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雲南地界後,地貌風情為之一變。山勢愈發雄奇險峻,層層疊疊,直插雲霄。天空仿佛被水洗過一般,顯得格外高遠湛藍,純淨得沒有一絲雜質。空氣中也帶著高原特有的清冽乾爽,吸入肺中,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昆明城靜靜地沐浴在秋日明亮而溫暖的陽光之下,遠處的西山如睡美人般橫臥,滇池波光浩渺。城郭壯麗,雖不及南京宏偉,卻也自有其邊陲重鎮的雄渾氣度。令戚睿涵等人略感驚訝的是,昆明城內的市井繁華程度,竟似乎不輸於南京多少。街道上人來人往,摩肩接踵,更引人注目的是,這裡各族百姓和諧共處,景象生動。
許多穿著圓領或交領、顏色相對素雅但剪裁得體的棉布或麻布衣服的彝族、白族等少數民族同胞,與身著各式漢服的人們並肩而行,交易往來,討價還價,神態自若,並無隔閡。最令人驚奇的是,城中寬闊的主街上,時而可見有人騎著高大溫順、披著彩色毯子的大象,在專門開辟出的慢行道上緩步而過,象蹄踏在青石板上發出沉悶而富有節奏的聲響,引得初來乍到的戚睿涵、白詩悅等人紛紛側目,嘖嘖稱奇。
“快看,那邊,真的是大象!”白詩悅興奮地扯了扯戚睿涵的袖子,指著不遠處那頭正馱著貨物和一位看似商賈模樣的人緩緩前行的大象,“真的有人在城裡騎大象啊,這太……太有特色了。”她一時找不到更合適的詞。
劉菲含作為此行的“東道主”,臉上也帶著自豪而又略顯靦腆的笑容:“雲南本就產象,尤其滇南一帶。以前多是土司頭人享用,或者用於儀仗、運輸重物。如今朝廷對西南控製加強,與緬甸、暹羅等西南諸藩以及更遠的海外國度貿易暢通,馴象之術更為普及,管理也規範,一些家底殷實的富戶,或者需要長途跋涉的官差,選擇騎象代步也不算稀罕事了。畢竟在山地,有時比馬車還穩當些。”
眾人正饒有興致地漫步街頭,感受著這彆具一格的邊城風情,劉菲含卻微微蹙起了眉頭,她放緩腳步,仔細打量著身邊走過的一些少數民族男女的服飾,特彆是女子的衣領和頭飾部分,眼中露出越來越濃的疑惑之色。
“怎麼了,菲含?”細心的袁薇最先注意到她的異樣,關切地問道,“是看到什麼熟悉的東西了嗎。”
劉菲含遲疑了一下,似乎在組織語言,然後才不太確定地說道:“我感覺……他們的服飾,跟我記憶中的,或者說跟我以前了解的不太一樣。我在現代……嗯,我是說在我們來的那個時代,去雲南旅遊、做課題調查時,看到的彝族、白族這些民族的服飾,給我的印象是花紋非常繁複精美,色彩極其鮮豔斑斕,對比強烈,尤其是女子的頭飾,往往碩大華麗,銀飾很多,而且衣領多是那種很獨特的折襟式樣,像這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她用手在脖頸前比劃了一個交疊的姿勢:“可是現在看到的,雖然也能一眼認出是彝、白等族的傳統打扮,樣式古樸,但顏色普遍樸素了很多,以青、黑、白、藍為主,花紋也簡潔大氣,沒有那麼繁複。最重要的是,你們看,他們的衣領,怎麼大多是和漢人一樣的交領或圓領了?那種標誌性的折襟領幾乎看不到。”
眾人聞言,也都停下腳步,順著她的目光仔細看去。果然,經過劉菲含的提醒,他們也注意到了這個細節。眼前走過的少數民族同胞,服飾確實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如在紋樣、配飾、頭帕等方麵,但整體結構,尤其是衣領部分,與漢服的交領右衽或圓領袍衫的領型非常接近,而非他們印象中那種立領、廠襟交叉的“民族服裝”典型特征。
戚睿涵若有所思,他示意大家走到路邊一個人稍少些的角落,然後從隨身攜帶的、經過特殊處理、在這個時代也能有限度使用的背包裡,拿出了那個輕薄如紙的智能手機。他熟練地解鎖,在存儲的海量曆史資料圖片中快速翻找起來。很快,他找到了幾張南詔、大理時期壁畫和出土文物上的彝族、白族先民人物服飾線圖,以及一些原時空清代中期以後、乃至近現代拍攝的民族服飾照片。
他將手機屏幕亮度調至合適,展示給劉菲含和其他人看,並指著圖片耐心解釋道:“菲含,你的感覺沒有錯。你記憶中那種色彩對比強烈、紋飾極其繁複、折襟式立領非常突出的服飾樣式,其實是在清朝中期以後,尤其是在近代,才逐漸定型,並且很大程度上是被清朝的統治政策‘魔改’過的結果。”
