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的晨光剛爬上雜院的石階,列國的百姓已提著禮盒往街巷裡走。秦國的漢子扛著臘肉,楚國的媳婦捧著茶葉,魯國的老漢拎著絲綢,禮盒碰撞的“叮咚”聲,像串起的風鈴,引得牆根的臘梅都綻開了笑臉。
“公孫先生,您看這年禮備得中不中?”王二愣子把紅紙包好的糕點往竹籃裡裝,籃沿還係著條紅綢,“昨兒個李掌櫃從雜貨鋪挑了些新物件,列國的手藝合做的,秦國的木盒、趙國的竹籃、楚國的錦袋,裝禮才體麵。”
公孫矩剛把“華夏”劍靠在院門口的老榆樹下,劍鞘上的“圓”字紋旁,新長出的“拜紋”像串腳印,把之前的紋路都連得熱熱鬨鬨。“這拜年活得湊夠十二樣年禮才像樣,”他幫著捆禮盒,“阿柴剛從庫房取了些新做的器具,都是列國手藝合著造的,秦國的陶壺、楚國的漆盒、魯國的木匣,盛禮正合適。”
說話間,小石頭抱著個錦袋跑過來,袋上的繡紋竟和劍上的拜紋一個樣。“娃非要跟著秦嬸子和楚姑娘學繡禮袋,”王二愣子媳婦提著個食盒跟在後頭,“說要裝遍列國的年禮,讓大夥的拜年路就像這袋裡的糖,越走越香甜。”
小石頭把錦袋往劍旁邊一放,劍穗突然晃了晃,掉下來顆玉扣,落在袋口的繩結處“哢嗒”一響,正好把鬆垮的結扣鎖緊了,袋裡的糖果頓時撒不出半顆,引得跟著看熱鬨的小狗直搖尾巴。
一、拜年場的巧思
備年禮的時候最熱鬨,列國的特產往院裡一攤,秦國的花椒、趙國的核桃、楚國的蜜餞堆得像小山,包裝的“沙沙”聲、係繩的“嗡嗡”聲、說笑的“咯咯”聲纏在一起,轉眼間,個個禮盒就包紮停當,像堆起的小金山。
“這拜年場得摻著列國的家什才像樣,”老婦人用紅紙包著核桃,“秦國的木盒裝乾貨牢,楚國的錦袋盛糕點雅,魯國的竹籃提酒水便,湊在一塊兒拜年才得勁,就像咱這場上的人,各有各的心意才周全。”
公孫矩幫著寫禮帖,把燕國的宣紙和韓國的墨汁配在一起,帖上還蓋著秦國的木印,字跡在陽光下映出的影子,竟和劍上的拜紋分毫不差。“您看這寫法,”他指著禮帖上的字,“秦國的稱謂顯敬重,楚國的祝詞帶喜氣,魯國的落款表誠意,湊在一起才得體。”
阿柴在旁邊清點禮盒,突然指著拜年場的影子:“師父,這竹籃的影子跟劍上的拜紋對上了!”
眾人湊過去看,果然見不同禮盒的影子在地上連成串,秦國的盒影裡裹著趙國的籃影,楚國的袋影纏著齊國的匣影,像把列國的心意都串成了珠鏈。
“昨兒個試包《同心禮》的時候,”李掌櫃提著壺熱茶進來,“秦國的嬸子想多放臘肉,楚國的姑娘說要多擱蜜餞,最後各讓一步,葷素搭配,連教書先生都誇這禮送得貼心。”
繡娘捧著個針線籃進來,裡麵是列國婦人繡的禮袋,秦國的布繡、魯國的絲繡、楚國的絨繡疊得整整齊齊。“這是給大夥裝零碎禮用的,”她往每個袋裡塞了張福字,“做的時候用了列國的針法,秦國的平針、趙國的盤針、楚國的打籽針,混著做才好看。”
小石頭突然指著院角的梅花,眾人抬頭,見陽光透過花瓣的縫隙,在地上投出個“拜”字,正好把劍的影子圈在中間。
二、拜具裡的名堂
做拜年器具的時候總有人搭把手,列國的材料在作坊鋪開,秦國的硬木、趙國的竹子、楚國的絲綢堆得像小山,木匠的鑿子挖著這個,繡娘的針線縫著那個,轉眼間,種種拜具都做得精巧,像天生就該這麼用。
“這拜具得混著做才中用,”老木匠用刻刀雕著木盒,“秦國的木盒雕花顯莊重,楚國的錦袋繡紋帶喜氣,魯國的竹籃編紋透清爽,看著簡單,其實藏著列國的巧勁。”
公孫矩幫著編竹籃,把齊國的柳條和燕國的麻繩擰在一起,籃耳還纏著秦國的紅綢,提著禮盒竟有種說不出的輕便,像拎著滿心的歡喜。“您看這大小,”他掂著籃子說,“秦國的臘肉塊頭大,籃就得寬;楚國的茶葉分量輕,籃得深,湊在一起才合宜。”
貨郎背著布包逛拜年場,見裡麵熱鬨,掀簾進來:“俺從南邊帶了些香料,能讓糕點更耐存,要不要試試?”
他把香料紙墊在錦袋裡,楚國的蜜餞頓時添了三分清芬,走親戚路上都透著香,連最嘴刁的孩童都直咂嘴。“這叫‘留香紙’,”貨郎舉著錦袋笑,“去年在魏國的集鎮,用這紙包的禮,列國的百姓都學樣,連地主家都來討方子。”
公孫矩把劍放在拜具旁,劍鞘上的水汽凝在木盒上,竟讓散落的木屑慢慢聚成個圓,圓心處正好是秦盒楚袋合裝的年禮。
“這劍是真懂拜年的,”老婦人指著新紋,“知道咱今兒拜的是《萬家親》。”
正說著,教書先生拄著拐杖來了,手裡拿著本《列國禮俗》,裡麵記著列國拜年術融合的故事,秦國百姓學楚禮、魯國家人學秦俗、楚國婦人學魯儀都有,頁邊寫滿了批注。“這是給大夥找講究的,”先生指著禮俗,“得讓他們知道,拜年禮融合的門道,跟列國的相處是一個理,禮輕情重才長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三、融合拜串萬家暖
拜年的時候,列國的百姓走街串巷,秦國的漢子給長輩作揖,楚國的姑娘向老人請安,魯國的孩童給長者磕頭,腳步踩在石板路的“噔噔”聲,像在奏親情曲,引得院牆上的麻雀都跟著飛。
“今兒拜的是《同心年》,”王二愣子媳婦舉著個食盒喊,“秦國的臘肉送得實在,魯國的絲綢送得體麵,楚國的茶葉送得清爽,合在一起才儘心,走著走著就心裡熱乎。”
公孫矩跟著人群走親戚,看著眾人遞禮,旁邊的小石頭捧著個小禮盒,正跟著父親學拜年。“慢點遞,”公孫矩幫孩子托了托盒底,“這年越拜越親,就像日子越過越對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