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歌,”她說,“很多人說它難聽。”
彈幕刷了一下,很快又靜下去。
“我也覺得它難聽。前奏斷掉,主歌踩不準拍,副歌唱劈了。但它沒撒謊。”
她停頓兩秒,按下播放鍵。
前奏響起,母親的哼唱混著電子脈衝緩緩推進。直播間人數從八萬漲到十二萬,又衝破十五萬。有人留言:“這聲音……怎麼像我媽?”“我耳朵不舒服,但心特彆靜。”“這歌根本不完整,可我聽哭了。”
主歌進入,小提琴撕裂節奏,電子鼓點壓著不放。她的聲音出來,壓著嗓子,沙沙的,換氣聲清晰可聞。副歌時,和聲層是她自己錄的另一條乾聲,音準差了半度,像唱錯了,卻莫名貼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橋段炸開,電子噪音牆轟然升起,像數據風暴。就在最亂的時候,母親的哼唱從噪音裡透了出來,斷斷續續,卻沒斷。
直播後台,聲波監測圖劇烈波動。運營盯著數據屏,手心出汗。
她唱完最後一句,沒謝幕,也沒起身。
鏡頭對著她,她看著麥克風,說:“如果有人聽出了自己的影子,那它就完成了使命。”
彈幕炸了。
“我影子在這兒。”
“我昨天刪了自殘的視頻,今天看到這個,慶幸沒發出去。”
“我媽去年走了,我到現在都不敢聽她語音。”
“原來難聽的歌,也能救人。”
她沒看彈幕,隻是輕輕摘下右耳的音符耳釘,放在麥克風旁邊。
金屬磕在桌麵上,發出一聲輕響。
直播結束兩小時,公益平台發來彙總:當晚新增心理谘詢預約量破紀錄,三個城市的心理援助熱線接線量翻倍。有人自發建了“不完美時刻”話題,上傳自己唱歌跑調、演講結巴、哭到變形的視頻,配文:“我難聽,但我真實。”
她刷到一條:陳薇薇翻唱了一首冷門民謠,全程素顏,鏡頭晃,聲音抖,結尾沒比槍,隻是低頭說了句:“我也在學著不完美。”
她沒點讚,但收藏了。
三天後,她收到一條陌生號碼的短信:“我女兒昨天聽了你的歌,第一次主動跟我說她抑鬱了。謝謝你沒把歌做‘好聽’。”
她回了個“不客氣”。
然後打開係統商城,翻到“聲樂進階技能包”頁麵。文娛點還剩一點五,不夠兌任何技能。她沒關頁麵,而是點進“創作收益”明細,發現《回聲未閉》的公益演出雖未上架銷售,但已有三千多人主動打賞,總額剛好夠兌換“非對稱節奏控製”。
她點了兌換。
技能加載完成的瞬間,係統彈出提示:“檢測到您近期創作持續偏離主流模型,是否開啟‘大眾適配建議’功能?該功能將為您推薦更易傳播的旋律結構。”
她點擊“拒絕”。
接著,她新建一個工程文件,導入一段新采樣——是直播當晚觀眾的呼吸聲合集,平台匿名提供的數據音頻。她打算用這段聲音做下一首歌的底噪。
手指懸在命名框上,她停了幾秒。
然後敲下四個字:《聽見我》。
喜歡重生後我靠寫歌爆火全網請大家收藏:()重生後我靠寫歌爆火全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