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青城,天下幽絕。千峰疊翠,萬壑流雲,丹梯碧落間,道意自然天成。與此地的清幽深邃相比,少林的莊嚴與崆峒的銳利,皆顯得落了下乘。此處的一草一木,一岩一泉,仿佛都浸潤著《道德》真言,呼吸著天地元氣。
東方墨並未驚擾前山香火,而是繞至後山一條人跡罕至的幽徑。石階古舊,覆滿青苔,儘頭處,一座簡樸的茅庵依偎在飛瀑深潭之畔,水聲淙淙,霧氣氤氳,恍若仙境。
庵前,一方天然石台,清玄真人正閉目靜坐。他身著玄色道袍,長發披散,麵容清矍,氣息與這山水雲霧渾然一體,仿佛已在此坐忘了千年歲月。
東方墨行至近前,並未出聲,隻是靜立一旁。他並未刻意收斂氣息,反而將自身融入這片天地自然的韻律之中,與風、與水、與林濤同呼吸。這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無聲的展示”,展示的是他對“道法自然”的理解與契合。
良久,清玄真人緩緩睜開雙眼,目光澄澈如潭,並無逼人銳氣,卻深邃得仿佛能映照出宇宙星辰。他看向東方墨,眼中閃過一絲淡淡的訝異與欣賞:“氣息混元,暗合自然。居士近道矣。”
東方墨執道家禮,恭敬卻從容:“晚輩東方墨,拜見清玄真人。真人謬讚,晚輩不過效仿先賢,師法自然罷了。久聞青城乃道教祖庭,洞悉天人,今日得見真人,方知所言非虛。”
清玄真人示意他坐下,目光掠過石台上看似隨意擺放的幾枚古老龜甲和一幅繪有山河脈絡的素絹:“居士此來,非為問道,乃為觀天下之勢吧。”非是疑問,而是斷定。
東方墨坦然承認:“真人明鑒。當今陛下聖明,海內承平,實為蒼生之福。然《道德經》有雲,‘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承平日久,弊政漸生。晚輩遊曆四方,見豪強兼並日烈,百姓失地者眾;吏治漸弛,苛捐雜稅乃至冤獄,時有所聞;邊關之外,吐蕃、突厥等族雖暫伏,然狼子野心,未嘗一日或忘,摩擦日漸頻繁。”
他不提及任何具體人事,而是從宏觀的、任何有識之士都能觀察到的社會矛盾和邊患入手,立意頓時高遠。
“更可慮者,”東方墨語氣轉沉,指向那幅山河脈絡圖,“天下之勢,猶如人體經絡,貴在通暢平衡。然如今,某些脈絡淤塞壅滯指門閥壟斷資源),某些節點虛火上亢指邊關緊張、內部利益集團爭鬥),氣血運行已然不暢。若不及早疏導,恐積重難返,一旦外邪入侵指外族)或內火爆發指民怨或大規模黨爭),則巨廈傾頹,恐在旦夕之間。屆時,烽煙再起,生靈塗炭,非道門所願見之‘清靜無為’。”
他將天下大勢比作人體經絡,用道家熟悉的理念闡述危機,格局宏大,直指核心。
清玄真人靜靜聆聽,手中無意識地虛劃著山河圖的輪廓,良久,方歎道:“居士所見,甚為深遠。然天道循環,治亂興衰,自有其定數。非人力所能強挽。”話語中帶著道家的超然,卻也有一絲無奈。
“真人所言極是。天道冥冥,非人力可逆。”東方墨先表示讚同,隨即話鋒一轉,“然,《太平經》亦雲,‘天地病之,故使人亦病之;人無病,即天無病也’。天地之病,顯於人間。我輩修道之人,求的是超脫,但亦講‘仙道貴生,無量度人’。若眼見山河破碎,黎民受苦,而無所作為,豈非違背了我道‘貴生’‘濟世’之本心?亂世道士出山,非為功名利祿,實為扶危濟困,挽天傾於既倒。如今雖未至亂世,然隱憂已現,豈能坐視其滑向深淵而無動於衷?”
