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艾草香飄滿了整條融合路,雜院的空地上已經搭起了戲台。列國的百姓扛著板凳往這兒趕,秦國的老漢帶著粽子,楚國的姑娘捧著香囊,魯國的孩童拎著彩繩,臉上的笑容比太陽還亮,引得路邊的石榴花都紅透了。
“公孫先生,您看這戲台搭得中不中?”王二愣子踩著梯子掛燈籠,燈籠上的穗子被風吹得飄起來,“昨兒個李掌櫃從‘混味鋪’端來些吃食,列國的風味都有,秦國的油糕、趙國的粽子、楚國的糖藕,擺在一塊兒看著就喜慶。”
公孫矩剛把“華夏”劍靠在戲台旁的柱子上,劍鞘上的“興”字紋旁,新長出的“節紋”像串彩繩,把之前的紋路都係成了團。“這融合節得湊夠百樣節目才像樣,”他幫著擺祭品,“阿柴剛從庫房取了些新做的物件,都是列國手藝合著造的,秦國的銅鼎、楚國的陶壺、魯國的木盤,用著準合心意。”
說話間,小石頭舉著個香囊跑過來,香囊上的繡紋竟和劍上的節紋一個樣。“娃非要跟著秦繡娘和楚織娘學做香囊,”王二愣子媳婦拿著塊布料跟在後頭,“說要做個能裝下列國祝福的香囊,讓大夥的日子都順順當當。”
小石頭把香囊往劍旁邊一放,劍穗突然晃了晃,掉下來根彩繩,纏在香囊的繩結上,正好把鬆了的結係緊了,看著就像特意係的同心結。
一、節場的巧思
布置節場的時候最熱鬨,列國的物件往空地上一擺,秦國的幡旗、趙國的燈籠、楚國的香案排得整整齊齊,木匠的刨子修修這個,繡娘的針線縫縫那個,轉眼間,個熱熱鬨鬨的節場就成了,像幅鋪開的錦繡圖。
“這節場得摻著列國的家什才像樣,”老司儀用布擦著祭器,“秦國的銅鼎莊重,楚國的陶壺雅致,魯國的木盤精巧,湊在一塊兒過節才得勁,就像咱這節上的人,各有各的習俗才熱鬨。”
公孫矩幫著掛彩繩,把燕國的紅繩和韓國的綠繩編在一起,係在戲台的柱子上,繩子在風裡晃出的弧度,竟和劍上的節紋分毫不差。“您看這彩繩,”他指著上麵的結,“秦國的結顯大氣,楚國的結顯靈巧,魯國的結顯莊重,配著來才好看。”
阿柴在旁邊擺貢品,突然指著節場的影子:“師父,這物件的影子跟劍上的節紋對上了!”
眾人湊過去看,果然見不同物件的影子在地上連成團,秦國的鼎影裡裹著趙國的燈影,楚國的案影纏著齊國的盤影,像把列國的祝福都係在了一起。
“昨兒個試排《祈福舞》的時候,”李掌櫃提著壺雄黃酒進來,“秦國的樂師想多敲編鐘,楚國的舞者說要多吹笛,最後各讓一步,鐘笛合奏,連教書先生都跟著打拍子。”
繡娘捧著個針線籃進來,裡麵是列國女子做的香囊,秦國的布香囊、魯國的絲香囊、楚國的絨香囊擺得滿滿當當。“這是給孩子們掛的,”她往每個香囊裡放了些香料,“做的時候用了列國的手藝,秦國的刺繡、趙國的編織、楚國的縫綴,混著做才吉祥。”
小石頭突然指著節場中央的香案,眾人抬頭,見香案上的煙霧在陽光下凝成個“節”字,正好把劍的影子圈在中間。
二、節物裡的名堂
做節物的時候總有人搭把手,列國的材料在案上鋪開,秦國的布料、趙國的彩線、楚國的香料堆得像小山,繡娘的針穿一下這個,染匠的線浸一下那個,轉眼間,種種節物都做得精美,像天生就該這麼用。
“這節物得混著做才中用,”老繡娘用絲線繡著香囊,“秦國的布做底,楚國的線繡花,魯國的香料填芯,看著簡單,其實藏著列國的巧勁。”
公孫矩幫著包粽子,把齊國的糯米和燕國的紅棗混在一起,用楚國的粽葉包成三角,繩子係的是秦國的結,咬一口,竟有種說不出的香甜,像把列國的味道都包在了裡麵。“您看這餡料,”他指著解開的粽子,“秦國的蜜棗甜,就得配些鹹肉;楚國的豆沙綿,得配些堅果,湊在一起才爽口。”
貨郎背著布包逛節場,見裡麵熱鬨,掀簾進來:“俺從南邊帶了些彩紙,能做列國的燈籠,要不要試試?”
他把彩紙剪成不同的形狀,秦國的方燈、楚國的圓燈、魯國的花燈,糊在一起竟成了個萬花筒,點燃後牆上的影子像在跳舞,連最不愛動彈的老漢都湊過來看。“這叫‘合歡燈’,”貨郎舉著燈籠笑,“去年在魏國的節上,用這紙做的燈,列國的孩子都搶著要,連王妃都派人來討。”
公孫矩把劍放在節物旁,劍鞘上的汗漬蹭在香囊上,竟讓散落的香料慢慢聚成個圓,圓心處正好是秦布楚線合製的地方。
“這劍是真懂過節的,”老司儀指著新紋,“知道咱今兒過的是《團圓節》。”
正說著,教書先生拄著拐杖來了,手裡拿著本《列國節俗》,裡麵記著列國節慶融合的故事,秦國的端午學楚俗、魯國的重陽學秦禮、楚國的中秋學魯儀都有,頁邊寫滿了批注。“這是給大夥長見識的,”先生指著節俗,“得讓他們知道,節慶融合的門道,跟列國的相處是一個理,和而不同才長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三、融合節聚萬家
融合節開場那天,列國的人都來趕熱鬨,秦國的漢子賽龍舟,楚國的女子跳儺舞,魯國的書生吟詩歌,鼓聲、歌聲、歡笑聲混在一起,像鍋沸騰的八寶粥。
“今兒演的是《萬家歡》,”王二愣子媳婦舉著個彩球喊,“秦國的鼓樂、魯國的舞蹈、楚國的歌謠,合在一起才完整,看著看著就忘了時辰。”
公孫矩坐在戲台旁,看著眾人歡慶,旁邊的小石頭舉著個小鼓,正跟著鼓手學節奏。“慢點敲,”公孫矩幫孩子扶了扶鼓槌,“這節越過越熱鬨,就像日子越過越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