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錦書遙寄 心念君安_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 > 第163章 錦書遙寄 心念君安

第163章 錦書遙寄 心念君安(1 / 1)

長安城的秋意已深,太極宮的梧桐葉落了滿地,被宮人們掃成整齊的堆,卻總擋不住風裡捎來的涼意。楊玉環披著一件月白錦緞的披風,站在沉香亭的欄杆前,望著湖麵殘敗的荷葉發呆。案上的青瓷瓶裡插著幾枝晚菊,是昨夜李亨派人送來的,說是曲江池畔最後開得盛的,可她看了半日,終究提不起興致。

“娘娘,喝點熱茶吧。”宮女碧月捧著茶盞走來,見她指尖微涼,便將暖爐也塞進她手裡,“這幾日您總站在風口,小心傷了身子。”

玉環接過茶盞,氤氳的熱氣模糊了視線。她想起去年此時,還與李瑁在鹹陽的彆業裡賞菊,他穿著湖藍的錦袍,笑著說這菊花像她鬢邊的珠花,笨拙的比喻逗得她笑了半晌。可如今,彆業的菊花開了又謝,那個人卻還在千裡之外的潼關,連一封家書都遲遲未到。

“前線……還沒有消息嗎?”她輕聲問,聲音裡帶著自己都未察覺的顫抖。

碧月剛要回話,卻見內侍省的小太監跌跌撞撞跑來,手裡舉著一封火漆封口的信函,紅漆上印著的“瑁”字在陽光下格外醒目。“娘娘!潼關來的急報!”

玉環的心猛地一跳,茶盞險些脫手。她接過信函時,指尖竟有些不聽使喚,那小小的火漆像是有千斤重。旁邊的侍女想幫忙拆開,被她輕輕攔住——這封信,她要自己拆。

火漆剝落的輕響在寂靜的亭子裡格外清晰。展開素箋,熟悉的字跡躍入眼簾,筆鋒比從前淩厲了許多,卻依舊帶著她認得的溫和。隻是開頭的“玉環親啟”四個字,就讓她眼眶一熱,積攢了數月的思念與擔憂,仿佛都要隨著這墨跡傾瀉出來。

“見字如麵。潼關已破,逆賊主力潰散,日內便將揮師洛陽。戰地苦寒,卻常念長安春深,念你窗前玉蘭,念你燈下縫衣……”

讀到“潼關已破”四字,玉環猛地捂住嘴,淚水毫無預兆地滾落,砸在信紙上,暈開一小片墨跡。她不怕自己失態,隻覺得心口那團憋了許久的鬱氣,終於隨著這淚水散了去。旁邊的碧月與宮女們也紅了眼眶,她們跟著娘娘擔驚受怕了這麼久,此刻終於能鬆口氣。

“快!拿筆墨來!”玉環擦乾眼淚,聲音還有些哽咽,卻帶著掩不住的雀躍,“我要給殿下回信!”

宮女們忙不迭地鋪好宣紙,研好鬆煙墨。玉環提筆時,手還在微微發顫,可落在紙上的字跡卻娟秀依舊。她寫了長安的秋景,寫了宮裡的菊花,寫了她讓人給前線送去的棉衣是否收到,卻獨獨不敢寫那些日夜牽掛的輾轉反側——她怕他分心,怕他在戰場上為她擔憂。

寫了又改,改了又寫,直到日頭偏西,才終於滿意。她將信箋仔細疊好,放進錦盒裡,又從妝奩中取出一支白玉簪,那是李瑁從前送她的,簪頭刻著小小的“環”字。“把這個也一並送去,”她對信使說,“告訴殿下,長安安好,我等他回來。”

信使領命而去,玉環站在亭中,望著他的身影消失在宮牆儘頭,忽然覺得這深秋的風都帶上了暖意。她想起昨夜做的夢,夢見李瑁穿著鎧甲歸來,臉上帶著風霜,卻笑著朝她伸出手,說“我回來了”。那時她隻當是空想,如今卻覺得,這個夢離得這樣近。

“娘娘,虢國夫人來了。”內侍的通報聲打斷了她的思緒。

楊玉環轉身時,已斂去了淚痕,隻眼角還帶著微紅。虢國夫人提著食盒走進來,見她眉宇間的愁雲散去,便笑道:“我就說今日該有好消息,你瞧你這氣色,比前幾日鮮亮多了。”

“姐姐怎麼知道?”玉環拉著她的手坐下,語氣裡滿是歡喜。

“方才路過宮門,見信使捧著你的信物往外走,那腳步輕快的,定是報喜的。”虢國夫人打開食盒,裡麵是幾碟精致的點心,“我讓廚房做了你愛吃的杏仁酪,趁熱嘗嘗。”

玉環舀了一勺杏仁酪,甜而不膩的滋味在舌尖化開。她把李瑁的信遞給姐姐,臉上帶著羞赧:“你看,他說潼關已破,很快就要打洛陽了。”

虢國夫人讀完信,眼中閃過欣慰:“三郎如今是真的長大了。”她想起從前那個總跟在玉環身後的少年,如今已成了能擔起江山社稷的棟梁,“隻是這信裡字裡行間,滿是對你的牽掛,你呀,也彆總讓他惦記。”

“我哪有?”玉環嬌嗔著彆過臉,卻忍不住又拿起信箋,指尖輕輕撫過“念你燈下縫衣”那行字。其實她哪會做針線,不過是從前在彆業時,見他鎧甲上的係帶鬆了,笨手笨腳地縫過一次,被他笑了好久,卻沒想到他竟記到了現在。

