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試題由受卷官在各條號巷間拖長了音調大聲宣唱,另有差役手持寫著試題的木質牌子,在巷道間緩慢巡行展示,確保每一位考生都能看清。
第一道策論題:《論明室傾覆之由與本朝新政之要策》。
題目傳來,偌大的貢院內,頓時響起一片壓抑的、混雜著歎息、沉吟、倒吸涼氣的聲音。這道題既在情理之中——新朝開科,總結前朝教訓、展望本朝新政是必然,卻又極難寫出真正的新意與深度。批判前明容易,但如何批判得鞭辟入裡,不為空言,又能順勢提出既符合大順立國根基、又能令考官眼前一亮的具體新政方略,則極大地考驗著考生的史識、政見與文字功力。
戚睿涵在屬於自己的那間狹小號舍中,略一沉吟,便提筆蘸墨,在鋪開的試卷上落筆。他親身經曆了明末那段天崩地裂的歲月,親眼目睹了朝廷黨爭的酷烈、吏治腐敗的觸目驚心、民生凋敝的慘狀,更有與李自成、吳三桂、南明弘光、隆武君臣直接周旋、打交道的切身體驗。
此刻,這些經曆化作筆下流淌的文字,是對製度性缺陷的深入剖析,強調“民心即天心”,提出強化監察以肅清吏治、整頓賦役以蘇解民困、鼓勵工商以開辟財源等相對務實穩健的策略。他的論述,既貼合大順“均田免賦”起家的政治基調,又小心翼翼地融入了一些現代國家治理的模糊理念,但措辭引經據典,力求符合這個時代的語境,不顯得過於突兀和超前。
白詩悅看到題目,眨了眨眼,最初的緊張反而消退了一些。明亡的教訓?這在她大學的曆史必修課上可是重點章節,老師還組織過專題討論。土地兼並導致流民四起、政治腐敗與宦官專權、東林黨爭的內耗、三餉加派的重壓、農民起義的烽火、關外滿洲的威脅……脈絡清晰得很。
她努力回憶著課堂內容,組織著語言,儘量用半文半白的文字表述出來,論述的重點放在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以及“與民休息”的核心觀點上,提出的具體建議也多關乎民生福祉,如興修水利以防災荒、推廣番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建立基層的醫療互助體係等,雖略顯理想化,帶著些現代社會的印記,卻也貼合她一貫善良樂觀、關注底層的性格。
袁薇的思路則更為宏觀和係統化。她沒有急於動筆,而是在草稿紙上列出了提綱,從政治體製、經濟結構、軍事國防、文化思想等多個層麵,係統地分析明朝覆滅的深層原因。
在此基礎上,她提出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新政改革方案,包括有限度的土地政策調整、改革科舉考試內容、設立類似近代參謀本部的軍事指揮協調機構等。她小心翼翼地控製著論述的深度和用詞的邊界,使其看起來像是一個學識淵博、富有遠見且關心時務的年輕士子,在經過深入思考後所能提出的、雖略顯大膽卻仍在時代可接受範圍內的見解。
劉菲含的切入點則帶著鮮明的理科生思維特征。她試圖從“係統穩定性”和“資源分配效率”的角度來構建她的論述框架。
她用略顯生硬但邏輯鏈條極為嚴密的古文,試圖闡述明末社會這個大係統如何因內部階層固化、利益集團膨脹和外部軍事壓力、自然災害的共同作用,最終導致係統崩潰。相應地,她為大順朝提出的建議,也偏向於機製建設:建立更有效的信息收集與反饋機製、大力推廣高產量作物以提升農業社會的總體承載能力、甚至隱約提到了建立更科學的統計與戶籍管理製度對於國家治理的重要性。她的答卷,透著一股試圖用理性模型解構複雜曆史社會的冷靜與執著。
第二道題:《打天下與治天下異同論》。
