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貝格爾號迷航_未來星空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遊戲競技 > 未來星空記 > 第111章 貝格爾號迷航

第111章 貝格爾號迷航(1 / 1)

全息投影屏上的dna雙螺旋突然扭曲成一團亂麻時,青林正用爺爺留下的黃銅放大鏡觀察一片三葉草標本。鏡片邊緣刻著的拉丁文“naturanonfacitsatu”自然不做跳躍)突然滲出銀藍色的光,將他拽進一片旋轉的星雲——不是宇宙的星雲,而是無數飛蟲振翅形成的活體漩渦,耳邊灌滿了海浪拍擊船板的轟鳴,還有誰在用羽毛筆沙沙書寫的聲音。

“抓住船舷!”

一隻沾著海藻腥氣的手拽住了他。青林嗆咳著睜開眼,發現自己正趴在一艘木質帆船的甲板上,鹹澀的海風灌得他喉嚨生疼。麵前站著個高瘦的年輕人,亞麻色頭發被風吹得淩亂,鼻梁上架著副銅框眼鏡,鏡片後的眼睛像灰藍色的海,此刻正瞪得溜圓。他穿著件磨白的帆布外套,口袋裡露出半截筆記本,封麵上燙著“beage”的字樣。

“你是……”青林的手指還在發顫,那枚放大鏡正硌在掌心,“達爾文先生?”

年輕人挑眉的瞬間,青林注意到他筆記本上的草圖——一隻加拉帕戈斯雀的喙部特寫,旁邊標注著密密麻麻的尺寸。這場景和他在《物種起源》插圖裡見過的一模一樣。

“查爾斯·達爾文,”對方的聲音帶著英國鄉紳的溫和,卻藏著股執拗,“但我更想知道,你這身……橡膠外套指青林的衝鋒衣)是哪個港口的新款式?還有你口袋裡那發光的玩意兒指手機)。”

青林低頭看著自己的速乾褲和溯溪鞋,突然想起曆史課上講的“貝格爾號航行”——1831年,達爾文正是乘著這艘船環遊世界,為進化論收集了關鍵證據。而他掌心的放大鏡,此刻正像塊融化的銀錠般微微發燙,顯然是這物件把自己拽進了19世紀。

“我叫青林,是個……自然愛好者。”他把手機塞進防水袋,努力讓語氣聽起來可信,“不小心被海浪衝到了這裡。”

達爾文突然笑了,露出兩排被海水浸泡得發白的牙齒:“那你可來對地方了。”他拽著青林往船艙走,“正好我剛從聖薩爾瓦多島收集了些甲蟲,你肯定沒見過。”

穿過堆滿標本箱的走廊時,青林像闖進了自然博物館的儲藏室。牆上釘著巨嘴鳥的標本,翅膀展開足有一米寬;玻璃罐裡泡著色彩斑斕的海星,標簽上用拉丁文寫著學名;最驚人的是個半開的木箱,裡麵碼著十幾塊帶著貝殼印記的岩石,達爾文說這是在安第斯山脈海拔四千米處找到的——“海洋生物怎麼會跑到山頂?”他敲著岩石,眼裡閃著困惑的光,“這可不是《聖經》裡能找到答案的。”

船艙深處的實驗室更像個魔法工坊。達爾文正用自製的銅製解剖鏡觀察昆蟲翅膀,鏡片是他磨了三個月才弄好的;旁邊的天平上放著兩朵幾乎一模一樣的花,他說一朵來自大陸,一朵來自鄰近小島,花瓣厚度差了0.3英寸;最奇怪的是個旋轉的金屬架,上麵掛著十幾個鳥雀標本,喙部形狀從纖細如針到粗壯如鑿,達爾文每天都會轉動架子,在筆記本上畫下新的對比線條。

“你看這些雀鳥,”他指著最左邊那隻,“在espa?oa島,它們的喙像胡桃鉗,因為那裡的種子外殼最硬;到了santacruz島,喙就變尖了,適合啄食仙人掌的花。”他突然把眼鏡往額頭上一推,“可它們明明是同一種鳥,為什麼會不一樣?”

青林的心臟猛地一跳。這正是加拉帕戈斯雀的適應性進化,課本裡說這是自然選擇理論的關鍵證據。可看著達爾文對著標本喃喃自語的樣子,他突然意識到:課本上那行冰冷的結論背後,是無數個這樣充滿困惑的日夜。

“或許……是環境讓它們變成這樣的?”青林試探著說。

達爾文的眼睛亮了起來,像發現了新物種的獵人。他拽過一張航海圖,用羽毛筆在上麵圈出各個島嶼:“你也這麼覺得?我在阿根廷看到的犰狳,和滅絕的雕齒獸化石長得太像了,就像兒子和老子。可神父說上帝造物是完美的,不會讓物種消失……”他突然壓低聲音,“我偷偷數過,這三年來收集的化石裡,有超過一半的物種現在找不到了。”

接下來的幾周,青林成了達爾文的“編外助手”。他看著達爾文用麻布口袋收集企鵝的糞便——“裡麵有未消化的磷蝦,能看出它們的食譜變化”;看著他把珊瑚蟲放在特製的玻璃皿裡,記錄它們每小時的生長速度;甚至跟著他跳進齊腰深的海水,徒手捕捉章魚——“你看它的眼睛,和人類的太像了,可我們的祖先怎麼會和軟體動物扯上關係?”