正說著話,玄宗派人來了,說是聽聞潼關大捷,要在紫宸殿設宴,讓楊玉環也過去陪駕。她換了身正紅色的宮裝,發髻上簪了那支李瑁送的白玉簪,鏡中的自己雖清減了些,眼底卻亮得驚人。

紫宸殿裡早已喜氣洋洋,玄宗坐在龍椅上,手裡捏著捷報,笑得合不攏嘴。見楊玉環進來,便招手讓她到身邊:“玉環,你看,瑁兒打了大勝仗!這孩子,沒辜負朕的期望!”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陛下洪福齊天,三郎才能旗開得勝。”楊玉環屈膝行禮,聲音溫婉動聽。

“你呀,就會替他說話。”玄宗笑著搖頭,卻難掩對這個兒子的滿意,“朕已讓人備了賞賜,送到潼關去。另外,傳朕旨意,讓各地官府好生安撫流離的百姓,待叛軍平定,朕要親自去太廟告慰列祖列宗。”

宴席上,百官紛紛舉杯慶賀,歌姬們跳起了《霓裳羽衣舞》,樂聲悠揚,一派太平景象。可楊玉環望著殿外沉沉的暮色,心裡想的卻是潼關的寒夜——李瑁此刻是不是還在燈下看地圖?有沒有添件厚衣裳?那封帶著她體溫的信,什麼時候才能到他手裡?

宴席散後,她沒有回寢宮,而是去了李瑁從前住過的十王宅。這裡的陳設還保持著原樣,書架上的兵書,牆上掛著的弓箭,甚至案上那盞他常用的青銅燈,都和記憶中一模一樣。她坐在書案前,拿起那本被翻得卷了角的《孫子兵法》,扉頁上還有他少年時寫的批注,字跡稚嫩,卻透著一股認真。

“三郎……”她輕聲呢喃,指尖劃過那些熟悉的字跡,仿佛能透過紙頁,觸到他此刻的溫度。

此時的潼關,李瑁剛處理完軍務,坐在燈下拆看長安來的信。展開宣紙的瞬間,淡淡的蘭花香撲麵而來,那是玉環常用的熏香,讓他緊繃了幾日的神經驟然鬆弛下來。

“長安秋深,梧桐葉落,宮人掃階,晨起常有霜。我讓人送了二十匹蜀錦,可做寒衣,你軍中弟兄若有需要,儘管分去……前日見曲江殘荷,忽想起彆業池畔,你說荷葉可包飯,那日我們烤的魚,焦了半邊,你卻吃得香甜……”

李瑁的嘴角不自覺地揚起。他想起那日的情景,他笨手笨腳地烤魚,被火星燙了手,玉環笑得直不起腰,卻還是搶過焦黑的魚,說“這樣才香”。那時的時光,簡單得像一碗清水,卻甜到了心底。

信末,她沒有說思念,隻寫了“珍重自身,勿念長安”,可那娟秀的字跡裡,藏著的牽掛卻比千言萬語更動人。他拿起那支白玉簪,簪頭的“環”字被摩挲得光滑,冰涼的玉質仿佛能透過指尖,傳到心裡去。

“殿下,該歇息了。”張彪在帳外輕聲提醒。

“知道了。”李瑁將信箋小心地折好,放進貼身的荷包裡,又把玉簪放在枕邊。他提筆,在一張新的素箋上寫下:“洛陽戰事在即,然每念及你,便覺刀劍也溫柔。待塵埃落定,必與你歸彆業,種菊,釣魚,再不問兵戈……”

窗外的月光照進帳中,落在信紙上,將那些對未來的憧憬鍍上一層銀輝。他知道,這場仗打得越久,對她的思念就越深,而正是這份思念,成了他在血火中前行的鎧甲,讓他無論麵對多少刀光劍影,都能記得自己為何而戰——為了長安的她,為了他們能一起迎來的,再無烽火的明天。

幾日後,楊玉環收到了李瑁的回信。她沒有在人前拆開,而是回到沉香亭,獨自坐在那個他們曾一起賞荷的角落,一字一句地讀。讀到“歸彆業,種菊,釣魚”時,她忍不住笑了,眼角卻又濕了。

秋風拂過,卷起幾片落葉,落在她的發間。她抬手取下落葉,指尖觸到簪頭的玉簪,忽然覺得,這個深秋好像也沒那麼冷了。因為她知道,千裡之外,有個人正帶著對她的思念,為他們共同的未來而戰,而勝利的曙光,已在不遠處的地平線上,悄然亮起。

宮牆之外,長安城的百姓們也在談論著潼關大捷。茶館裡的說書先生添油加醋地講著李瑁如何用兵如神,江湖義士如何飛簷走壁,連街邊的孩童都學著喊“打到洛陽去”。楊玉環站在高處,望著這片安寧的市井,忽然明白,她所期待的美好生活,從來都不隻是他們兩個人的彆業與菊花,更是這萬裡江山的太平,是所有百姓都能安穩度日的尋常歲月。

而那個正在戰場上浴血的人,正在為這一切,一步一步地,艱難而堅定地走來。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萬物都可交易?我的當鋪轟動全球 七零隨軍冷麵軍官狂寵他的小心肝 快穿:嬌軟宿主被搶走了怎麼破 警花她從地獄來 喪屍男友養成計劃 風水之王秦羽 亂世,我以醫術救天下 胎穿農家子,科舉來揚名 閃婚娛樂圈大佬後我火了 重生成學神,美女老師淪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