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渠水盈盈禾苗壯_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 > 第210章 渠水盈盈禾苗壯

第210章 渠水盈盈禾苗壯(1 / 1)

長安的春汛剛過,涇水兩岸的夯歌聲便如驚蟄後的雷聲,一陣高過一陣。李瑁踩著沒過腳踝的泥濘走近時,關中大渠的工地上正蒸騰著白茫茫的熱氣——那是民夫們光著膀子揮夯錘時濺起的汗霧,混著渠底翻上來的泥土腥氣,在朝陽下凝成一道朦朧的光暈。

“殿下,您瞧這第三段渠基!”工部郎中周明遠抹了把臉上的泥汗,聲音因激動而發顫。他指著遠處架起的木架,那裡立著三架嶄新的龍骨水車,木齒咬合的“哢嗒”聲與水流的“嘩嘩”聲交織在一起,像是在唱一首歡快的歌。“這新水車比舊式的快三倍,一晝夜能引兩千石水!昨兒試了試,把旁邊那片旱地澆透,隻用了兩個時辰。”

李瑁順著他指的方向走去,腳下的泥地裡混著新翻的草根,踩上去軟乎乎的。渠邊蹲著幾個老農,正伸手掬起渠裡的水,任那清涼順著指縫流進乾裂的土地。其中一個滿臉皺紋的老漢,用粗糙的手掌捧著水,湊近鼻尖聞了聞,又用舌尖舔了舔,忽然咧開嘴笑了,露出沒剩幾顆牙的牙床:“甜!這水是甜的!”

旁邊的年輕後生們聽了,也紛紛效仿,一時間渠邊響起一片“嘖嘖”的讚歎聲。李瑁想起上月在政事堂的爭論,守舊派的韋虛心捧著《農桑舊典》,花白的胡子氣得發抖:“自古水利由官府主修,征調民夫即可,何必給工錢?浪費國庫!”當時他指著案上那張《關中旱情圖》反問:“去年大旱,關中顆粒無收,流民湧入長安時,韋大人怎麼不說‘浪費’?民夫肯出力,是因為這渠修好了能澆自家的田;給工錢,是讓他們知道,勞有所得是天經地義。”

如今看來,新政裡“修渠一日,抵稅兩文,另付三十文工錢”的法子果然奏效。民夫裡有張木匠,帶著祖傳的刨子來修水車,說“給自家修渠,得用最好的手藝”;李鐵匠背著風箱蹲在渠邊,把磨損的夯錘重新鍛打鋒利,“省得砸下去不出力”;連附近村裡的婦人都提著籃子來送茶水,張婆婆的籃子裡除了水,還多了一摞剛烙的胡餅,“孩子們說,修渠的叔伯們辛苦,得多墊墊肚子”。

“周郎中,”李瑁彎腰摸了摸渠底的夯土,入手緊實,“這渠底得再鋪層細沙,拌上桐油,防滲漏。不然水到不了田頭就漏光了,白費力氣。”他指著遠處的山坡,“那邊的支渠也得趕在芒種前挖通,不然夏糧趕不上趟。”

周明遠連連點頭,轉身對著民夫們喊:“大夥兒加把勁!殿下說啦,支渠通了,每畝地多收的糧食,都是自家的!”

夯歌聲頓時高了八度,夯石落下的悶響也更有力了。李瑁站在渠邊,看著水流順著剛挖好的渠道蜿蜒而去,像一條銀色的帶子,纏向遠處的田野。泥土裡冒出的草芽沾著水珠,在陽光下閃著光,讓人想起小時候跟著祖父在田裡看苗的日子。

早朝時,紫宸殿的梁柱間仿佛還飄著泥土的腥氣。李瑁展開《全國水利進度表》,朱筆在“關中大渠”“江南圩田”“蜀地堰塘”上一圈圈畫著紅圈:“截至本月,全國已修新渠三百裡,加固堤壩二十座,新增灌溉田五萬餘畝。河南道送來的新麥樣本,大家可以瞧瞧。”

內侍捧著托盤上前,金黃的麥粒在陽光下閃著油光,顆顆飽滿。玄宗撚起一粒放進嘴裡,慢慢嚼著,眉頭漸漸舒展:“比新豐的麥香。這新麥種,是你讓人從西域換來的?”

