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朱門深院啟新章_明末穿越,闖王一統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明末穿越,闖王一統 > 第145章 朱門深院啟新章

第145章 朱門深院啟新章(2 / 2)

吳三桂身體微微前傾,手肘撐在膝蓋上,開始娓娓道來,聲音在寧靜的書房中顯得格外清晰,帶著一種向心腹之人剖析時局的意味:“首要者,乃是厘定地方行政區劃,此乃治國之基。陛下雄才大略,目光深遠,在前明兩京一十三省的基礎上,做了重要調整。於西北甘州、涼州等地,增設甘涼布政使司,駐節蘭州,以固西陲,加強對西域通道的控製與羌戎諸部的管理;將前明羈縻性質的奴兒乾都司正式改為遼陽布政使司,委派流官,築城屯田,深入管轄遼東乃至更北之地,以絕邊患。如此,便正式確定了兩京一十五省之格局。”他邊說邊起身,走到牆邊懸掛的那幅巨幅輿圖前,用手指點劃著新增的甘涼和遼陽區域。

“至於烏斯藏、朵甘等地,”吳三桂的手指向廣袤的青藏高原,“地遠民稀,情勢複雜,暫循舊例,設為羈縻都司,由其本地僧俗首領自治,然需奉我大順正朔,接受朝廷冊封,定期朝貢。值得一提的是,蒙古察哈爾部首領阿布鼐,感陛下天威,又經朝廷多方斡旋,已於去歲上表歸順。陛下龍心大悅,特封其為順義侯,授上將軍銜,命其永鎮北疆,統轄本部兵馬。朝廷順勢將歸附的蒙古諸部劃分為數個都司衛所,名義上由阿布鼐總領協調,以示羈縻懷柔,實則分而治之。”

戚睿涵凝神細聽,心中快速分析。李自成此舉,顯然是繼承了明朝的版圖框架並加以整合強化,對邊疆地區采取羈縻與直接管理並用的策略,尤其是將遼陽東北)正式行省化,以及成功招撫蒙古一部,對於鞏固北方邊防、獲取戰略縱深意義重大。這與他所知曆史上清朝的某些政策有異曲同工之處,但執行的主體已然不同,而且避免了清初的大規模圈地、剃發易服等民族矛盾,或許能更順利地整合北方。隻是不知道這羈縻之策,能維持多久的穩定。

“疆域既定,官製亦需厘清,此乃國家運轉之樞紐。”吳三桂回到座位,繼續道,語氣沉穩,“中央官製,為求平穩過渡,大體承襲明製,以便與舊有官吏體係銜接,穩定人心。設內閣,置首輔一人,次輔一人,輔以由九卿、科道官會同推舉之大學士若乾,參決機務,票擬批答。司禮監依舊負責宮內一應事務,掌印、秉筆等職司如故,然陛下登基之初便明發諭旨,嚴令內官不得乾政,其權責嚴格限定於宮闈之內,批紅之權收歸禦前。”他頓了頓,觀察了一下戚睿涵的反應,見其聽得專注,並無異議之色,便接著說道,“陛下親領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司其職。六部之下,仍設六科給事中,職司封駁詔書、糾劾百官,權責頗重。軍事之權,分屬五軍都督府與兵部,五軍都督府掌統兵、訓練及駐防,兵部掌武官選授、輿圖、驛傳、車馬、甲械之政,二者相互製衡,防止武夫擅權或文臣掣肘過甚。監察之權,則由錦衣衛、都察院、大理寺共掌,錦衣衛掌緝捕、刑獄、詔獄,尤重監察百官不法及重要案犯;都察院設左右都禦史、副都禦史、僉都禦史,統領十三道監察禦史,糾劾百司,辯明冤枉,提督各道;大理寺負責複核刑獄案件,與刑部、都察院合稱三法司。”

