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漸濃,狄府門前的石獅在夕陽餘暉中拉出長長的影子。東方墨與青鸞告辭離去,狄知悌與狄仁傑親自送至門外,執禮甚恭。這一番“蘭台論道”,雖未言明任何實質,卻在彼此心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記。
行走在並州古城漸起的燈火中,青鸞輕聲開口:“先生,狄仁傑此子,才識過人,心性端正,確是難得一見的良材。隻是不知先生後續有何安排?”
東方墨步履從容,目光掠過街巷間熙攘的人流,唇角含著一抹意味深長的笑意:“良材需沃土,璞玉待良工。狄家家學淵源,自是根基深厚。然學問之道,貴在交流切磋,博采眾長。”
他停下腳步,看向青鸞:“你可還記得汾州那處"明德書院"?山長"鬆煙"先生學貫古今,尤擅啟迪思維,書院中不僅講授經史,更重實務與思辨。我觀狄仁傑天資聰穎,若能在這樣的環境中與各方才俊切磋琢磨,必能更上一層樓。”
青鸞眼中閃過明悟之色:“先生是想推薦狄仁傑前往明德書院進學?”
“正是。”東方墨頷首,“不過此事需講究方法。你即刻修書一封,以"遊學士子墨塵"之名致狄知悌先生。信中不必多言,隻說我兄妹遊學至汾州時,曾於明德書院盤桓數日,見其學風淳厚,山長學識淵博,尤善因材施教。感念狄小友之才,覺得或可前往遊學交流,以廣見聞。”
他頓了頓,繼續道:“信中要特彆提及,書院近日正舉辦一場諸子經義辯論會,四方學子雲集,正是切磋學問的良機。附上我的名帖與書院地址,若狄家有意,可持帖往訪。”
這一安排可謂恰到好處。既展現了提攜後進之心,又給狄家留下了充分的選擇餘地。明德書院表麵上隻是一所治學嚴謹的普通書院,實則暗含“墨羽”培養人才的深意。若狄仁傑前往,必能在不察覺“墨羽”存在的情況下,得到最好的教導。
回到下榻的客棧,青鸞立即研墨鋪紙,開始撰寫這封看似平常卻意義非凡的信函。她的字跡清秀飄逸,措辭得體,既表達了賞識之意,又不顯得過分熱情,完美地把握了分寸。
東方墨則在窗前負手而立,望著窗外漸亮的星辰,心中已有籌謀。他深知以狄仁傑的才智,一旦進入明德書院,定能脫穎而出。而書院中那些經過精心設計的課程與辯論,將潛移默化地引導他思考經世致用之道,為他將來無論選擇仕途還是其他道路,都打下堅實的基礎。
“薪火相傳,不在急功近利,而在靜待花開。”東方墨輕聲自語,眼中閃爍著智者的光芒,“此子若能得遇明師,廣交良友,假以時日,必成大器。屆時無論他選擇何種道路,都將是我大唐之幸。”
次日清晨,這封裝著無限期許的信函被穩妥地送至狄府。不過半日,狄家便派人送回帖,言辭懇切地表達了謝意,並表示會認真考慮這個建議。顯然,這個提議正中了重視學問的狄家下懷。
數日後,當東方墨與青鸞準備離開並州繼續行程時,得知狄家已決定讓狄仁傑前往明德書院遊學。這個消息讓東方墨露出欣慰的笑容——一粒優秀的種子,終於找到了適合它生長的沃土。
馬車駛出並州城門時,東方墨回望這座古城,輕聲道:“且看這粒種子,能在明德書院中綻放出怎樣的光華。待他日枝繁葉茂時,必將是社稷之福。”
青鸞會意點頭,明白先生這是在為未來布局。今日這番看似偶然的相遇與隨後的安排,或許將在多年後,成為影響朝局的一個重要伏筆。而這,正是“薪火計劃”最精妙之處——不急於求成,而是在最合適的時機,為最優秀的人才提供最需要的助力。
喜歡千年一吻請大家收藏:()千年一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