有天清晨,達爾文興奮地衝進船艙,手裡舉著個沾著泥土的蛋。“在foreana島找到的!”他用卡尺量著蛋的周長,“和espa?oa島的龜蛋相比,這個更圓,殼更厚——因為那裡的蜥蜴更喜歡偷蛋吃,自然要長得結實些。”他突然停下來,眼鏡滑到鼻尖,“青林,你說如果讓一隻espa?oa島的雌龜到foreana島產卵,它的後代會不會長出更圓的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青林看著他筆記本上密密麻麻的蛋形草圖,突然想起現代遺傳學裡的表觀遺傳。在基因理論誕生前半個世紀,達爾文已經在摸索環境對性狀的影響了。

貝格爾號抵達巴西時,達爾文帶青林去了熱帶雨林。他的裝備堪稱19世紀的“科學探險套裝”:背上背著自製的昆蟲網,網柄裡藏著卷尺;腰間掛著標本瓶,瓶塞是軟木做的,能根據溫度膨脹密封;最妙的是頂寬邊帽,帽簷內側貼著張微型雨量計,能記錄每天的降水量。

“看這株蘭科植物,”達爾文撥開巨大的蕨類葉片,指著一朵開在樹乾高處的花,花瓣長成了水桶的形狀,“它的花蜜在桶底,昆蟲進去喝蜜就會掉進去,隻能從背麵的窄口爬出來,這時花粉就會粘在它背上。”他模仿昆蟲的樣子比劃著,“這花和昆蟲,就像鑰匙和鎖,是誰設計的?還是……它們互相把對方‘逼’成這樣的?”

青林想起課本裡的協同進化理論,正想開口,卻被達爾文接下來的動作驚到了。他竟然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剖開子房,用針挑出裡麵的胚珠,和地麵上另一株蘭花的胚珠放在顯微鏡下對比。“你看這胚珠的大小,高處的花比低處的大1.2毫米——或許是因為風不容易吹到高處,得靠更飽滿的胚珠保證繁殖?”

傍晚回到船上時,達爾文的標本箱又多了個新成員:一隻翅膀殘缺的蝴蝶。“它被鳥啄過,卻沒死。”他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破損處,“翅膀上的眼斑剛好在破損邊緣,可能讓鳥以為啄到了頭部,其實隻是翅膀。”他突然抬頭看向青林,眼神裡帶著種近乎孩童的好奇,“你說,是不是那些沒長眼斑的蝴蝶,都被吃掉了?”

這句話像道閃電劈中青林。這正是自然選擇的核心邏輯——適者生存。可從達爾文嘴裡說出來,不是結論,而是充滿困惑的追問。

航行到澳大利亞時,達爾文迷上了有袋類動物。他在悉尼郊外的山洞裡找到塊袋鼠化石,和現在的袋鼠相比,化石的後腿骨更短,尾巴更粗。“它們以前可能不怎麼跳。”他用骨尺測量著股骨的角度,“你看這關節的磨損程度,更適合爬行。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難道跳躍比爬行更有利?”

青林看著他在筆記本上畫的骨骼對比圖,突然注意到旁邊還有幾行小字,寫著“用進廢退?還是……”後麵被劃掉了。他想起拉馬克的進化理論,原來達爾文也曾糾結過這個問題。

“我父親是醫生,”某個暴雨天,船在港口避雨,達爾文突然說起往事,“他總說我不務正業,放著神學不學,整天抓蟲子。”他摩挲著筆記本上的簽名,那是他出發前導師簽的,“亨斯洛教授讓我‘帶著地質學家的眼睛,收集一切能看到的東西’,可我看到的越多,越覺得書本上的話靠不住。”

他從床底拖出個上了鎖的木箱,打開來,裡麵是厚厚一疊手稿,最上麵寫著“物種演變筆記”。青林湊近一看,倒吸一口涼氣——上麵畫著棵巨大的“生命樹”,樹乾標注著“原始生命”,分枝上是各種動植物,從單細胞生物到人類,脈絡清晰得像張現代進化係統樹。

“這是我偷偷畫的。”達爾文的聲音壓得極低,“如果所有物種都來自同一個祖先,就能解釋為什麼蝙蝠的翅膀和老鼠的爪子骨骼結構相似,為什麼人類的胚胎會有鰓裂。”他突然合上筆記本,像是害怕被誰聽到,“但這太瘋狂了,會被當成異端的。”

青林看著他眼裡的掙紮,突然明白進化論的誕生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在那個“上帝創造萬物”的時代,提出物種會隨時間改變,無異於在宗教的銅牆上鑿開裂縫。

