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熔古鑄今 文彙萬方_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 > 第196章 熔古鑄今 文彙萬方

第196章 熔古鑄今 文彙萬方(1 / 1)

長安的秋陽透過慈恩寺的銀杏葉,在青磚地上灑下斑駁的金影。三藏法師的譯經院外,十幾個膚色各異的僧人正圍著一卷泛黃的佛經爭論不休。吐蕃的喇嘛絳曲仁波切用朱砂筆在《金剛經》的梵文原典旁批注,筆尖劃過羊皮紙的沙沙聲裡,混著他對“色空不二”的藏語闡釋;新羅學僧金允文則捧著大唐的新譯本,用蠅頭小楷在頁邊圈點,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與《論語》的“隨心所欲不逾矩”勾連比對;最角落裡,大食景教祭司伊德裡斯正用阿拉伯字母標注語義,他麵前的木桌上攤著三張紙——漢文《道德經》、阿拉伯文《古蘭經》節錄、梵文《奧義書》殘卷,三者的空白處已被朱筆填滿了互釋的短句。

“此處‘色即是空’,用景教的‘虛實論’亦可解。”李瑁踩著滿地銀杏葉走來時,恰好聽見伊德裡斯舉著羽毛筆說道。他指尖點在羊皮紙的折疊處,那裡左邊是漢文批注“如露亦如電”,右邊是阿拉伯文“萬物皆有定數”,中間用紅墨水畫著一朵半開的蓮花,花瓣一半是中原的工筆勾勒,一半是西域的幾何紋路,“就像貴國的唐三彩,黃、綠、白三色交融卻各成氣象,釉色流動間,何嘗不是‘空即是色’的寫照?”

譯經院主持玄奘法師的弟子辯機連忙迎上,袈裟的邊緣掃過案上堆疊的譯稿,露出底下一張奇特的圖譜——那是用三種文字標注的“心性圖譜”,中央是太極圖,外圍環繞著梵文的“曼陀羅”、波斯文的“火祆符號”,線條交織處竟隱隱構成了長安的坊市格局。“殿下來得正好!這些日子各國僧人比對經文,竟發現《道德經》的‘道法自然’與大食的‘萬物有常’、天竺的‘因果輪回’,在根理處竟有相通之處。”辯機拂去圖譜上的銀杏葉,“這是我們新輯的《萬國經義合編》,打算用漢文、梵文、波斯文三種文字刻印,每頁都附這般互釋圖譜。”

李瑁翻開書頁,指尖撫過其中一頁的插圖:大唐吳道子風格的水墨山水旁,貼著大食工匠繪製的幾何紋樣,新羅青瓷上的雲紋與吐蕃唐卡的佛像衣紋交錯排列,最妙的是角落處——畫著西域的葡萄藤纏繞著中原的竹枝,藤上結的葡萄一半是工筆暈染,一半是波斯細密畫的點彩。係統的提示悄然浮現在腦海:“文化融合度提升至‘共生’,觸發新課題:藝術形式的互鑒。建議:在長安設‘百戲坊’,集各國技藝於一堂,促進民間層麵的融合。”

這提議三日間便傳遍長安。西市的波斯商隊首領阿裡最先響應,將自家三層樓高的香料貨棧改建成“藝彙樓”。樓裡的舞台用紫檀木打造,台麵鑲嵌著從嶺南運來的螺鈿,在燭火下泛著虹彩;後台的衣箱裡掛滿了各國服飾:大唐的蹙金繡襦裙、波斯的金線窄袖長袍、天竺的紗麗、新羅的短衫,每件衣物上都繡著融合紋樣——唐人繡娘在鳳凰翅尖綴上波斯珍珠,胡商織工則讓獅鷲的尾羽模仿孔雀開屏的弧度,連紐扣都做成了一半是中原如意、一半是西域卷草的模樣。

重陽節那日,藝彙樓的首場演出引來了滿城百姓。辰時剛過,西市的青石板路上便擠滿了人,賣胡餅的老王推著獨輪車穿梭其間,車鬥裡的新烤胡餅夾著江南的梅乾,甜鹹交織的香氣混著西域的安息茴香味道,在人群中彌漫開來。樓前的幡旗在秋風中獵獵作響,上麵用漢文和突厥文寫著“萬國同歡”,旗杆頂端的鎏金裝飾是個奇特的造物——半是中原的龍首,半是西域的鷹首,口中銜著一串鈴鐺,風過時奏響的韻律竟暗合著《秦王破陣樂》的節拍。