“魔改?”眾女都對戚睿涵口中這個新奇又略帶貶義的詞彙感到好奇。
“這是……咱們那時的一個流行詞,意思是大幅度地、有時是偏離原意甚至扭曲原意地修改。”戚睿涵繼續解釋道,“清廷入關奪取全國政權後,為了從根本上鞏固統治,削弱被征服民族的民族意識,強行推行了極其嚴酷的‘剃發易服’政策。這項政策不僅針對廣大的漢人,‘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同樣也波及了南方許多原本就已歸附朝廷或與中原王朝關係密切的少數民族。在清廷統治者看來,這些少數民族原有的、因長期文化交流而與漢製較為接近的衣冠服飾製度,也屬於‘前明遺製’的一部分,需要加以變革,以彰顯‘滿清特色’和新朝的權威。”
他滑動屏幕,指向一張清代彝族土司的畫像和一張近代彝族女子的服飾照片:“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被迫改變了原有的形製。一方麵,加入了更多滿族服飾的元素,比如坎肩、馬蹄袖等;另一方麵,為了在視覺上區彆於被強製改變了的漢服,其本民族的一些局部特征,如頭飾的複雜度、衣領的獨特樣式、衣襟的裝飾等,被刻意地強化、放大,變得更為誇張和醒目。這種趨勢,在後來的民族識彆、旅遊開發等因素的推動下,進一步被固定下來,甚至某種程度上被‘標簽化’,最終形成了你記憶中的那種非常具有視覺衝擊力的‘民族風’樣式。”
接著,他又點開那張南詔時期的壁畫截圖,指著上麵人物的服飾:“你們看,這才是他們更早時期,受到唐文化強烈影響時的傳統服飾樣式。衣領多是交領或圓領,整體造型寬博,與同時期的漢服差異並不算大,色彩也相對沉穩,以赭石、青、白等色為主。頭冠的樣式,則明顯帶有印度、吐蕃文化影響的痕跡。因為當時南詔、大理與中原唐宋王朝文化交流頻繁,同時和南邊的天竺、西邊的吐蕃也有往來,衣冠製度本就處在一個相互影響、自然融合的過程中。”
劉菲含仔細看著手機上的古老壁畫圖片,再對比眼前街市上行人那古樸、簡潔甚至帶著幾分唐宋遺風的服飾,臉上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原來如此,我就總覺得哪裡不對勁,感覺現在的服飾……少了點‘味道’,原來不是我記錯了,而是曆史在這裡拐了彎。”
她的語氣帶著發現曆史真相的興奮:“這麼說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才是更接近他們唐宋時期,或者說更接近其本來傳統的樣貌?因為大順取代了明朝,沒有經曆滿清那段黑暗曆史,‘剃發易服’的浩劫沒有發生,所以他們的服飾,連同漢族的衣冠一樣,得以保留了更古老的形製,沒有被迫走上那條被‘魔改’的道路?”
“正是如此。”戚睿涵肯定地點點頭,收起了手機,“這不僅是我們漢族的衣冠文物得以保全,這些很早就與中原文化深度融合、相互影響的少數民族,其傳統服飾也同樣避免了一次來自外部力量的、強製的、方向明確的‘變異’。現在的樣子,雖然在你看來可能‘樸素’了些,少了些你認為的‘民族特色’,但這恰恰是曆史更原始的麵貌,是文化在相對自然的狀態下,自主演進和相互影響的體現。這種‘樸素’,或許正是一種古樸大氣的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解開了這個因時空錯位而產生的疑惑,劉菲含心情頓時舒暢了許多,仿佛撥開了眼前的一層薄霧。她再次仔細觀察街上各族人民的穿著,不再覺得“不對”,反而能從中品味出一種和諧、古樸、渾然天成的大氣美感,那是一種未經外力強行扭曲的、自然生長的文化形態。
在昆明期間,六人也入鄉隨俗,在城郊一處專門的馴象場,體驗了一把騎乘大象的樂趣。坐在高高象背上那寬大穩固、鋪著厚厚墊子的鞍椅中,隨著大象沉穩而富有韻律的步伐輕輕搖晃,視野豁然開朗。
俯瞰下去,昆明城的街景屋舍、遠處如同鏡麵般鑲嵌在群山之間的滇池、以及那輪廓優美的西山睡美人,都儘收眼底,彆有一番風情。就連一向最為穩重謹慎、思慮周詳的刁如苑,坐在象背上,感受著微風拂麵,看著腳下略顯渺小的景物,臉上也露出了難得的、屬於她這個年齡段的、毫無負擔的輕鬆笑容。
