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甲兵革新 銳不可當_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 > 第188章 甲兵革新 銳不可當

第188章 甲兵革新 銳不可當(1 / 1)

當大唐的文脈在崇文館的典籍與百工苑的技藝中綿延流淌,李瑁深知,文化的傳承需要堅實的鎧甲守護。一個王朝的長治久安,既要有“文以化之”的溫潤,亦需“武以衛之”的鋒芒。於是,在嗬護文脈薪火的同時,他將目光投向了軍事領域的革新,以係統提供的超前理念為引,讓大唐的甲兵之利,如出鞘利劍般愈發鋒利。

長安城外的“軍器監”,近來總是彌漫著硝煙與鐵器的氣息。這座由李瑁親自選址擴建的兵器研發中心,劃分出“弓弩坊”“甲胄坊”“投石坊”“火藥坊”等十餘處工坊,彙集了全國最頂尖的鐵匠、木匠、工匠,甚至還有幾位精通算學與力學的學者——他們是李瑁從國子監特意調來的,負責將係統提供的“彈道學”“杠杆原理”等知識轉化為實用的武器設計。

這日清晨,弓弩坊內傳來一陣歡呼。工匠們圍著一張新製成的“連弩車”,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這輛弩車由三丈長的硬木為架,銅製齒輪咬合傳動,箭槽內並排躺著五支鐵簇弩箭,弩臂上刻著精確的刻度。“成了!真的成了!”坊主魏二郎拍著大腿,嗓門洪亮如鐘,“殿下說的‘三段擊’,咱們真做出來了!”

他口中的“三段擊”,是李瑁借鑒係統提供的“連發機製”提出的設計:通過齒輪傳動,讓弩車實現連續發射,第一支箭射出的同時,第二支箭自動上弦,第三支箭待命,如此循環,一分鐘內可射出十五支箭,威力遠超傳統的單發弩車。此刻,魏二郎親自搖動絞車,隻聽“哢哢”幾聲脆響,五支弩箭如流星般射出,依次命中百步外的靶心,箭簇穿透三寸厚的木板,尾羽仍在嗡嗡震顫。

“以前的弩車,射一箭就得三人合力上弦,遇上騎兵衝鋒,根本來不及第二發。”老工匠王鐵匠摸著弩車的齒輪,滿是老繭的手上沾著機油,“現在有了這連弩車,一架頂過去五架,北疆的弟兄們守關隘,再也不用怕突厥人的騎兵潮了!”

李瑁恰好帶著兵部官員前來視察,見狀走上前,仔細查看弩箭的穿透力,又檢查了齒輪的咬合情況。“不錯,但還有改進空間。”他指著弩車的底座,“加上可旋轉的轉盤,讓弩箭能左右各旋轉三十度,覆蓋範圍能擴大一倍。另外,箭簇要淬上麻藥,射中敵人雖不致命,卻能讓他失去戰鬥力,減少我方傷亡。”

魏二郎連忙掏出炭筆,在圖紙上記下:“殿下說的是!麻藥我們現成有——醫署剛送來一批新製的‘麻沸散’,混在桐油裡淬箭,保管管用!”

離開弓弩坊,李瑁來到投石坊。這裡正在測試新研製的“配重式投石機”。與傳統依靠人力拉扯的投石機不同,這台投石機以裝滿砂石的鐵箱為配重,通過杠杆原理將巨石拋射出去。工匠們將一塊三百斤重的石彈裝入兜中,鬆開固定配重的鐵銷,隻聽“轟隆”一聲巨響,石彈劃破長空,落在百丈外的空地上,砸出一個丈餘寬的深坑,碎石飛濺如星。

“好!”兵部尚書看得眼熱,忍不住喝彩,“以前的投石機,得五十人拉繩才能扔百斤石彈,這台隻需十人裝彈、三人操作,射程還遠了三成!若是攻城時架上十台,不出半日就能砸開城門!”

投石坊坊主是個年輕的工匠,名叫王磊,曾在百工苑學過《百工考》裡的力學圖譜。他對李瑁解釋道:“我們按殿下給的‘杠杆比例圖’,反複調整支點位置,現在配重與石彈的比例是五比一,三百斤石彈用一千五百斤配重,既省力又精準。下一步我們想試試用燃燒彈——把硫磺、硝石、鬆脂混在一起,裹在布裡點燃後拋出,對付敵軍的營帳再好不過。”

李瑁點頭讚許:“想法很好,但要注意安全。火藥坊那邊正在研製‘引信’,用浸透桐油的棉線做芯,能控製燃燒時間,你們配合著試試,爭取下個月做出樣品。”

軍事創新,不僅在於武器,更在於鎧甲與防護。在甲胄坊,新研製的“明光鎧”正接受撞擊測試。工匠們將鎧甲套在木人身上,用鐵錘猛砸胸甲中央的圓護——那是用百煉鋼打造的弧形甲片,表麵拋光如鏡,能反射陽光乾擾敵人視線。鐵錘落下,隻聽“鐺”的一聲巨響,甲片微微凹陷又彈回,木人身上的棉墊完好無損。

“這甲比以前輕了十五斤,防護卻強了一倍。”坊主拿著遊標卡尺這是李瑁讓人按係統圖紙打造的測量工具)測量甲片厚度,“我們用了‘魚鱗疊壓’技法,甲片邊緣像魚鱗一樣相互咬合,關節處用軟鐵環連接,既能防刀箭,又不影響活動。騎兵穿上它,衝鋒時更靈活,長途奔襲也不累。”

