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文脈綿延 薪火相傳_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 > 第187章 文脈綿延 薪火相傳

第187章 文脈綿延 薪火相傳(1 / 1)

當大唐的州縣鄉裡在清明吏治的滋養下呈現出政通人和的景象,李瑁深知,一個王朝的生命力,不僅在於疆域的遼闊、倉廩的豐實,更在於文化血脈的賡續。如同參天古木需深根固本,大唐的繁榮若要曆久彌新,便不能讓文化的根係因時光衝刷而枯萎。於是,在推動地方治理精細化的同時,他將目光投向了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以綿密心思編織起一張跨越朝堂與民間的文化守護網。

長安城內的“崇文館”,原是太宗時期所建,曆經百年風雨,藏書雖豐卻多有散佚。李瑁接手後,調撥專款修繕館舍,將漏雨的屋頂換上江南青瓦,牆壁重新勾縫抹灰,廊柱裹上防潮桐油布。館內分設“經史閣”“技藝坊”“異域館”三大區域,每區又細分若乾書庫:經史閣下設“周易堂”“尚書院”“春秋館”,技藝坊有“農桑齋”“醫理軒”“算學室”,異域館則彙聚吐蕃、突厥、波斯、天竺等地典籍,分門彆類,井然有序。

這日清晨,年過六旬的學者王弼坐在經史閣“詩經齋”內,修補一卷貞觀年間的《詩經》抄本。紙頁泛黃如秋葉,蟲蛀的孔洞觸目驚心,“蒹葭蒼蒼”的“蒼”字隻剩草字頭。他戴著銀質放大鏡,用竹鑷子輕撥灰塵,再以江南糯米與西域樹膠調配的糨糊,將薄如蟬翼的宣紙粘在破損處。待糨糊微乾,取狼毫小筆蘸鬆煙墨與麝香調和的墨汁,對照宋本《詩經》補全字句。“這卷若再放任,十年後怕是連‘關關雎鳩’都看不清了。”他對身旁學徒趙衡歎道,“多虧殿下設‘古籍修複坊’,調來了好紙、糨糊,還有‘金鑲玉’技法——將原書紙頁裁切後用淺色宣紙包邊,既加固又保原貌,不然真要斷在我們手裡。”

古籍修複坊由李瑁督辦,彙集全國頂尖匠人,設“洗塵室”“修補間”“臨摹房”“謄抄處”,流程嚴謹。洗塵室匠人用軟毛刷蘸溫水擦汙漬,絲綢吸乾水分;修補間有“脫酸”“補蟲洞”“接紙”等十餘種技藝;臨摹房書生對著孤本臨摹,力求字跡章法分毫不差;謄抄處統一版式重抄,專人校對後存入書庫。

“殿下說,典籍是活的曆史,每字都藏著前人智慧。”修複坊主事周明遠捧來剛完成的《孫子兵法》臨摹本,對前來視察的李瑁道,“按殿下吩咐,每修複一卷抄錄三份:一份存秘藏庫,一份送地方州學,一份交譯經院譯西域文字——波斯學者都來求購呢。”李瑁指尖拂過紙頁,想起這卷曾蟲蛀至隻剩半部,匠人溫水浸泡數月才分開粘連紙頁,耗時三年方修複完成。“不僅要抄錄,還要作新注。”他囑咐道,“召集經學家、農學家、軍事家,給《五經》《齊民要術》作注,既留原意,又結合當下:講‘民為邦本’聯係均田製,說‘兵者詭道’對照邊防布防,讓後人能看懂、能用。”

李瑁踱步至“農桑齋”,拿起新抄《泛勝之書》,見書後附注詳解“區田法”在關中的應用,還畫示意圖標注行距、株距。“這樣才好。”他暗道,文化從不是束之高閣的古董。

文化傳承不止於典籍,更在技藝延續。長安城西“百工苑”原是廢棄兵營,改造後成技藝傳承中心,劃分“陶工坊”“織錦坊”“金銀坊”“漆器坊”等二十餘個作坊。每位老匠人領朝廷俸祿與膳食補貼,每年需培養五名學徒。

陶工坊內,七十歲的盧三郎手把手教徒弟拉坯。粗糙手掌裹著徒弟的手,帶動陶輪勻速轉動,泥巴漸成圓潤碗坯。“力道要勻,心思要靜,想著這碗要盛飯盛湯,就得口沿光滑、底部平穩。”他沙啞道,“以前學手藝得端茶倒水三年,還未必能摸陶輪。現在殿下讓我帶你們,管吃管住給錢,可得用心。”

織錦坊“錦娘”蘇婉兒展示“通經斷緯”雲錦技藝,手指穿梭經緯間,彩色絲線漸織出栩栩如生的鳳凰雛形。周圍學徒有的記經線根數,有的注緯線配色,有的繪圖案。她拿起織壞的錦緞:“這裡鳳羽該用金線,錯用銀線便失了神采,做手藝差一點都不行。”她眼中閃過感慨,“以前娘教我時,說傳女不傳男,怕砸飯碗。如今殿下說,好手藝藏著掖著才會斷,敞開了教才能越變越好。”

金銀坊師傅秦九講解鎏金火候,炭火爐上坩堝燒得通紅,金水翻滾金浪。“火候不到,金粘不上銀胎;過了,金就成煙。”他用長柄鉗夾坩堝,將金水澆在打磨光滑的銀胎上,細布擦拭後,銀胎鍍上璀璨金色。“這是秦家吃飯家夥,現在我把配比、火候、手法寫成《鎏金要訣》,你們不光要學,還要想怎麼改進——比如殿下說的,能用更少的金鍍出更亮的光?”

