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堯的力量_未來星空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遊戲競技 > 未來星空記 > 第227章 堯的力量

第227章 堯的力量(1 / 2)

青林的視網膜上還殘留著粒子對撞機的藍光時,腳下的觸感已經從合金地板變成了濕潤的泥土。

他下意識地抓向腰間的量子定位儀,卻隻摸到一片粗糙的麻布——那是不知何時套在他身上的衣服,針腳歪歪扭扭,帶著草木灰的氣息。

“你是何人?”

一個蒼老卻沉穩的聲音在身後響起。青林猛地回頭,看見一個身披葛衣的老者,須發如雪,卻梳得整整齊齊,用一根簡單的木簪束著。

老者的眼睛很亮,像浸在清泉裡的黑曜石,正平靜地打量著他,目光裡沒有驚慌,隻有一種洞察世事的溫和。

周圍是連綿的夯土台,台上蓋著半地穴式的房屋,屋頂鋪著茅草,邊緣還掛著風乾的穀物。遠處的田壟上,有人用石犁翻土,牛蹄踏過濕潤的土地,留下一串串深淺不一的印記。

天空藍得發脆,幾朵白雲像是被人用手揉碎的棉絮,緩慢地飄過。

青林的喉結動了動,大腦在飛速運轉。

他是國家射電天文台的研究員,剛才正在調試新一代深空探測器的導航係統,突如其來的能量過載讓實驗室的燈光全部熄滅,再睜眼時,世界就變成了這副模樣。

他低頭看了看自己的手,指甲縫裡還殘留著機油,與身上的麻布形成了詭異的對比。

“我……來自很遠的地方。”他斟酌著措辭,儘量讓自己的語氣顯得無害,“或許,是你們說的‘天’之外?”

老者聞言,臉上露出一絲了然的微笑:“天之外?那可是帝俊和羲和居住的地方。不過看你的樣子,倒像是個尋常人。”他頓了頓,指了指不遠處的高台,“隨我來吧,正好要商議治水的事,你若有興趣,也可聽聽。”

青林跟在老者身後,心臟在胸腔裡擂鼓。治水?帝俊?羲和?這些隻在《山海經》和考古報告裡見過的詞彙,此刻卻從一個活生生的人口中說出。他注意到老者的步伐很穩,腳下的夯土路麵平整得驚人,甚至能看到清晰的木夯印記,顯然是經過精心處理的。

“敢問長者尊姓大名?”青林忍不住問道。

“人們都叫我放勳。”老者隨口答道,“不過你若不嫌棄,叫我堯便可。”

青林的腳步猛地頓住,像是被無形的釘子釘在了地上。堯?五帝之一的堯?那個傳說中製定曆法、劃分九州、禪讓帝位的上古帝王?他使勁掐了自己一把,清晰的痛感告訴他這不是夢。他穿越了,穿越到了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堯時代。

堯似乎察覺到了他的異樣,回過頭來,眼神裡帶著一絲好奇:“怎麼了?”

“沒……沒什麼。”青林咽了口唾沫,快步跟上,“隻是聽說過您的名字。”

堯笑了笑,沒再追問。他們走上最高的那座夯土台,台上已經聚集了十幾個人,男女老少都有,身上的衣服各不相同,有人穿葛布,有人穿獸皮,還有人戴著用貝殼串成的項鏈,顯然是來自不同部落的首領。看到堯走來,眾人紛紛起身行禮,動作整齊劃一,帶著一種發自內心的尊敬。

“都坐吧。”堯擺了擺手,自己在一塊打磨光滑的石板上坐下,“這次請大家來,是商議共工氏提出的治水方案。”

一個身材魁梧的壯漢站起身,他的胳膊上戴著銅環,說話時聲音像打雷:“首領!我看還是堵!把河道兩邊的堤壩築高,讓洪水無路可走!去年我部落就是這麼做的,保住了三成的莊稼!”

“不妥。”一個穿麻布長裙的女子立刻反駁,她的頭發上插著骨簪,上麵刻著細密的花紋,“前年我部落試過築堤,結果洪水漫過堤壩,衝毀的田地比不築堤時還多。水是活的,堵是堵不住的。”

眾人立刻七嘴八舌地爭論起來,有人說該堵,有人說該疏,還有人提出要向上天獻祭,祈求神靈息怒。青林站在角落,驚訝地發現這場爭論雖然激烈,卻秩序井然,每個人都在認真傾聽彆人的意見,沒有人因為憤怒而拔劍相向。

