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還躺在桌上,屏幕朝下,像一塊被按進泥裡的鏡子。林清歌沒再看它一眼,而是彎腰撿起滾到桌腳的紅筆,指尖擦過地麵時碰到一小片紙屑——是剛才撕《夏日祭》手稿時落下的邊角,邊緣參差,像被咬斷的線頭。
她沒撿,隻是站直身子,走回電腦前,按下開機鍵。
屏幕亮起,光標在登錄界麵一閃一閃。她輸入密碼,桌麵恢複成一片灰藍,係統商城圖標安靜地待在角落,餘額顯示2.5。她掃了一眼就移開視線,點開瀏覽器,搜索框裡敲下“陳薇薇”。
結果跳出來十幾個賬號,她點進粉絲數最多那個,頭像是陳薇薇對著鏡頭比心,笑容甜得能滴出蜂蜜。發布時間最新的一條是昨晚2347,標題寫著:“剛忙完,清歌還沒回我,有點擔心呢~”
她點進視頻。
畫麵一開始就是陳薇薇坐在梳妝台前,燈光打在臉上,眼影閃得像撒了碎鑽。她一邊塗唇釉一邊對著鏡頭笑:“姐妹們,今天也是為友情肝到半夜的一天!”語氣輕快得像在蹦迪。
三十秒後,音樂漸弱,鏡頭慢慢推近。她眨了眨眼,嘴角揚起,左手緩緩抬起,食指筆直指向鏡頭——“砰”。
動作乾淨利落,像演練過一百遍。
林清歌把這段反複看了三遍,暫停在“槍口”對準屏幕的那一幀。她記得以前也見過這動作,但沒在意,隻當是網紅慣用的endingpose。可現在看,總覺得哪裡不對。
她退出這條,往上翻。
前一條,講她打工攢錢買新口紅,結尾還是那個動作。
再上一條,分享“閨蜜同款穿搭”,鏡頭最後三秒,她歪頭笑,左手抬起來,“砰”。
她一條條往上滑,手指在觸控板上劃出殘影。十四條視頻,每一條都以這個動作為收尾。沒有例外。
林清歌靠回椅背,右手無意識摸了摸耳垂,才想起耳釘已經被她摘了,放在手稿旁邊。她沒去戴,而是拉開抽屜,翻出那本音符圖案的筆記本,翻開空白頁。
筆尖落下,寫下三行字:
比槍動作固定,非即興→儀式感強,有心理暗示功能
僅用左手→右手始終藏在袖口或畫麵外,習慣性遮掩
“砰”為無聲口型→模擬擊殺,對象為鏡頭,即觀眾,或她
寫完,她盯著第三條看了兩秒,又在“或她”後麵畫了個圈。
不是直覺,是邏輯。一個人不會連續十四次用同一個動作結束視頻,除非這動作對她有特殊意義。而“槍”指向的從來不是觀眾,是某個特定對象。
她點回聊天記錄。
陳薇薇的頭像旁邊,消息未讀。那條“清歌,組委會說投稿信息要補個實名認證,你身份證號給我一下?”下麵,還跟著一句:“彆拖啦,平台要關了,我幫你盯著呢。”
她往下翻。
三天前,陳薇薇發來一張截圖:“我發現個互推群,把你作品掛上去,流量立馬翻倍!”附帶一個“求求你”的表情包。
兩天前,她問:“你那個新歌是不是叫《螢火蟲之舞》?封麵圖要不要我幫你做?得實名認證才能上傳哦。”
昨天,她突然說:“咱倆關係這麼鐵,以後彆見外,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林清歌一條條看過去,語氣從試探到熱絡,再到理所當然地索取信息。像一根線,慢慢纏上來,等你發現時,已經繞進皮膚裡。
她合上筆記本,打開係統商城,目光再次落在【基礎版權監測】上。8點,還是差5.5。
她沒歎氣,也沒煩躁。錢不夠,技能不夠,但她還有腦子。
她新建一個文檔,右鍵重命名,輸入:“【觀察對象】陳薇薇_v1”。
光標閃了兩下,她開始打字。
“行為特征:甜美笑容為表層人格麵具,結尾比槍為權力宣示儀式。
近期動向:頻繁索取個人數據,情感綁架式關心。
初步判斷:其‘幫助’背後存在信息收集目的,動機未明。”
敲完,她停頓兩秒,又加了一句:
“異常點:右手長期隱藏,疑似有舊傷或操作習慣異常,需進一步驗證。”
她沒寫“懷疑她偷作品”,也沒提投稿的事。證據鏈不完整,情緒會乾擾判斷。她要的不是憤怒,是確認。
文檔保存,加密,移進隱藏文件夾。她順手把係統商城頁麵最小化,點開視頻平台後台,查看《螢火蟲之舞》的草稿狀態。
未提交。
她沒動。
而是打開手機相冊,翻到一張舊照——去年校慶,她和陳薇薇站在舞台邊合影。那時陳薇薇還沒開始做短視頻,妝也沒現在濃,笑得有點傻。她記得那天陳薇薇幫她提包,包帶斷了,她蹲在地上手忙腳亂地修,陳薇薇就站在旁邊拍視頻,說“記錄一下清歌的倒黴日常”。
鏡頭裡,她的左手比了個槍。
“砰”。
林清歌放大畫麵,盯著那個瞬間。
不是玩笑,不是搞怪。那一槍,是對著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