“是,陛下。”李瑁躬身道,“這‘金波麥’比本地麥早熟十天,還耐旱。臣已在關中試種了兩百畝,畝產比普通麥多一石。”他呈上曲轅犁的改進模型,犁尖包著層薄鐵,犁身彎度更合手勁,“洛陽工匠在舊犁基礎上加了鐵刃,深耕時能多翻三寸土,還省力氣。臣已讓工部造了五千具,分發到各州縣,農戶們都說‘比老犁輕一半’。”

“臣有奏。”戶部尚書裴寬出列,捧著《糧價波動表》,花白的胡子隨著說話的節奏輕輕顫動,“自新渠通水,關中糧價已降了一成。長安西市的米鋪掌櫃說,農戶們不再像從前那樣囤糧,有了水利保障,心裡踏實,願意隨行就市了。”

話音剛落,隊列裡響起一聲輕哼。前司農寺卿程休甫慢吞吞地出列,手裡還攥著本翻得卷邊的《齊民要術》:“新犁雖好,可鐵貴啊。農戶買得起嗎?臣算了筆賬,一具鐵犁的價錢,夠尋常人家吃半個月的了。”

李瑁早有準備,從袖中取出一卷《農桑補貼券章程》:“臣已奏請陛下,凡買新犁、新水車的農戶,憑戶籍可領‘農桑補貼券’,官府補貼三成。剩下的錢分三年從稅裡扣,不用一次性拿出全款。河南道的王老農用了新犁,今年的地比彆家多收兩石,他說‘三年準能回本,還能多存點糧’。”

玄宗聽得興起,把龍椅旁的鎏金茶杯往案上一放:“走,朕要去看看這新犁怎麼乾活!”

一行人來到長安城外的試驗田時,老農趙五正扶著曲轅犁耕地。他黝黑的脊梁上搭著塊汗巾,隨著犁地的動作左右擺動,像是在跳一支古老的舞蹈。趙五的老伴在旁邊搖著新水車,木踏板“吱呀”作響,渠水順著竹管嘩嘩淌進地裡,滋潤著剛播下的穀種。見聖駕到來,趙五慌忙要跪,被玄宗攔住:“彆停,接著耕,讓朕瞧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趙五憨厚地笑了,露出兩排黃牙,扶著犁把繼續往前走。曲轅犁在地裡輕快地穿梭,翻起的土塊細碎均勻,比旁邊用舊犁耕的地平整不少。“殿下說的沒錯,這犁真省勁!”趙五抹了把汗,聲音洪亮,“老臣活了五十年,從沒見過這麼好使的犁。從前耕二畝地得歇三回,如今一口氣耕五畝,腰都不酸!”

試驗田的另一頭,幾個農桑宣講使正教農戶們看“農時曆”。那曆書是李瑁按係統提供的“節氣耕種指南”編的,上麵畫著彩色的圖畫:清明時節,農人彎腰浸穀種;穀雨時分,牛拉犁在田裡走;立夏那天,水壺正往苗上澆水。旁邊還配著歌謠:“清明浸穀種,穀雨要耕田,立夏澆新苗,秋收笑開顏。”

“這曆書比老黃曆準!”識字的農戶王二柱舉著曆書,給圍在旁邊的人念,“去年按老法子春分就下種,結果倒春寒凍了苗。今年按曆書清明下種,你瞧這苗齊得,跟用尺子量過似的!”

人群裡有人問:“二柱哥,這新稻種真能一年熟兩季?”

