏:()明末穿越,闖王一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