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才在工地上的風波,如同一塊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的漣漪迅速擴散至整個蒼梧郡的官員群體。
雖然事情本身不大,葉淩雲也並未深究,但其帶來的警示效果卻遠超預期。
秦王殿下那番“父母官”、“為百姓服務”的雷霆訓斥,以及工人們自發擁護秦王的場景,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官員心中。他們意識到,在這裡,在嶺南這片秦王治下的土地上,舊有的官場規則已然失效。
秦王葉淩雲,是動真格的!他不僅要改變這片土地的麵貌,更要改變為官者的心!
於是,無論心中是否還存有疑慮,是否還留戀著昔日“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這些官員們都收斂了姿態。
他們開始學著放下身段,走入工地、田埂、市集。
他們不再遠遠地躲在樹蔭下指手畫腳,而是嘗試著去了解工匠們如何拌水泥、如何砌磚。
去詢問農夫們灌溉的難處。
去傾聽商販們對市集管理的建議。
哪怕隻是做做樣子,他們也努力讓自己看起來“親民”一些。
很快,這種改變便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回報。
一日休沐,趙德才換上便服,走在煥然一新的蒼梧郡街道上。
水泥路麵平整乾淨,兩旁商鋪林立,行人臉上帶著滿足的笑容。他正感慨著這短短數月間的巨變,忽然被一個熟悉的聲音叫住。
“趙大人!趙大人!留步!”
趙德才回頭,是住在工地附近的張大媽,手裡挎著個蓋著藍布的籃子。
“張大媽,您叫我?”趙德才有些意外。
“哎喲,可算碰見您了!”張大媽快步上前,臉上堆滿笑容,不由分說地將籃子塞到趙德才手裡,“拿著拿著!家裡母雞新下的蛋,新鮮著呢!你們這些從外地來的大人,背井離鄉的,不容易!拿著補補身子!”
趙德才受寵若驚,連忙推辭:“使不得!使不得!張大媽,這……這怎麼好意思!朝廷有俸祿,我……”
“哎呀!幾個雞蛋罷了!值當什麼!”
張大媽佯裝生氣,硬是把籃子推回去,“趙大人,您可彆推了!我們這些老百姓都看在眼裡呢!
您這些日子,跟變了個人似的!天天在工地上轉悠,問這問那,幫我們解決了不少麻煩事!
不像以前那些官老爺……您是好官!是真心為我們著想的!”
趙德才握著沉甸甸的籃子,聽著張大媽樸實真摯的話語,心頭湧上一股暖流。
這種被百姓真心接納、由衷感激的感覺,是他過去在書齋裡苦讀、夢想著金榜題名時從未體會過的。
它比任何虛浮的奉承都更讓人踏實、溫暖。
“謝謝……謝謝張大媽。”趙德才聲音有些哽咽。
“謝啥!”張大媽笑得眼睛眯成一條縫,“對了,趙大人,您……成家了嗎?我看您年紀也不小了,要不要大媽給您介紹幾個好姑娘?咱們蒼梧郡的姑娘,勤快著呢!”
趙德才鬨了個大紅臉,連連擺手:“不……不急,不急!多謝大媽好意!”
告彆了熱情的張媽,趙德才走在街上,發現無論走到哪裡,認識他的攤販、工匠、甚至是路過的婦人,都會主動笑著跟他打招呼:“趙大人好!”“趙大人今天休沐啊?”“趙大人嘗嘗這新摘的果子?”
那笑容裡,沒有畏懼,沒有諂媚,隻有真誠的友善和發自內心的尊重。
在這遠離繁華、曾被視作蠻荒的嶺南小郡,趙德才第一次感受到了何為“民心所向”。
這份沉甸甸的信任與愛戴,讓他心中的那點不甘和傲氣徹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和前所未有的充實感。
在官民同心、上下齊力的奮鬥下,蒼梧郡的建設以驚人的速度推進著。
葉淩雲規劃中的主乾道網絡,在民眾自發“趕工期”的熱情下,竟然提前整整兩個月便宣告完工!一條條寬闊、平整、堅固的水泥大道如同黑色的脈絡,將蒼梧郡城內外緊密連接起來,徹底告彆了昔日的泥濘崎嶇。
與此同時,幾座核心工坊,水泥廠、玻璃廠、製糖坊、紡織坊也已基本竣工,巨大的煙囪開始冒出嫋嫋青煙,機器轟鳴聲預示著大規模生產的開始。
而最讓葉淩雲欣慰的,是幾處新建的學堂也已落成,青磚灰瓦,窗明幾淨,相信不久的將來,這裡朗朗的讀書聲將成為這片土地上最動聽的樂章。
這一日,葉淩雲將寧宸軒請到了自己臨時辟出的書房。
書案上,堆放著厚厚幾摞手稿。
“宸軒,看看這個。”葉淩雲將一疊裝訂好的書稿推到他麵前。
寧宸軒疑惑地拿起,隻見封麵上寫著幾個遒勁有力的大字——《蒼梧蒙學新編教材綱要》。
他翻開第一頁,目光掃過目錄,神情漸漸凝重,繼而轉為震驚!
這教材與他熟知的《三字經》、《千字文》乃至四書五經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