開場的《胡旋舞》已非往日模樣。領舞的是曾在宮廷獻藝的康國舞姬旋婆,她今日穿的舞衣是波斯錦與蜀錦拚接而成,裙擺展開時,內層的聯珠紋與外層的纏枝紋交相輝映。旋轉的幅度按李瑁的建議做了調整,每轉三圈便驟然定格成一個姿態:或如敦煌壁畫裡的飛天托舉,或似佛經中的“不動明王”結印,最精妙的是一組“化蝶”造型,雙手交疊於頭頂如蝶翼,腰肢扭轉如折枝,既有胡旋的奔放,又含唐舞的含蓄。

伴奏的樂隊更是奇特。龜茲樂師用篳篥吹奏著江南的《折楊柳》曲調,嗚咽的音色裡添了幾分水鄉的柔婉;新羅的伽倻琴與大唐的琵琶合奏出西域的《胡笳十八拍》,琴弦振動的頻率經過算學館的測算,讓兩種樂器的共鳴恰好互補;最令人稱奇的是鼓手,他左手敲著大食的銅鈸,右手擊著中原的編鐘,節奏忽快忽慢,竟暗合著太樂署新定的“十二律”,連坐在前排的太常寺樂官都忍不住頷首讚歎:“這節奏,把胡樂的剛與唐樂的柔揉成了一團,妙哉!”

“這舞比往年看得明白!”台下的老婦人王婆捏著剛買的波斯點心說道,點心的酥皮裡摻了長安的杏仁粉,甜而不膩。她身邊的小孫子狗兒舉著西域的琉璃鏡,鏡麵映出的旋婆旋轉時,衣袂翻飛如流動的彩雲,鏡緣的葡萄紋與鏡中舞者裙擺的牡丹紋奇妙地重合在一起。“你看那裙擺上的花,既有咱們的牡丹,又有西域的葡萄,真好看!”狗兒指著鏡中景象,小臉上滿是驚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後台裡,旋婆正對著銅鏡整理頭麵。她今日戴的金步搖是波斯工匠用粟特技法打造的,流蘇上卻掛著大唐的淡水珍珠與天竺的紅寶石,晃動時發出的細碎聲響,與她腕間突厥銀鐲的叮當聲形成奇妙的呼應。“這是按殿下的意思改的。”她對身後的學徒們說,學徒們正忙著給新做的舞鞋縫綴突厥狼尾毛,鞋底因此更耐磨,旋轉時也不易打滑。“上月去洛陽演出,有個大食商人說,他能從我的舞姿裡看到《古蘭經》裡‘旋轉的宇宙’,這便是最好的交流了——不用說話,就能懂彼此的心。”

藝術的融合很快滲透到長安的角角落落。西市的畫坊“丹青閣”裡,年輕畫師李思訓正對著一幅《絲路商隊圖》發愁。他想畫出沙漠的遼闊,卻總覺得傳統的水墨暈染少了幾分真實的層次感。恰逢波斯商隊的畫師來訪,那人用炭筆在畫紙上打了幾道斜線,又用不同深淺的赭石色標注:“按我們測量星象的法子,北緯三十度的沙丘陰影,正午時應與地麵成四十五度角,傍晚則是六十度。”李思訓茅塞頓開,試著用墨色的濃淡表現光影變化,畫中最遠處的城樓竟借鑒了新羅的“沒骨法”,不著輪廓卻神韻具足。

“你看這處沙丘的弧度。”李思訓握著畫筆給弟子們演示,筆尖在絹紙上劃過,留下一道漸變的墨痕,“以往咱們畫沙漠,總愛用平行線,其實按波斯的幾何原理,沙丘的曲線應該像他們星盤上的刻度,每一道波紋都藏著角度。”他案上的《萬國畫法要訣》是用彙通號的票券紙裝訂的,裡麵既有荊浩的《筆法記》,也貼著大食的建築圖紙、天竺的壁畫摹本,甚至還有一頁畫著新羅青瓷的開片紋路,旁注著“可仿此裂紋畫老樹皮”。