這一套中央官製,幾乎是明朝中後期製度的翻版,隻是強調了皇帝對六部的直接掌控和內官不得乾政,意在避免宦官專權和權臣亂政,確保皇權集中。戚睿涵心想,李自成出身草莽,能迅速采納相對成熟的明製,並加以調整,可見其身邊不乏如牛金星、宋獻策等能人,亦或其自身在建立政權後具備了相當的治國智慧與權力平衡意識。隻是這套製度固有的弊端——如效率低下、黨爭隱患——不知這個新生的順朝能否避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地方之製,”吳三桂呷了口茶,繼續講解,語速平穩,顯然對這些製度極為熟悉,“仍設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立,分掌民政賦稅、軍事指揮、刑名按劾。布政使司設左右布政使,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都指揮使司設都指揮使,掌軍事;按察使司設按察使,掌司法。遇有大事,或跨省事務,如大規模用兵、漕運、治河等,則設總督、巡撫等官,以資統籌,此類官職多為臨時差遣,但近年亦有固定趨勢。其下轄府、州、縣,層級分明,各設知府、知州、知縣等官。地方軍事,仍沿用衛所製,設都司、衛、所,軍戶世襲,屯田自養,戰時聽調。監察方麵,於各省設巡按禦史,代表都察院巡察地方,考核官吏,審錄罪囚,權力甚大,但一年一代,防止坐大。”

“文化教育,亦是國之根本,教化之所出,人才之所係。”吳三桂話題一轉,語氣中多了幾分鄭重,“設國子監於京師,為最高學府,設祭酒、司業等官,教育勳戚子弟及優秀生員。地方則設府學、州學、縣學,各有學官如教授、學正、教諭等負責教導生員,亦有訓導輔之。科舉取士,院試、鄉試以八股文為主,考四書五經禮義廉恥;會試、殿試考察治國精兵之策。然陛下有旨,需注重經世致用之學,策論環節尤重實務,不可徒尚空談性理,脫離實際。”

聽到科舉仍以八股為主,戚睿涵心中微微一動,這無疑是延續了思想禁錮的弊端,但聽到強調“經世致用”,又覺得或許在具體執行上有些許改良的空間,或許能稍稍扭轉明末空談的學風。這套地方和文教製度,同樣是明朝體係的延續,保證了政權在廣袤疆域內的有效運轉和人才選拔,但其固有的僵化性和對思想的束縛,也是這個新生王朝需要麵對的挑戰。

吳三桂見戚睿涵對官製、區劃、文教似乎已有大致了解,他略作沉吟,指節在光滑的紫檀木椅扶手上輕輕敲擊了兩下,然後話鋒一轉,談到了更為直觀,也更能體現新朝氣象與等級秩序的方麵:“至於官服形製,禮部曆時數載,多方考證古製,參酌前明舊例,並秉承陛下‘斟酌損益,彰顯新朝氣象’之旨,已擬定詳儘規章,頒行天下。此舉關乎朝廷體統,官員威儀,上下尊卑,不可不察,亦是我大順禮樂製度之外在體現。”這似乎是他頗為在意,也認為能展現順朝正統性與規範性的重要一環。

他站起身,走到書案旁,從一個精致的紫檀木卷缸中取出一卷裝裱精美的絹本圖冊,動作小心地在其麵前徐徐展開。圖冊質地優良,色彩保持鮮豔,用極其精細的工筆描繪著各式各樣的服飾,從帝王到百官,從祭服到常服,種類繁多,每一幅圖旁邊都附有工整的小楷文字說明,詳細記載了材質、顏色、紋樣、適用場合等。

“官服大體分六種:祭服、朝服、公服、常服、賜服、兵服。”吳三桂指著圖冊開端的總論部分,然後一一詳細解說,神情專注,仿佛在展示一件重要的藝術品。“首先是祭服,用於祭祀天地、宗廟、社稷等重大典禮。陛下祭服為十二旒冕冠,玄衣縹裳,上衣下裳,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紋,寓意天子德行完備,澤被萬物。朝會則著朝服,冠用十二旒玄冕,玄衣,無章紋,莊重肅穆。平日處理政務著公服,為十二章紋袞服,紋樣略簡,頭戴翼善冠,較為便捷。尋常燕居則為常服,即各式龍紋袍、曳撒、貼裡等,紋樣、顏色更為多樣,仍配翼善冠,以求舒適與威儀兼顧。”

