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剛照進作坊,車床旁就圍滿了人。吳博文手裡拿著剛畫好的液壓部件組裝圖,李錚、孫師傅、劉姐和幾個工人都湊在旁邊,眼神裡滿是期待——今天是改裝車床液壓係統的第一天,能不能成功,就看這第一步了。
“大家先把舊的傳動箱拆下來,注意彆碰壞主軸。”吳博文指著車床的齒輪箱,“孫師傅,您經驗豐富,負責拆主軸旁邊的軸承,一定要輕拿輕放,這軸承是咱們好不容易從日軍機床裡拆的,壞了不好找。”
孫師傅點點頭,戴上厚手套,拿起扳手小心翼翼地擰下軸承的固定螺栓。軸承已經用了快半年,上麵沾了不少機油和鐵屑,他一邊拆一邊用布擦:“這軸承還能用,就是得清理乾淨,不然裝新傳動係統時會卡頓。”
李錚和另外兩個工人負責拆齒輪箱,裡麵的齒輪早就磨得有些變形,有的齒牙都斷了。“難怪之前加工總卡頓,這齒輪都快廢了。”李錚把齒輪放在旁邊的木箱裡,“這些舊齒輪彆扔,以後可以熔了做墊片。”
拆舊部件用了整整一上午,中午吃飯時,大家也沒閒著。劉姐把做好的牛皮密封墊拿出來,分給大家看:“這是用3毫米厚的牛皮做的,浸了三個小時機油,摸起來特彆軟,應該不會漏油。”
吳博文拿起一塊密封墊,放在手裡捏了捏,又對著陽光看了看:“厚度剛好,邊緣也剪得整齊,裝的時候再塗一層黃油,密封效果會更好。下午咱們就開始裝油缸和油管。”
下午一開始,吳博文就帶著大家組裝油缸。油缸是用日軍的75炮彈殼做的,先把炮彈殼的底部切掉,再用車床把內壁車光滑,然後在一端焊上一個圓形的鐵板,作為油缸的底。孫師傅負責焊接,他拿著焊槍,手穩得像定了型,焊點又小又均勻:“這炮彈殼的鐵皮夠厚,焊好了肯定結實,能扛住壓力。”
李錚則負責加工閥芯——用的是日軍步槍的槍管,截斷後車成圓柱形,再在上麵車出一道凹槽,用來裝密封墊。“吳博士,閥芯的凹槽深度要多少?”李錚拿著卡尺問。
“2毫米就行,太深了密封墊會擠變形,太淺了封不住油。”吳博文走過來,幫李錚調整卡尺的刻度,“你看,卡尺的刻度要對齊,這樣量出來才準,加工時誤差不能超過0.1毫米。”
王小柱在旁邊幫忙遞工具,眼睛緊緊盯著李錚加工閥芯的動作,手裡還拿著小本子記:“閥芯要車成直徑2厘米,凹槽深2毫米,密封墊要剛好卡在凹槽裡……”
裝油管的時候遇到了點小麻煩——從日軍通訊設備裡拆的銅管有點短,不夠從油缸接到閥門。吳博文想了想,說:“可以用兩根銅管接起來,中間用銅套連接,再焊死,這樣就夠長了。”
李錚立刻找來了銅套,孫師傅負責焊接,很快就把油管接好了。吳博文又讓人往油缸裡加了機油,測試密封效果——大家都屏住呼吸,盯著油缸和油管的接口,過了五分鐘,一點油都沒漏出來。
“成了!”劉姐興奮地喊了一聲,大家都鬆了口氣,臉上露出了笑容。
接下來的兩天,大家都在忙著調試液壓係統。吳博文設計的手動閥門,需要通過轉動手柄控製機油的壓力,從而調節主軸的轉速。一開始調試時,主軸轉速總不穩定,有時候快有時候慢。吳博文蹲在閥門旁,仔細觀察機油的流動:“是閥門的開口太大了,咱們把閥芯的凹槽再磨窄一點,讓機油流得更均勻。”
李錚立刻拿著砂紙,小心翼翼地打磨閥芯的凹槽。磨了大概十分鐘,再裝上去測試——主軸的轉速果然穩了,用手摸上去,一點震動都沒有。“太穩了!比原來的皮帶傳動強太多了!”孫師傅忍不住感歎,伸手摸了摸轉動的主軸。
