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頭稍微有點寬裕的婦人,就穿有臀墊裙撐的巴斯爾裙。
裘德路街道兩邊的聯排房子裡麵,大多數是小型加工廠。
例如紐扣廠,襯衫廠,彆針廠,帽針廠。
當然,這裡還有慈善學校,診所,旅店,兩間中型飯店,警亭,棺材鋪,二手瓷器店,煤炭店。
其他與裘德路連接的小巷子裡,也有幾家雜貨店,不過都很小,規模跟納什家一樣。
根據原身的記憶,這皮耶羅雜貨店,常年給裘德路上的兩家旅店,兩家中型飯店提供煙酒茶。
又給附近工廠提供白紙和筆墨,等等一切辦公用品。
高價商品生意固定,平時散客也多,這雜貨店可以說是生意蒸蒸日上,傲視這片街區。
黛莉思索了一下。
就自家店鋪目前的情況,跟這臨近的大店比較。
在客源,商品種類,商品價格上,完全沒有任何競爭力。
大店的客流量大,進貨量也大,進貨量大,經銷商給的底價就越便宜。
而客流量有限的小店,進貨量小,批發的底價高,能賺的利潤就越微薄。
要是大店稍微打打價格戰,小店就能死掉。
但是,如果自家小店一直像現在這樣管理混亂,那麼不用跟人競爭,過兩天後自己就歇菜了。
黛莉思索著,要是彆的也就罷了,偏偏是零售行業。
無論哪輩子,無論什麼時代。
她都無法接受一家自己家的零售店在自己眼皮子下歇業。
不一會兒,黛莉便和祖父一起來到了白教堂路。
經過白教堂露天市場,從擁擠的人潮中擠過去。
兩邊的攤販將道路圍的水泄不通,對著一切路人叫賣。
“先生!來根雪茄吧,隻要一便士。”
“魚布丁,兩便士一罐……”
“買香水嗎妹妹,玫瑰味的……一個先令。”
穿過小攤集市,來到了後麵的街道,走向斯皮塔佛德。
這裡的批發商,從十七世紀開始,便以銷售農場裡的生產果蔬乳製品為主。
六七十年前,瓦特蒸汽機占領倫敦,鐵路橫貫南北。
工業發展迅速,各行各行業飛速進展。
來自工廠加工的商品,又成了這條街的主流。
黛莉把需要進貨的清單從口袋裡掏出來,交給祖父拿著。
納什先生看著上麵的字跡,似乎與黛莉往常的字有些不同,筆觸更加優美了。
不過,他並沒有放在心上,而是注意到了商品的種類與往常的差彆。
“酒水,雪茄,為什麼這兩種一樣都不用進?”
納什先生記得,雪茄沒有什麼庫存了。
黛莉直言:“我算了一筆賬。
就拿這雪茄來說,這裡的進價通常是五便士一盒。
一盒六支,隻能賣出去六便士,利潤是一個便士。”
廉價煙草這個東西,都有行情價,沒有哪個窮人會買超過三便士的雪茄。
進價也十分固定,除非是中檔雪茄的走私貨,否則沒什麼可商量的空間。
“店裡的環境,不適合儲存雪茄,容易受潮。
所以鄰居們不愛來我們店裡買,進五盒都能賣一個月。
這也才能賺五個便士而已。”
“不如把這錢拿來進一些銷的快的東西。
例如茶葉,肥皂,食鹽,糖粉。”
納什先生聽明白了,有點不能理解這種概念。
他們做生意的人,沒有一個不追求大而全的商品。
硬著頭皮,也要店裡的商品種類多一些。
沒有一個雜貨店會不賣煙酒。
不過,他轉念一想,孫女說的好像也是。
他們店裡的實際情況如此,煙酒的利潤微薄,可進貨價又都不便宜,占著囤貨資金。
如果拋開慣性,好像又確實應該這麼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