他手指移動,指向太子與藩王的部分:“太子與諸藩王,祭服九旒九章袞冕,朝服九旒一章玄冕,公服九章袞服配翼善冠,常服為蟒袍、曳撒配翼善冠,規製依序遞減,紋樣、旒數皆有嚴格規定,以示尊卑有序,不可僭越。”

接著,他指向圖冊中占幅最大的文武百官的服飾區域,解說得更為細致:“百官祭服,文武皆同,為黑色玄端,下著紅色裳,頭戴爵弁。朝服則分文武,文官朝服為黑色玄端紅裳,頭戴黑色梁冠,依品級高低,梁數自七梁至二梁不等,一品七梁,遞減至八九品二梁;武官朝服為紅色玄端紅裳,頭戴黑色鶡冠,鶡冠之上亦有梁數標識品級,自四梁至兩梁。此舉意在文武殊途,彰顯各自職司特性。”

“公服用於常朝及署衙辦公。”吳三桂繼續道,手指劃過一係列穿著大袖袍、戴襆頭的官員畫像,“形製為大袖圓領袍,頭戴長翹腳方襆頭。服色依品級而定,一至四品用青色近藍色),五至七品用紅色,八、九品用綠色。常服則為日常所見之官服,使用最廣,形製為圓領中袖補服,前胸後背各綴一方補子,文官繡禽,武官繡獸,沿用明製,頭戴烏紗帽。常服服色與公服相同,亦按品級分青、紅、綠三色。”

圖冊上,各類禽獸補子描繪得栩栩如生,色彩鮮明。文官自一品至九品分彆為:仙鶴、錦雞、孔雀、雲雁、白鷳、鷺鷥、鸂鶒、黃鸝、鵪鶉;武官則分彆為:獅子、虎豹、熊羆、彪、犀牛、海馬等。戚睿涵看得眼花繚亂,深感這等級製度通過服飾得到了極致體現,每一種紋樣都是一種身份符號,將人嚴格地框定在各自的社會位置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此外,尚有賜服。”吳三桂指向圖冊最後部分,語氣中帶著一絲強調,“乃陛下特恩賞賜有功之臣的服飾,如飛魚服、鬥牛服、麒麟服、乃至蟒袍。這些賜服紋樣尊貴,往往逾製,可搭配翼善冠、鈸笠帽、烏紗帽或翹腳方襆頭穿著,是為殊榮,代表著陛下的格外恩寵與功臣的身份地位。”他頓了頓,補充道,“中宮皇後禮服亦有定製,主要為翟衣、鳳冠,以及各種常服,紋樣以鳳、翟鳥、牡丹等為主,彰顯母儀天下之風範。”

“還有一點,”吳三桂似乎想起什麼,又補充道,“百官另有兵服,乃百官赴前線督師、領兵或參與重大軍事典禮時所著,形製為中袖圓領袍服,便於活動,一品至四品用黑色,五至七品用藍色,八九品用紅色,其上亦有對應品級的鳥獸補子,下擺處依品級繡有不同數量的雲紋、水紋。帽冠搭配護耳武冠,冠梁依品級大小自六梁至三梁不等。護耳顏色,一至四品為金色,五至九品為紅色。此製是為區分日常行政與戰時軍事職能。”

合上圖冊,吳三桂將其輕輕放回卷缸,看向若有所思的戚睿涵,語氣略帶一絲不易察覺的感慨,或許也有一絲對新朝製度得以確立的自豪:“元芝,這套製度看似繁複,細節冗雜,卻是維係朝廷運轉、明確上下尊卑、確保政令暢通之必需。無規矩不成方圓。陛下與朝中諸公,為此耗費了無數心力,參考古今,辯論再三,方有今日之規模。雖不敢說完美無缺,但至少綱紀已立,秩序初成。”