調試好轉速,就該測試加工精度了。李錚找來了一塊硬度較高的鋼材,固定在車床上,準備加工一個輕機槍的槍機零件——這零件之前用機械傳動的機床加工,總是因為卡頓導致尺寸不準,現在正好用來測試新係統。
吳博文站在旁邊,指導李錚調整液壓壓力:“加工槍機需要較高的精度,壓力調到5公斤就行,轉速彆太快,每分鐘300轉剛好。”
李錚點點頭,轉動閥門手柄,主軸緩緩轉動起來。高速鋼刀具切入鋼材,鐵屑像細麵條一樣卷了出來,均勻地落在接屑盤裡,一點卡頓都沒有。在場的人都屏住呼吸,盯著正在加工的零件,連大氣都不敢喘。
大概半小時後,零件加工好了。李錚關掉機床,把零件取下來,用卡尺測量尺寸——直徑誤差隻有0.05毫米,比之前的0.1毫米提升了一倍,完全符合輕機槍槍機的精度要求!
“成了!加工成了!”王小柱興奮地跳了起來,大家也都歡呼起來,圍著零件看個不停。孫師傅拿著零件,翻來覆去地看:“這尺寸太準了!以前加工十個才能成一個,現在一個就能成,以後造輕機槍有希望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吳博文也笑著點頭:“液壓係統的優勢就是這樣,不僅精度高,還省勁——以前搖機床手柄得用很大的勁,現在轉動液壓閥門,一隻手就能操作,女同誌也能開機床。”
劉姐立刻上前試了試,轉動閥門手柄,主軸果然輕鬆轉動起來,她笑著說:“真省力!以後我也能幫著加工零件了,咱們的產能又能提不少!”
當天晚上,張大山特意來作坊視察。李錚用改進後的機床,當場加工了一個迫擊炮炮管的膛線樣品,遞給張大山:“團長,您看,這膛線的誤差隻有0.03毫米,比之前精準多了,以後咱們的迫擊炮,射程能再遠50米,精度也更高!”
張大山拿著樣品,對著燈光看了看,又用手摸了摸膛線,高興地說:“好!太好了!吳博士,李錚,你們立了大功!有了這液壓機床,咱們不僅能造更精準的迫擊炮,還能造輕機槍,前線的戰士們再也不用缺槍少炮了!”
吳博文笑著說:“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接下來,咱們可以把其他幾台機床也改成液壓的,再設計可調節的夾具,到時候產能還能再提一倍。等機床都改好,咱們就可以開始仿製輕機槍的零件,爭取下個月能造出第一挺試製品。”
張大山立刻拍板:“需要啥支持,團部都滿足!你們儘管放手乾,咱們獨立團的軍工生產,以後就要靠你們了!”
夜色漸深,作坊裡的燈還亮著。李錚和吳博文坐在辦公室裡,對著輕機槍的圖紙,討論著下一步的仿製計劃;孫師傅和工人們在車間裡,準備改裝第二台機床;劉姐則在整理今天的零件,把加工好的槍機零件小心翼翼地放進木箱裡。
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希望的笑容——他們知道,液壓機床的改進,隻是一個開始。接下來,他們還要造更多的武器,培養更多的技術工人,讓軍工作坊真正成為抗擊日寇的“彈藥庫”。在這太行山深處,用雙手和智慧,書寫著屬於八路軍的軍工傳奇。
喜歡烽火鍛山河請大家收藏:()烽火鍛山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