百工苑角落“記錄室”,史官們正忙碌:記陶工坊“拉坯七步法”、織錦坊“鳳凰紋配色表”;繪陶輪、織機零件圖樣;整理匠人口述經驗,如“雨天鎏金加三成炭”“銀胎午時打磨不易氧化”。這些最終彙編成《百工考》,由崇文館刻印發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以前總怕手藝斷在手裡,夜裡睡不安穩。”邢師傅是長安最後的“螺鈿”匠人,入駐百工苑後收了六徒,最小的十五歲已能獨立做簡單螺鈿。他拿徒弟阿竹的螺鈿妝盒,盒麵貝殼鑲嵌“春江花月夜”,對李瑁道:“現在朝廷給養老,有年輕人學,殿下真是指了活路。”阿竹捧著妝盒笑:“我按《百工考》‘貝殼處理法’做的,用細沙打磨內側,鬆煙熏出漸變色澤,比以前亮多了!”李瑁點頭:“手藝是祖宗寶貝,該好好傳下去。《百工考》編好,往後沒師傅帶,照著書也能入門。”

李瑁亦悉心嗬護民間文化,令各州府設“民俗館”,收集民歌、民謠、民間故事。嶺南采風官跟著壯族“歌圩”走三圩日,記百餘首歌謠:“插秧歌”“采茶謠”等勞作歌,“月光光,照廳堂”催眠曲,青年男女情歌。經樂師譜曲後,教坊司傳唱,宮廷樂師亦從中汲取靈感。

塞北牧民“狼與獵人”的故事被記錄:獵人憐放過傷狼,後暴風雪中迷路,長大的狼帶他回家。這故事編入《童蒙故事集》,配插圖成孩子們最愛。江南漁民“漁網編織訣”“潮汐諺語”整理成冊,依訣編網捕魚量增三成,按“初一十五漲大潮”安排出海,再無危險。

這年中秋,長安曲江池畔舉辦“全民詩會”,不設門檻,貴賤老少皆可登台。賣炭翁握著改良的“傳聲筒”,用陝西口音唱:“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如今炭市有官管,不教奸商欺老翁,一車炭,千餘斤,市使稱來錢足用,回家還能買麵蒸饃饃……”樸實唱詞滿是感激,引台下喝彩。

西域商人用生硬漢文吟誦:“長安月,圓又亮,照我商鋪照我房,絲綢茶葉換胡商,互利互惠情誼長。”雖句式簡單,卻道儘絲路繁榮。孩童合唱新編《三字經》,士子吟自作律詩,宮女亦悄悄登台唱讚美家鄉的小調。

李瑁坐觀禮席,對崇文館學士道:“文化從不是廟堂陽春白雪,而是市井鄉野涓流。百姓喜怒哀樂、勞作收獲,都是文化血肉。”學士點頭:“已讓人將今日詩作、歌謠記下,編入《民間詩集》,作研究民風史料。”

在李瑁推動下,大唐文化傳承生機勃發。崇文館半年新增三千餘卷修複或抄錄典籍;百工苑二十餘個作坊培養兩百餘名學徒,不少已能獨立製器;民間歌謠故事彙編成數十卷《民俗集》流傳。

外國留學生亦來學藝:日本吉備真備學製瓷,回國後燒出“吉備燒”;新羅使者帶《百工考》歸國,改進紡織技術,絲綢暢銷東亞;波斯商人譯《民間詩集》,讓異國聽見大唐百姓歌聲。

這日,李瑁收到波斯文《大唐詩集》,內有李白、杜甫詩,亦有賣炭翁《炭車謠》,譯者序言寫道:“大唐文化如陽光,既照宮廷,也暖街巷,值得天下學。”

他立崇文館窗前,望遠處百工苑炊煙,看案上堆疊新抄典籍:剛修複的《楚辭》、謄抄的《天工開物》初稿、各地《民俗集》。夕陽餘暉透窗欞,書頁光影斑駁,空氣中彌漫墨香與紙張氣息。

夜色漸深,崇文館燈火亮著,學者批注典籍;百工苑作坊傳鏨刻叮當,徒弟練習技法;曲江池歌吟雖散,歌聲已被記錄,將在大唐土地繼續流傳。這些聲音與長安夜市喧囂、遠方駝鈴交織,成一曲悠長文化之歌,訴說王朝對傳統的珍視,對未來的信心。

李瑁知道,隻要這歌聲不斷,大唐文脈便如黃河長江,綿延不絕,滋養代代後人,讓盛世光芒穿透時光,永不褪色。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異界開拓:我的領地不一樣 百世天書:我靠血脈稱霸蒼穹 太好了!大師兄開殺,我們沒救了 天命骰子:我的運氣我說了算! 憶劫修仙 鎮禦大明 滄溟帝尊:逆鱗戰紀 穿書七零:白撿的空間就是香 閃婚後,兵痞老公他深藏不露 八零女配太嬌軟,禁欲大佬破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