戚睿涵從那些紛繁複雜、色彩斑斕的服飾規製和森嚴的等級描述中回過神,長長地、無聲地舒了一口氣,仿佛要將胸腔中因信息過載而產生的滯悶之感排出體外。他轉首望向書房窗外,暮色已然漸沉,天際最後一抹霞光給庭院的屋簷和樹梢染上了一層溫暖的橘紅色。廊下,不知何時已然初燃起一盞盞燈籠,暈黃的光線在漸濃的夜色中勾勒出廊柱和欄杆的輪廓,暖光與陰影交錯,寧靜而深邃。

吳三桂口中娓娓道來的“兩京一十五省”、“內閣六部”、“袞冕補服”、“三司科舉”,共同構築了一個龐大、精細、環環相扣且等級森嚴的封建帝國藍圖。這與他熟悉的那個現代化、扁平化、信息爆炸的世界截然不同,甚至與他記憶中明末那種在絕望中掙紮、充滿混亂與頹敗的氛圍也大相徑庭。李自成的大順,似乎正在試圖迅速褪去農民起義軍的草莽氣息,轉而建立一個秩序井然、法度嚴謹、遵循傳統儒家治國理念的新王朝,一個試圖繼承明製而又有所“損益”的漢人政權。

這一切的轉變,這截然不同的曆史走向,都因為當年山海關那個決定性的拐點,因為他戚睿涵的介入,說服吳三桂歸順李自成,聯明抗清,而走向了全然未知的方向。沒有清兵入關,沒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沒有長達二百六十餘年的異族統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由農民起義軍建立,卻又如此迅速地接納並改良前明製度遺產的漢人政權。它能否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曆史周期律?能否真正實現李自成早年提出的“均田免賦”理想,或者最終也會如同諸多前朝一樣,逐漸僵化、腐敗?戚睿涵不知道,曆史的巨輪才剛剛轉向,前方迷霧重重。

他隻知道,自己再次回到了這個時空,並且不再是孤身一人。他帶來了夥伴,帶來了超越時代的知識與眼界,也帶來了或許能更深刻影響這個新生王朝曆史進程的可能。那最後一顆關乎長生秘密的藥丸還在懷中貼身收藏,劉菲含精心收集整理的科技資料、圖紙器物也妥善保管著。前路漫漫,吉凶未卜,這座深似海的寧國公府,這剛剛確立秩序的順朝京城,或許正是他們在這嶄新的大順王朝,開啟下一段波瀾壯闊、充滿挑戰與機遇的篇章的起點。

“製度雖繁,亦是立國之基,無此不足以安天下。”戚睿涵最終開口,聲音平靜,目光卻已從窗外的暮色收回,恢複了清明與堅定,他看向吳三桂,語氣誠懇,“長伯兄,多謝你如此詳儘告知,使我等對這新朝格局有了初步認知。我等既來,自當遵從大順法度,學習禮儀規矩,望能在此新時代中,略儘綿薄,不負所學。”

吳三桂聞言,臉上露出了更為真切的笑容,那是一種得到認同和看到潛在助力的欣慰,他伸手拍了拍戚睿涵的肩膀,力道不輕不重:“好!有元芝兄此言,吳某便放心了。以你之才,加上這幾位各具異能的姑娘,必能在這新朝大有作為。今日你們旅途勞頓,穿越時空想必耗費心神,且先好生休息,熟悉環境。來日方長,待你們安頓妥當,你我兄弟,再共圖大事,詳細計議!”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也定下了彼此合作的基調。

窗外,最後一抹天光隱沒於西山之後,寧國公府內燈火次第亮起,將這個夜晚點綴得溫暖而靜謐,也將所有的秘密、野心、希望與未知,都籠罩在了這永昌八年的秋夜之中。

喜歡明末穿越,闖王一統請大家收藏:()明末穿越,闖王一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合約到期,金絲雀踹了金主跑路了 網管詩琪被富豪盯上了 重生1978:軍婚撩人,糙漢寵 玄鐵秘影:龍脈謎引江湖亂 萬人迷,金絲籠中雀 時先生,你的愛要不起 饑荒古代,官府分配漂亮媳婦 洪荒農皇 規則怪談:請在我的葬禮上微笑 夢醒來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