這道題更偏向於哲學思辨和政治智慧,要求考生深刻理解奪取政權與治理國家的本質區彆與內在聯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戚睿涵筆下,打天下重在“勇”與“勢”,需要凝聚人心,打破舊有的秩序和利益格局;而治天下則重在“仁”與“法”,需要鞏固國家的根基,建立新的、穩定的秩序與規範。他強調了“逆取順守”的道理,認為打天下時可以運用非常手段,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而治天下則必須回歸常道,禮法並施,德刑共用,平衡各種利益關係,實現長治久安。
白詩悅的論述則更為直白形象,她認為打天下本質上是“破壞”一個舊世界,需要的是強大的武力、堅定的信念和能夠團結核心力量的個人魅力;而治天下則是“建設”一個新世界,需要的是完善的製度、公正的法律、繁榮的文化和能夠凝聚全社會共識的價值觀。一個主要依靠武力征服,另一個則主要依靠製度和文化的力量。
袁薇則引用了唐太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名言,巧妙地論述了打天下時,“舟”所指代的是核心的軍事集團和擁護者,目標是戰勝眼前的敵人;而治天下時,“舟”則變成了天下的億萬黎民百姓,目標是實現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對象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此策略、手段乃至統治者的心態都需要進行徹底的轉變。
劉菲含的答案充滿了辯證色彩。她認為,打天下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如尖銳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的劇烈、突變的過程,往往伴隨著暴力和秩序的徹底重構;而治天下則是平衡社會各種次要矛盾如不同利益集團間的分配問題、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文化整合問題等的長期、漸進的過程,需要的是調和、妥協與精細化的管理能力。這二者需要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領導能力和製度設計。
第三道題:《籌邊策:論應對蒙古、羅刹邊患之方略》。
此題關乎現實的國防安全,極為實在。蒙古各部問題自明初以來便一直存在,時叛時附;而“羅刹”沙俄)的勢力此時已越過西伯利亞,其哥薩克探險隊和殖民者的觸角正逐步伸向黑龍江流域,燒殺搶掠,建立據點,已引起了順廷高層的警惕。
戚睿涵結合自己所知的曆史走向和這個時代的軍事常識,提出對蒙古應采取“剿撫並用,分化瓦解”的策略,拉攏較為親近的漠南蒙古各部,重點打擊桀驁不馴的漠北喀爾喀部,同時加強邊境互市,進行經濟羈縻;對於咄咄逼人的羅刹,則強調“鞏固遼陽,水陸並進,堅決反擊”的戰略,必須趁其立足未穩,將其勢力堅決地阻擋在外興安嶺和北海貝加爾湖)以北。他甚至相對具體地提到了利用初步建設中的水師力量沿黑龍江巡邏、建立固定的邊防哨所和屯墾據點等措施。
白詩悅對具體的古代軍事戰略戰術了解有限,但她從“邊疆長久穩定在於贏得民心”這一核心觀點出發,建議在北部邊境地區大規模推行屯田實邊政策,遷移內地民眾,改善當地少數民族的生活條件,推廣基礎的文化教育,促進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試圖從經濟、文化和社會層麵從根本上消弭邊患產生的土壤。