離開澳大利亞前,達爾文發現了一種奇怪的螞蟻。兵蟻的頭部巨大,像個鉗子,完全無法自己進食,必須靠工蟻喂食。“它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他連續觀察了三天,記錄下兵蟻每天被喂食的次數,“如果自然選擇讓生物變得更完美,這種失去自理能力的螞蟻早就該滅絕了。”

青林想起現代進化生物學裡的“利他行為”理論,正想解釋,卻看到達爾文突然在筆記本上寫下:“個體的不完美,或許是群體的完美?”這句話讓青林愣在原地——在基因理論尚未誕生的年代,他已經觸摸到了進化的另一個維度。

貝格爾號駛向南非時,青林知道離彆的時刻近了。那枚黃銅放大鏡開始頻繁發燙,尤其是在達爾文討論“物種變化”時,鏡片上的拉丁文會發出微光。

“青林,你說奇怪不奇怪,”達爾文站在甲板上,望著遠處的好望角,手裡把玩著塊菊石化石,“這東西和現在的鸚鵡螺太像了,隻是殼上的花紋更複雜。就像工匠在舊模具上不斷修改,做出新東西。”他突然轉頭看向青林,眼神銳利如鷹,“你是不是知道什麼?你的那些‘現代玩意兒’指手機裡的照片),為什麼能看到那麼多物種的細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青林的心沉了下去。他知道自己不能改變曆史,但看著眼前這個即將掀起科學革命的人,他突然想做點什麼。他拿出手機,調出一張加拉帕戈斯群島的衛星地圖,指著各個島嶼說:“這些島以前是連在一起的,後來被海水分開。所以島上的物種既相似,又不同。”

達爾文的眼睛像被點燃的火把,他搶過手機,手指在屏幕上滑動,喃喃自語:“地理隔離……對,就是這個!我怎麼沒想到!”他突然抓住青林的胳膊,“你說的環境影響,加上地理隔離,再加上……那些不適應的都死了,留下的就變了,對不對?”

青林點點頭,喉嚨有些發緊。

“我要把這些寫下來。”達爾文衝進船艙,片刻後抱出一摞手稿,“我已經記了三十多本筆記,畫了兩百多張圖,我要證明物種不是不變的,是慢慢變的!”他突然停下來,眼鏡後的目光變得溫柔,“謝謝你,青林。不管你來自哪裡,你讓我敢相信自己看到的。”

那天晚上,海上起了風暴。青林被放大鏡的強光驚醒,發現自己站在甲板中央,達爾文正舉著油燈找他。“這是我父親給我的懷表,”他把塊銀表塞進青林手裡,表蓋內側刻著隻知更鳥,“它走得不準,但我總覺得,時間不是直線,是圈,說不定哪天我們還能在某個港口遇見。”

放大鏡的光芒徹底吞噬視野前,青林最後看到的,是達爾文衝進實驗室的背影,油燈的光映在他的筆記本上,照亮了那行剛寫下的字:“自然選擇,適者生存。”

再次睜眼時,青林正趴在大學圖書館的桌子上,麵前攤著一本《物種起源》。手機屏幕亮著,顯示著加拉帕戈斯群島的衛星地圖,和他在貝格爾號上展示的一模一樣。掌心的黃銅放大鏡涼絲絲的,鏡片上的拉丁文清晰可見。

口袋裡多了樣東西——那隻銀表,表蓋內側的知更鳥和記憶中一模一樣,表針停在淩晨三點十七分,正是貝格爾號經過好望角的時刻。

青林翻開《物種起源》的序言,達爾文在裡麵感謝了“所有在航行中給予啟發的朋友”,其中有個名字被墨水暈染過,隱約能看出是“qing”。他突然想起達爾文說的“時間是圈”,或許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早已感覺到,自己的思想會穿越時空,遇到理解它的人。

走出圖書館時,晨光正好。青林看到花壇裡的三葉草,突然想起達爾文曾花八年時間研究植物的向光性,寫下《植物的運動本領》。他蹲下身,用那枚黃銅放大鏡觀察葉片的紋路,陽光透過鏡片,在草葉上投下小小的光斑,像極了貝格爾號甲板上的星鬥。

他摸出那隻銀表,輕輕打開。表芯發出細微的“哢噠”聲,像是跨越百年的回響。青林突然明白,科學最動人的不是結論,是追問——就像達爾文對著雀鳥標本困惑的眼神,像他在暴雨中寫下的猜想,像他明知會被質疑卻依然提筆的勇氣。

手機震動了一下,是導師發來的郵件,問他的進化論論文什麼時候交。青林笑了笑,指尖在屏幕上敲下:“就快了,我想再看看那些雀鳥的喙。”

陽光穿過放大鏡,在他的筆記本上燒出個小小的焦痕,像顆正在萌發的種子。

喜歡未來星空記請大家收藏:()未來星空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