堯靜靜地聽著,手指輕輕敲擊著石板,直到眾人的聲音漸漸平息,他才緩緩開口:“共工氏的辦法,試過三次,成少敗多。華胥氏說水是活的,有道理。但怎麼疏?往哪裡疏?這才是關鍵。”他看向眾人,“我們不能隻看眼前的莊稼,要想想十年、百年之後,子孫後代該如何生活。”

青林的心猛地一跳。他忽然意識到,自己之前對上古時代的想象是多麼錯誤。這裡不是蒙昧的蠻荒之地,而是一個有著清晰治理思路的社會。堯的話裡,已經蘊含著長遠規劃的意識,甚至隱隱透出“可持續發展”的雛形。

接下來的討論更加深入。有人提出要勘察河道走向,有人建議遷移低窪地帶的部落,還有人提到要儲存糧食以備災年。堯認真地聽著,時不時提出問題:“勘察河道需要多少人?走哪些路線?”“遷移部落的話,新的居住地選在哪裡?誰來負責選址?”“儲存糧食的話,用什麼容器?放在哪裡最安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的問題精準而務實,沒有一句空話。青林注意到,每當有人提出一個想法,堯都會追問具體的執行細節,仿佛在腦海裡提前演練整個過程。這種注重實操的治理風格,讓他想起了現代項目管理中的“落地思維”。

會議結束時,堯已經製定出一套完整的治水方案:由三個部落分彆負責上遊、中遊、下遊的河道勘察,十天後彙總結果;另兩個部落負責篩選新的居住地,要求地勢高、靠近水源;所有部落都要按比例上繳糧食,統一儲存在新建的糧倉裡,由專人看管。

“此事關係重大,”堯最後說道,“每個部落的任務都寫在木簡上了,大家帶回部落,務必落實。三個月後,我們再在這裡商議下一步的行動。”

眾人領了木簡,行禮告退。青林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忽然注意到一個細節:每個部落首領手裡的木簡大小一致,上麵的刻痕清晰規範,顯然是經過統一製作的。這說明,這裡已經形成了標準化的文書係統,這可是國家形成的重要標誌之一。

“你好像有心事?”堯走到他身邊,遞過來一塊烤熟的穀物餅,“嘗嘗吧,這是今年的新糧。”

青林接過餅,咬了一口,口感粗糙,卻帶著天然的穀物香氣。他看著堯,猶豫了一下,問道:“您為什麼不直接命令他們做事,還要費這麼大勁討論?”

堯笑了:“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我一個人的想法,難免有疏漏。讓大家都說說,才能找到最好的辦法。再說,他們自己說出來的辦法,做起來才會更用心。”

“那如果有人不服從呢?”

“那就讓他說說為什麼不服從。”堯的語氣很平靜,“若是他說得有道理,我們就改;若是沒道理,大家一起勸他。實在不聽的,說明他心裡沒有大家,這樣的人,留著也沒用。”

青林怔住了。他忽然明白,這就是後世儒家推崇的“德治”。但這不是簡單的道德說教,而是一種基於共識的治理模式——通過充分討論形成共識,再依靠共識的力量推動執行。這種模式的效率或許不如高壓命令,但卻能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形成持久的合力。

接下來的幾個月,青林成了堯身邊的一個特殊“隨從”。他自稱是“天外來客”,對世間萬物都充滿好奇,堯也不疑有他,任由他跟著自己四處巡查。這段時間裡,青林看到了更多讓他震驚的景象。

他看到堯命人在高台上架起觀測儀器——那是一個由七根長短不一的木杆組成的裝置,通過太陽照射木杆產生的影子變化來記錄時間。負責觀測的人每天都會在龜甲上刻下影子的長度,日積月累,竟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曆法。

“這是羲和他們觀測了十年才定下來的。”堯指著龜甲上的刻痕對青林說,“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收割,什麼時候遷徙,都得看它的臉色。”他頓了頓,又道,“不過我總覺得還不夠準,你看,去年秋分那天,本該降溫,卻熱了三天,耽誤了秋收。”

青林看著那些整齊的刻痕,忽然想起了現代的天文觀測數據。他忍不住說道:“其實,地球繞著太陽轉,公轉一周是三百六十五天多一點,分成四季……”

他話沒說完,就被堯打斷了:“地球?太陽?你說的是‘天’和‘日’嗎?”

青林愣了一下,才反應過來古人對天體的稱呼不同。他點點頭,儘量用簡單的語言解釋:“日是中心,大地繞著日轉,轉一圈就是一年。月亮繞著大地轉,轉一圈就是一個月。”

堯的眼睛亮了起來,他拉著青林走到觀測台前,指著木杆的影子:“那你說,為什麼夏天的影子短,冬天的影子長?”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