袁薇的策論則展現了她更為開闊的戰略視野。她提出應建立係統化、製度化的邊疆情報網絡,密切監視蒙古各部和羅刹的動向。同時,主張積極聯絡那些同樣受到羅刹威脅、或與羅刹有矛盾的蒙古部落,乃至更西方的勢力,嘗試構建針對羅刹的戰略同盟。在軍事技術上,她明確主張大力發展火器,特彆是適合在北方野外機動作戰和守城防禦的輕型火炮,以應對蒙古騎兵的機動性和羅刹哥薩克的火繩槍優勢。
劉菲含再次從地理和科技角度入手。她強烈建議朝廷投入力量,運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手段,精確繪製北部邊疆的地形地貌圖,在關鍵節點設立氣象、物候觀測站,深入了解邊境地區的氣候變化與地理環境。對於羅刹,她著重分析了其遠道而來、補給線漫長脆弱的弱點,認為應充分發揮本土作戰的優勢,采取誘敵深入、利用複雜地形設伏、斷其糧道與歸路的戰術。同時,她還隱約提到了發展更快速、可靠的遠距離通訊方式對於邊防指揮的重要性。
三場耗費心力的策論考試終於結束,時間已到了第二天的下午。
連續一天兩夜的緊張構思、書寫,加之狹窄空間帶來的身體僵直,以及始終緊繃的精神壓力,使得大多數考生在走出號舍時,都麵帶憔悴,步履蹣跚,仿佛虛脫了一般。然而,對於順朝首次科舉的考生而言,考驗尚未完全結束。
最後一場是騎射測試,地點設在貢院旁臨時劃出的校場。此舉意在選拔文武兼備、能夠“上馬治軍,下馬治民”的全才,尤其在立國未久、四方尚未完全靖寧的背景下,對士子的武勇有所要求,也在情理之中。
校場之上,箭靶一字排開。考官的要求簡單直接:考生需騎馬在校場上馳騁一段距離,於奔馳過程中開弓射箭,隻要箭矢命中箭靶,無論環數,即為合格。
這對久經戰陣的戚睿涵而言,不算什麼難事。他在明末戰場和隨吳三桂西征的經曆中,早已練就了嫻熟的騎射本領。隻見他利落地翻身上馬,挽弓搭箭,策馬疾馳,動作一氣嗬成,箭矢“嗖”地一聲離弦,穩穩地釘在了箭靶的紅心附近,引來考官微微頷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然而,這一關對白詩悅、袁薇和劉菲含三人來說,卻是前所未有的挑戰。她們雖然在寧國公府中,跟著吳國貴等將領練習過一些防身的拳腳和兵器,但馬術僅僅停留在“能騎穩”的階段,更不用說在顛簸的馬背上開弓射箭這種高難度動作了。
三人硬著頭皮,依次上馬。白詩悅控著韁繩,馬兒似乎感覺到主人的生疏,有些不聽使喚,她搖搖晃晃地射出一箭,那箭輕飄飄地不知飛向了何處,連靶子的邊都沒沾到。袁薇深吸一口氣,勉強拉滿了弓,但發力技巧不對,箭矢離弦後力道不足,軟綿綿地擦著箭靶的邊緣落下。輪到劉菲含,她試圖模仿戚睿涵的動作,卻因過於緊張而用力過猛,箭未射出,身體先失去了平衡,險些從馬背上栽下來,引得旁邊幾個等待考試、看樣子是行伍出身的武生發出了一陣壓抑不住的低聲哄笑。
負責記錄成績的官員皺了皺眉,在她們三人的名字後麵,用朱筆做了個特殊的記號。好在騎射成績在此次科舉中隻作為參考,並不直接決定去留,隻要策論文章合格,仍有上榜的機會。
所有的考試,終於徹底結束了。
當四人隨著人流,再次穿過那一道道沉重的門禁,走出貢院那高大而壓抑的轅門時,都有一種恍如隔世之感。外麵的陽光似乎格外刺眼,空氣也帶著前所未有的清新與自由。身體因長時間的蜷縮和高度緊張而僵硬酸痛,尤其是白詩悅三人,更是感覺胸前那緊束的布帶幾乎要深深地勒進皮肉之中,每一次呼吸都帶著隱痛。
回到寧國公府,董小倩和刁如苑早已吩咐下人備好了溫度適宜的熱水、乾淨的換洗衣物和精致可口的飯菜。三人幾乎是迫不及待地衝回各自的房間,第一件事便是手忙腳亂地解開那折磨了她們兩天一夜的束胸布帶。
當那緊緊的束縛終於解除,柔軟的、屬於女性的衣裙重新貼合身體時,三人都不約而同地長長舒了一口氣,一種難以言喻的輕鬆與解脫感彌漫全身,仿佛重新找回了屬於自己的身體和身份。
沐浴更衣,洗去一身的疲憊與貢院帶來的塵埃氣息後,眾人聚在溫暖的花廳裡用晚膳,氣氛才終於徹底放鬆和活躍起來。