王二柱指著田邊的試種區,那裡的占城稻已長到半尺高,綠油油的透著精神:“咋不能?嶺南來的老農說了,這稻子‘給點水就長’,咱這江南的圩田剛好合適。等秋收了,我家就先種三畝試試!”

玄宗看著田埂上晾曬的穀種,飽滿得能映出人影,忽然問身邊的李瑁:“瑁兒,你說這農業新政,最難的是什麼?”

李瑁望著遠處正在支渠邊忙碌的民夫,他們的身影在陽光下拉得很長:“是讓農戶信新法子。老輩人守著‘祖上傳的規矩’,總覺得改了不吉利。就像趙五,起初死活不用新犁,說‘鐵片子會傷了地脈’。直到看到鄰居用新犁多收了糧,才紅著臉來借。如今他成了宣講使,走村串戶教人種地,說‘老規矩好,可新法子能多打糧,咱得學’。”

正說著,天上飄起了細雨,不大,像牛毛似的,落在身上癢癢的。民夫們不但沒躲,反而更高興了——這雨能讓渠水更滿,還省了不少力氣。李瑁冒雨來到惠民坊時,張婆婆正領著幾個婦人在屋簷下搓草繩,準備給田裡的新苗搭支架。

“殿下,您看這雨多及時!”張婆婆指著窗外,眼角的皺紋裡都帶著笑,“新渠裡的水滿了,正好澆地。往年這時候,要麼旱得裂口子,要麼澇得成泥塘,今年有了渠,心裡踏實!”

啟蒙堂的孩子們在屋簷下看雨,先生在石板上畫著水車的樣子,教他們算“一架水車一天能澆幾畝地”。狗剩算得最快,小臉上沾著泥點也顧不上擦。他爹買了新犁,他立誌要當個“農器發明家”,說要造比曲轅犁更省力的家夥,“讓俺爹耕田不用淌那麼多汗”。

李瑁站在屋簷下,聽著雨聲裡混著的夯歌——那是關中大渠的民夫們在冒雨趕工,號子聲穿過雨幕傳來,帶著股不服輸的勁兒。他忽然覺得,這雨聲、夯歌、孩子們的算書聲,像一首春耕的交響曲,每一個音符都透著希望。

係統提示“全國灌溉麵積新增一成,糧食產量預期增長兩成”,但李瑁知道,真正的成效不在數字裡。當趙五的新犁翻起第一塊濕潤的泥土,當王老農的糧倉多堆起兩石金黃的穀子,當張婆婆看著新渠的水笑出滿臉皺紋,這農業新政才算真的紮下了根。

雨停時,天邊掛起道彩虹,一頭連著渠水,一頭搭在遠處的麥浪上,映得新渠的水泛著七彩光。李瑁踩著水窪往回走,泥水濺濕了袍角,卻心裡敞亮。他想起《農桑策》裡寫的:“農者,國之本也。本固,則邦寧。”如今這渠水盈盈,禾苗茁壯,大唐的根基,正像這雨後的土地,愈發堅實了。

回到府裡時,貼身小廝呈上一封來自江南的信,是負責圩田改造的官員寫的:“殿下,江南圩田已修完十座,今春栽的秧苗成活率比去年高了三成。農戶們說,等秋收了,要給殿下送新米呢。”

李瑁拆開信,信紙裡掉出一片乾枯的稻葉,帶著淡淡的稻香。他把稻葉夾進《農桑策》裡,看著窗外漸漸放晴的天空,嘴角忍不住往上揚——這才隻是開始呢。

喜歡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請大家收藏:()武定天下一大唐風雲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為青梅守身?資本家小姐嫁他首長 窗台上的暖陽 入夜,寵她入骨 全球領主:神話帝國 我在末世撿破爛,撿出個仙界 足球開局就有3個億 網遊:重鑄白絲女神兵,無敵萬界 玄門大師今天也在物理超度 百人藏凶 千秋一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