連尋常百姓的生活也沾了文化融合的光。平康坊的酒肆“醉仙樓”新推出了“萬國釀”,用大食的葡萄、新羅的鬆子、中原的蜂蜜混合發酵,酒液呈琥珀色,倒在夜光杯裡,既有葡萄酒的醇厚,又有米酒的清甜。掌櫃的還請了西域的樂師駐場,那樂師用胡笳吹著《春江花月夜》,笳聲裡竟帶著幾分琵琶的婉轉,引得酒客們紛紛擊節。

東市的成衣鋪“錦繡莊”裡,裁縫們正趕製新樣式的秋裝。最受歡迎的是一種“兩當衫”,外層用波斯錦做罩麵,裡層襯著江南的細麻布,領口繡著一半是中原雲紋、一半是西域卷草的紋樣。掌櫃的拿著新到的布料笑道:“這是嶺南的木棉布,織的時候摻了大食的金線,做出來的衣裳又輕便又好看,波斯商隊的人一下子訂了二十件。”

東宮的書房裡,李瑁正看著太樂署樂官送來的《樂律新譜》。譜子是用三種顏色的筆寫成的:黑色標注大唐的“宮商角徵羽”,紅色寫著阿拉伯的“十二平均律”,藍色則是新羅的“五聲音階”,三者的對應音高用紅線連接,形成一張複雜而有序的圖譜。“用這法子,琵琶能彈出大食的《商隊曲》了。”樂官說著,撥動案上的琵琶,琴弦振動時,既有胡樂的蒼涼,又帶著唐樂的婉轉,幾個音節組合起來,竟像是把絲綢之路的風沙與煙雨都揉了進去。

係統的提示適時出現:“文化融合已形成‘反哺效應’——大唐的水墨技法傳入大食,催生了巴格達畫師的‘沙漠山水畫’;西域的琉璃吹製工藝融入唐三彩,鞏義窯燒製出‘透光馬俑’,俑身的纏枝紋裡藏著梵文咒語。建議:舉辦‘萬國藝展’,固化融合成果,推動更深層次的文化互鑒。”

消息傳到洛陽時,龍門石窟的工匠們正忙著雕刻新佛龕。佛龕的壁麵上,飛天的飄帶纏著波斯的綬帶,蓮花座的紋路裡摻了新羅的纏枝紋,最妙的是佛像的衣紋——既用了中原“曹衣出水”的流暢線條,又借鑒了天竺犍陀羅風格的立體褶皺,佛像的眉宇間帶著大唐的溫和,唇角卻含著幾分西域佛像的莊嚴。

“這是按殿下帶回來的圖樣刻的。”工頭趙老實擦著汗說道,他手裡的鑿子是西域精鐵打的,刃口比尋常工具鋒利三成。“前幾日有個天竺僧人來看了,說這佛像的笑容,像極了他們菩提伽耶的佛陀,卻又多了幾分長安的親切。波斯商隊的阿裡還來捐了十斤金粉,說要給佛像鎏金呢,他說這佛龕讓他想起了家鄉的火祆廟,卻更讓人心裡安穩。”

臘月裡的“萬國藝展”成了長安最盛大的節日。朱雀大街兩側擺滿了各國展品,從辰時到酉時,人流如織,彙通號的夥計們特意在街角設了臨時彙兌點,飛錢的票麵上印著藝展的圖案——長安的大雁塔與大食的清真寺同框,中間是一隊駱駝商隊,駝鈴上掛著中原的燈籠。

大唐的畫師與新羅的陶藝家合作的《絲路行旅圖》青瓷瓶前圍滿了人。瓶身上,畫師用墨色勾勒出商隊的輪廓,陶藝家則用青釉的濃淡表現沙漠的遠近,最精妙的是瓶口的紋飾,半是中原的回紋,半是新羅的菊花紋,過渡處渾然天成。旁邊的展台上,吐蕃的唐卡師用中原的礦物顏料畫出了《阿彌陀經變》,畫麵裡的極樂世界既有天宮樓閣,又有西域的葡萄園林,飛天手中的樂器,一半是琵琶,一半是篳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食玻璃匠與大唐窯工合作的“透光琉璃燈”。燈體是用大食的吹製技法製成的,通體透明如水晶,表麵卻用唐三彩的釉色繪製了紋樣——正麵是大唐的龍鳳呈祥,背麵是波斯的日月圖案,點燃燈燭後,光影在牆上投出的花紋竟融合成一朵奇特的花,花瓣是中原的牡丹,花心是西域的石榴。