“沒想到這大家夥看著笨重,走起來倒是出乎意料地穩當。”白詩悅雙手扶著鞍椅前端的扶手,興奮地四下張望,發絲被風吹得微微飄起。
“感覺好奇妙,”袁薇笑著附和,她小心地調整了一下坐姿,“視野真好,而且節奏很舒緩。我們這算不算是深度體驗了最地道的雲南特色。”
董小倩則對走在前麵,引導和控製大象的那位皮膚黝黑、身材精乾的象奴很感興趣,不時用帶著吳儂軟語調的官話,詢問著馴象的技巧、大象的習性以及沿途的風物趣事。那象奴見這幾位氣質不凡的客人如此感興趣,也頗為健談,操著帶有濃重滇地口音的官話,一一解答,氣氛融洽歡快。
結束了為期數日的昆明行程,六人搭乘上返回北京的馬車。車廂內布置舒適,隨著車輪富有節奏的滾動,眾人或靠或坐,回味著這一路從北到南數千裡的見聞,皆是感觸良多,心中充盈著一種複雜的情緒。
“從北到南,從沿海到內陸,我們親眼看到了一個新生的王朝,是如何一步步撫平百年戰亂留下的深刻創傷,如何有效地恢複經濟生產,如何以開放的心態對待海外事務,如何穩妥地治理地方、安定民心。”
戚睿涵望著窗外飛速後退的、收割後略顯空曠的田野,總結道。他的聲音平穩,卻帶著一種經過沉澱的力量:“雖然各地因基礎不同,發展程度仍有差異,但總體而言,生機勃勃,秩序井然,百姓安居樂業,對未來充滿希望。這證明我們當初在那個曆史關口的選擇和努力,我們冒著風險所做的一切,並沒有白費。曆史的河流,確實被我們撬動,轉向了一條更光明的支流。”
白詩悅溫柔地靠在他的肩上,聽著他沉穩的心跳,輕聲道:“是啊,元芝。看到這一切,看到那些百姓臉上真心的笑容,看到孩子們能安然在街上玩耍讀書,覺得我們之前經曆的那些危險、艱難、甚至是生死一線的考驗,都值得了。”她的聲音裡帶著滿足與安寧。
袁薇雙手捧著一個小小的暖手爐,補充道:“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充滿希望的曆史可能性。一個沒有陷入閉關鎖國、故步自封,沒有嚴酷文字獄與思想禁錮,華夏衣冠文物得以保全並發揚,同時又在與世界保持接觸中穩步發展的華夏文明。這是一種……健康的、向上的狀態。”
刁如苑點頭表示同意,她的思維總是更具框架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海外貿易帶來的不僅是真金白銀的財富,更是開闊的眼界和新的需求;紅薯、玉米等新作物的引入和推廣,緩解了糧食壓力;手工業在需求和技術的推動下蓬勃發展。這一切,都在潛移默化地、卻又堅定不移地改變著這個社會的深層結構。隻要這條道路能不被中斷地走下去,這個王朝的未來,確實值得期待。”
劉菲含也開口說道,她的角度更偏向於她所關注的領域:“還有就是對格物之學的態度。陛下和朝廷能重視並采納我們那些關於新式海船設計、基礎科學重要性的建議,設立相關的學堂和研究機構,這非常關鍵。技術的進步,才是推動社會長遠發展的根本動力之一。”
董小倩坐在窗邊,陽光在她柔美的側臉上投下淡淡的光影。她最後柔聲說道,聲音如同耳語,卻清晰地傳到每個人耳中:“於我而言,能親眼見到故鄉南京,乃至這整個天下,如此安寧富足,百姓不再受戰亂流離之苦,便是最大的欣慰了。我想,姐姐若在天有靈,看到這般她生前求之不得的太平景象,想必也會含笑九泉,再無遺憾了。”她的話語中,帶著對往昔的追憶,對親人的懷念,但更多的,是一種釋然和圓滿。
車輪滾滾,帶著規律的震動,載著六人的思緒與感慨,向著北方那座同樣在日益繁華、不斷變化的帝都駛去。秋日的原野顯得空曠而寧靜,稻穀早已收割完畢,田野裡留下大片大片的金色稻茬,在陽光下閃爍著柔和的光芒,它們仿佛在沉沉睡去,等待著冬日的休憩與積蓄,以待來年的新生。遠山如黛,線條柔和地起伏著,與藍天白雲構成一幅靜謐的畫卷。
江山如畫,在這片古老而又因為他們的介入而煥發出全新生機的土地上,一個屬於大順的時代,正以其自己的方式和節奏,徐徐展開其波瀾壯闊的畫卷。而他們這六個來自不同時空、因緣際會彙聚於此的旅人,作為這巨大曆史變遷的親曆者、參與者乃至某種程度上隱秘的推動者,心中充滿了對過往艱辛道路的欣慰,對當下所見成果的珍惜,以及對那已悄然改變的、充滿未知卻又值得期待的未來,深深的憧憬。
喜歡明末穿越,闖王一統請大家收藏:()明末穿越,闖王一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