李瑁看著士兵穿上新鎧甲演練刺殺、劈砍動作,果然身手矯健。他想起係統中關於“人體工學”的知識,說道:“在肩甲內側加一層皮革襯墊,減少摩擦;腰腹處的甲片做得窄些,方便彎腰。細節處多替士兵著些,他們在戰場上才能更安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除了大型器械,單兵武器的革新同樣重要。在“短兵坊”,工匠們正在打造“環首唐刀”的改進版:刀身采用“夾鋼法”,中間用韌性好的軟鐵,邊緣裹上硬度高的百煉鋼,既不易折斷,又鋒利如新。刀柄處纏著防滑的鮫魚皮,尾端的環首可係紅綢,既能在混戰中辨認己方,又能在危急時將刀甩出去攻擊遠處敵人。

“以前的刀,砍三五個敵人就卷刃了。”一位參與測試的老兵揮刀劈向木樁,刀光閃過,碗口粗的木樁應聲而斷,刀刃卻毫發無損,“這新刀,砍十根木樁都沒事!上次平叛要是有這刀,弟兄們能少流多少血!”

李瑁還注重戰術與武器的結合。在城外的演武場,一支“混成小隊”正在演練新戰術:前排士兵手持帶刺的長盾,組成密不透風的盾牆;後排的連弩手在盾牆後發射連弩,壓製敵人衝鋒;側翼的騎兵則裝備著新唐刀與輕便鎧甲,待敵人混亂時發動突襲。這套戰術是李瑁根據係統提供的“步騎協同”理念設計的,針對的是突厥騎兵的衝鋒戰術。

“盾牆能擋住箭雨和馬衝撞,連弩壓製,騎兵包抄,三位一體,比以前單打獨鬥強多了!”帶隊的校尉演練結束後,向李瑁彙報,“我們試過用這戰術對付模擬的突厥騎兵陣,勝率比以前提高了七成!”

軍事創新的背後,是李瑁對“研發體係”的構建。他在軍器監設立“獎賞製度”:凡提出有效改進建議者,獎勵銀十兩;研製出新武器者,按其威力大小,獎勵良田、官職不等。魏二郎因設計連弩車,被破格提拔為弓弩坊總管,還得了五十畝良田;年輕工匠王磊的投石機方案被采納後,不僅娶了軍器監主簿的女兒,還被允許帶三個徒弟,專門負責投石機的量產。

“殿下說了,好點子不分出身,隻要能讓弟兄們少流血、打勝仗,就是大功。”軍器監監正對工匠們說,“以前造武器,全按老規矩,誰改了就是‘壞了祖宗章法’。現在殿下鼓勵我們想新招,哪怕失敗了也不罰,還管材料錢,這樣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為了讓新武器儘快裝備部隊,李瑁還建立了“軍器傳遞製度”:在長安與北疆、西域的駐軍之間設立“快運驛站”,用最好的馬和驛夫,確保新武器能在十日內送達前線。第一批十架連弩車送往雁門關時,守將特意派人送回感謝信,信中說:“連弩車抵關當日,恰逢突厥小股來犯,一架連弩車便射退了百餘名騎兵,弟兄們都說,這是‘榮王殿下送來的守護神’。”

除了攻防武器,李瑁還關注軍隊的“後勤創新”。他讓工部研製了“折疊式擔架”,用輕質的楠木做架,帆布做麵,能折疊成三尺長,方便士兵攜帶,比以前用門板抬傷員省力多了;又改進了“乾糧袋”,用防水的油布做內襯,裡麵可裝壓縮的餅、肉乾和鹽,保質期比以前延長了一倍,適合長途行軍。

“以前行軍,傷員抬不動,乾糧帶不多,走快了怕掉隊,走慢了怕誤事。”負責後勤的官員展示著新擔架和乾糧袋,“現在有了這兩樣,一天能多走三十裡,傷員也能及時救治,士氣都不一樣了!”

這年深秋,突厥可汗親率三萬騎兵南下,企圖奪回被大唐收複的漠南之地。李瑁親自坐鎮雁門關,指揮守軍迎戰。當突厥騎兵如潮水般衝向關隘時,城牆上的連弩車率先發難,箭雨如織,瞬間射倒前排的騎兵;緊接著,投石機拋出的巨石砸入敵陣,血肉橫飛;待敵人衝到城下,守軍推開新製的“狼牙拍”——一塊釘滿尖釘的木板從城頭落下,砸得敵人人仰馬翻。

激戰半日,突厥騎兵損失慘重,可汗見勢不妙,下令撤退。唐軍騎兵穿著新明光鎧,手持改進版唐刀,趁勢追擊,斬殺敵軍數千,繳獲戰馬千匹。捷報傳回長安,玄宗龍顏大悅,下旨嘉獎:“榮王革新甲兵,守土有功,實乃大唐之幸!”

站在雁門關的城樓上,李瑁望著遠處漸漸平息的戰場,手中摩挲著一塊新製的箭簇。他知道,軍事創新永無止境,今日的連弩車、投石機,明日或許就會被更先進的武器取代。但隻要保持這份革新的勇氣與智慧,大唐的軍隊便會永遠銳不可當,守護著這片土地上的文脈與民生,讓盛世的光芒,在安穩中愈發璀璨。

夜色降臨,軍器監的燈火仍亮著,工匠們正在趕製新一批的連弩箭;演武場的篝火旁,士兵們擦拭著新唐刀,談論著白日的勝利。這些聲音與關隘的號角、遠處的駝鈴交織在一起,彙成一曲雄渾的強軍之歌,訴說著一個王朝以武衛文的決心,與守護安寧的擔當。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