“這燈比水晶還亮!”玄宗帶著楊貴妃前來觀展,看著燈影裡的紋樣笑道,“既有咱們的牡丹,又有西域的幾何紋,倒像是把天下的好東西都裝進去了。”他轉頭對李瑁道,“你常說‘各美其美’,如今看來,美美與共才是真境界。去年西域使者來朝,還帶著模仿咱們《霓裳羽衣舞》編的胡舞,今年咱們的樂師又能用琵琶彈大食曲子,這才是大唐的氣度。”

李瑁指著展台上一幅巨大的《和合圖》——這幅畫由七國藝術家合作完成,中心是長安的朱雀門,向東畫著日本的富士山,向西連著大食的清真寺,向南是天竺的佛塔,向北是突厥的帳篷,所有景物都被一條蜿蜒的絲路連在一起。路上走著形形色色的人:胡商與漢商在彙通號前兌換飛錢,波斯醫師與大唐醫官在百草穀前義診,西域的舞姬與中原的樂師在藝彙樓同台,連孩子們都混在一起放風箏——風箏上,大唐的龍與大食的獅鷲正一同飛向雲端,龍鱗與鷲羽在風中交相輝映。

“陛下您看,這路上的人,穿的雖是不同衣裳,走的卻是同一條路。”李瑁輕聲道,“文化就像這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寬了;融合的元素多了,自然就活了。就像這畫裡的風箏,看似各飛各的,線卻都握在大唐的土地上。”

藝展的最後一日,各國藝術家齊聚藝彙樓,共同創作了一幅《盛世長卷》。卷首題著“海納百川”四個大字,是玄宗親筆;卷中畫著市井百態:西市的胡商用中原的算盤核算香料賬目,長安的書生向大食學者請教代數學,嶺南的蔗農與波斯工匠討論軋蔗機的改良,甚至連宮廷裡的嬪妃都在學著用新羅的技法點茶,茶盞裡的沫餑竟堆出了西域的雪山模樣。

李瑁站在長卷前,看著係統生成的《文化融合評估》:“語言互通度提升三成,長安西市已有半數胡商能說流利漢語,中原商人也多會幾句波斯語;藝術形式創新五十餘種,從‘胡風唐韻’的舞蹈到‘梵漢合璧’的佛經譯本,融合成果已滲透至精神層麵;民間交流頻次增長五成,彙通號的國際彙兌業務比去年翻了一番,其中三成是文化用品交易。”他忽然想起譯經院僧人的話,文化的融合從不是誰取代誰,而是像唐三彩的釉色,在窯火中自然交融,最終形成獨一無二的絢爛。

暮色降臨時,藝彙樓的琴聲再次響起。這次是大唐的琴師與天竺的維納琴師合奏,琴弦振動的頻率經過算學館的測算,完美契合——就像這盛世裡的萬千文化,看似不同,卻在“和而不同”的韻律裡,譜寫出最恢弘的樂章。

李瑁走出藝展會場,見長安的夜色裡,胡商貨棧的羊角燈與漢人酒肆的燈籠交錯閃爍,波斯的香料氣息與中原的桂花香纏繞在一起,遠處傳來的胡旋舞鼓點與更夫的梆子聲奇妙地合拍。他知道,這種融合已不是刻意為之的政策,而是流淌在市井煙火裡的自然生長,是每個大唐子民對“天下一家”最樸素的認同。

當春風再次吹綠朱雀大街,藝彙樓的舞台上又會有新的創造——或許是用大食的幾何紋織出大唐的山水,或許是用新羅的青瓷燒製西域的駝鈴,或許是用天竺的舞姿演繹中原的詩詞。而這些不斷湧現的新事物,終將像一條條支流,彙入大唐文明的長河,讓它在曆史的歲月裡,愈發深邃,愈發壯闊,成為滋養後世的無儘源泉。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大明:老娘,彆攔著!妹子快救咱 都說了我是獵戶,媳婦太多養不起 敕封一品公侯 氪命劍娘沒用?巧了我血條無限! 期貨天才:傳奇人生 麵板武途:港片穿行煉大羅 移動城市,神級資源批發商 以舞成名 逆生修仙:從白頭翁到少年郎 小師妹在修真界裡教反派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