“悶死了,真是悶死了!”白詩悅一邊用手輕輕揉著依舊有些發悶的胸口,一邊誇張地抱怨著,臉上卻帶著如釋重負的笑容,“我感覺這兩天在號舍裡,呼吸的都是幾百年前古人留下來的濁氣!還有那個小格子,又窄又冷,晚上躺在那個硬板子上,根本就睡不著,聽著外麵各種奇怪的聲音,真是度秒如年。”
袁薇也難得地顯露出了明顯的疲憊之色,她揉了揉依舊有些發酸的手腕,點頭道:“確實不易。不單單是身體上忍受的困乏,精神上也始終像一根繃緊的弦,尤其是在被搜身和應對考官巡視的時候,生怕哪裡出了紕漏。現在回想起來,那搜身的一刻,心跳怕是都漏了幾拍。”
劉菲含倒是已經恢複了平日的冷靜,她扶了扶鼻梁,開始進行總結性分析:“整個考試環境,可以看作是一種典型的資源極端受限條件下的壓力測試模型。單就策論題目本身而言,以我們擁有的後世知識回溯來看,其深度和廣度並未超出可應對的範圍。真正的難點在於,如何將我們的認知,精準地翻譯成符合他們話語體係和價值規範的表達方式,並且必須嚴格控製表達的‘劑量’,避免過度超前引發係統排異反應。”
戚睿涵看著她們雖然抱怨卻眼神發亮的樣子,無奈地搖了搖頭,嘴角卻也不自覺地勾起一絲溫和的笑意:“現在知道這科舉的厲害了吧?這番‘體驗’,可還覺得滿意?”
“滿意,簡直是太滿意了!”白詩悅搶著回答,聲音裡充滿了活力,“這輩子能有這樣一次經曆,絕對夠本了,說出去都沒人信。不過說真的,坐在那號舍裡,對著那些題目,感覺……比我們最開始想象的,似乎還要稍微容易一點?特彆是那些分析曆史、議論時政的題目,大學裡學的很多分析方法和觀點,稍微變通一下,真的能用上。”
袁薇輕輕頷首,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混合著慶幸與淡淡惋惜的複雜情緒:“確實如此。若非我們事先約定必須刻意收斂鋒芒,在某些議題上,或許真能寫出一些更具穿透力、更不一樣的見解。當然,那也必然意味著更大的風險。”她清楚,藏拙是她們安全歸來的前提。
劉菲含推了推並不存在的眼鏡,道:“最重要的收獲在於,我們親身參與了這個過程。這為我們理解這個時代的精英是如何被篩選出來,官方意識形態是如何通過考試被塑造和強化的,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鮮活的樣本和數據。”
“所以,”戚睿涵的目光掃過三人,問出了那個關鍵的問題,“此刻,你們內心是希望榜上有名,還是落榜不中?”
三人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再次異口同聲:“當然是不中!”
白詩悅笑著,語氣輕鬆而篤定:“我們可從來沒有想過要留在這裡做官。體驗過了,心願也就了了。要是真不小心考中了,那才是天大的麻煩,欺君之罪坐實,到時候想抽身而退就難如登天了。”
袁薇和劉菲含也鄭重地點頭表示讚同。對於她們而言,追求的是過程本身的獨特經曆與認知層麵的拓展,而非那個最終的結果。能夠平安無恙地返回這座寧國公府,繼續她們在這個風雲變幻的大順朝的奇妙旅程,便是此次冒險最圓滿的結局。
窗外,夜色已深,墨藍色的天幕上綴著點點寒星。寧國公府內,大部分院落都已熄了燈火,陷入沉睡。唯有這間花廳,依舊燈火溫馨,柔和的光暈籠罩著幾張年輕而充滿故事的臉龐。
一場跨越了性彆與時空界限的科舉冒險,至此已悄然落幕。放榜之日尚需等待,但她們的心中已然平靜,再無牽掛,隻待那預料之中的落榜消息傳來,便可為這段特彆的插曲畫上一個句點,然後收拾行裝,繼續她們在這片曆史天空下的未知旅程。
喜歡明末穿越,闖王一統請大家收藏:()明末穿越,闖王一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