他引經據典,以道門自身的經典和價值觀,來論證提前乾預、防患於未然的必要性與正當性,將其提升到“踐行道門本心”的高度。
清玄真人撫須的手微微一頓,眼中精光流轉,顯然被這番話觸動了。青城山承黃老之學,固然清靜無為,但“濟世”情懷同樣深植於血脈之中。他再次看向東方墨,目光中多了幾分真正的重視:“哦?依居士之見,該如何‘疏導’,方能‘貴生’?”
東方墨知道到了關鍵處,沉聲道:“堵不如疏,察而後動。需有一雙能早見微芒、明察秋毫之眼,洞察脈絡淤塞之處、火氣升騰之點,方能提前預警,或疏導,或撲救。”
他至此,才隱約透露自己的布局:“晚輩不才,與一些誌同道合之友,組建‘墨羽’,彆無他長,唯願效仿古之‘采風官’,奔走於山河之間,監察地方吏治,體察民生疾苦,關注邊關異動,收集各方訊息。旨在見微知著,於禍患未萌之時,發出警示,或可使執政者能早做綢繆,避免局麵惡化至不可收拾之地步。”
他將“墨羽”定位為“監察者”和“預警者”,目的是“避免天下大亂”,完美契合道家“貴生”、“濟世”以及在亂世出山扶危的傳統。
“然,”東方墨語氣誠懇,“一人之目,難觀全局;一隅之見,恐失偏頗。青城山傳承千載,弟子遊曆天下,悲憫為懷,所見所聞,或關乎百姓生計,或涉及地方治理,乃至邊陲風聲、異族動態……此等訊息,於‘墨羽’洞察全局、研判大勢,至關重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提出了合作的核心:“若蒙真人不棄,‘墨羽’願與青城共享所獲之關乎天下氣運、黎民安危之緊要信息。反之,亦盼青城若有所察,能不時賜教。彼此印證,共鑒山河之勢。如此,或能更早窺見隱患,更大範圍護持這來之不易之太平,使我道門‘貴生濟世’之念,不致流於空談。此非為私利,實為公心;非為結黨,實為同道共濟。”
清玄真人徹底動容。他凝視東方墨良久,仿佛要徹底看透這個年輕人的心胸與格局。對方所言,句句不離蒼生天下,深合道家精義,所提出的合作方式更是超脫了尋常江湖恩怨與門派私利,直指“護持太平”的宏大目標。
茅庵前陷入長久的寂靜,唯有飛瀑深潭的轟鳴聲不絕於耳。
終於,清玄真人長長籲出一口氣,眼中閃過一絲決斷:“唉……罷了。居士之心,可昭日月;居士之誌,亦是我道門之責。‘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既然居士有此宏願,青城山……願儘綿薄之力。”
他自袖中取出一枚古樸的玉符,上刻雲紋,中間是一個古老的“察”字,遞給東方墨:“持此玉符,可通青城。凡關乎國本民瘼、邊關安危之異常訊息,可憑此物直接報於老道。青城弟子遊曆所見若有不尋常處,老道亦會令人留意記錄。望居士善用此力,truy為天下蒼生計。”
這枚玉符,代表的是一條基於共同理念和天下關懷的最高級彆信息渠道和道義支持。
東方墨雙手鄭重接過玉符,深深一揖:“真人以天下為念,晚輩代蒼生謝過真人!必不負所托!”
“去吧。”清玄真人重新閉上雙眼,聲音恢複縹緲,“大勢如潮,好自為之。”
東方墨不再多言,躬身告退。
立於青城山雲霧之中,他手握那枚溫潤的玉符,感受著其代表的沉甸甸的責任與力量。與青城的聯結,基於的是對“道”的共同理解和對天下的共同責任,遠比利益交換更為牢固和崇高。
他的棋局之上,再落一子,而這一子,蘊含著千年底蘊與山河之重。
喜歡千年一吻請大家收藏:()千年一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