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劉蒼正率軍向無垠城行進。戰場清掃畢,他命人將陣亡將士的悉數運回。此役雖擊潰公孫瓚,卻折損兵卒近八千,精銳陌刀營亦減員過半——然陌刀營戰果之煊赫,令四方震駭。劉蒼親率陌刀、陷陣兩營前行,麵色沉凝。初勝時確曾欣喜,待戰報呈上,瞧著折損數目,心頭喜意頓散。七千餘傷亡,還是因陌刀營死死釘住白馬義從的結果。
公孫瓚部眾此戰皆存死誌,人人拚殺如癲——右北平與遼西乃其故土,這些幽州兒郎寧可碎骨也要奪回鄉關。
正因如此,劉蒼部眾方傷亡至此。慶功宴自不可廢,但入城前尚有一事需行。
不多時,大軍抵臨城下,戲誌才早候於門。
“恭賀主公大勝而歸!”
劉蒼未露喜色:“此戰勝負,皆係將士以命相搏。折了七千餘兄弟……”言至此,戲誌才亦斂了笑意——這般戰果,確算得慘勝。
“主公如此記掛殉國士卒,彼輩九泉有知,亦當告慰。”
“且先入城罷。”劉蒼擺手。
戲誌才未隨行,兀自立於城門觀軍伍入城。待見後軍運載,不禁蹙眉:何故不就地安葬?雖疑,卻未發問——主公必有計較。
全軍入城後,劉蒼一麵命人籌備慶功宴,一麵集眾城北闊地。柴垛高疊,陣亡者皆陳其上。
劉蒼踏前高呼:“眼前諸君,皆乃與爾等同袍共食的兄弟!無彼輩拋顱,無爾等瀝血,何來今日之勝?形骸雖歿,英魂長存!——”他握拳捶胸,“仍在爾等肺腑間!在我劉蒼心竅中!”
今日,我為何要命你們將這些戰死沙場的勇士遺骸迎回?
"因為他們都是我們劉蒼的英雄!你們每一個人,同樣是我劉蒼的英雄!若非你們在戰場上浴血奮戰,何來今日大捷?這些陣亡將士,或許我無法一一喚出他們的名字,但他們都擁有同一個榮耀的稱號——英雄!"
"縱使生命消逝,我劉蒼也絕不放棄他們!我要將他們的英靈接回幽州城!我要為他們矗立英魂豐碑!更要替他們照料好家中老小。凡入我劉蒼麾下者,必當得到最深厚的撫恤!我要讓所有為我征戰的將士,從此再無牽掛!"
"此刻,讓我們共同悼念逝去的兄弟。願他們在黃泉之下得以安眠。"
言畢,劉蒼率先卸下鐵盔,垂首肅立。身旁黃忠、太史慈、張遼諸將隨之除盔默哀。後方萬千士卒見狀,紛紛低首致哀。
當哀思終了,劉蒼親手將火把擲向柴堆。頃刻間烈焰騰空,那衝天火光仿佛為亡魂照亮了通往冥界的路途。將士們凝視烈火,眉宇間悲慟與堅毅交織——整支軍隊的氣質正在發生驚人蛻變,這蛻變的核心,正是"歸屬"與"軍魂"二字!
目睹此景的戲誌才終於洞悉主君深意。遍覽史冊,如劉蒼這般體恤士卒者實屬空前。那些所謂同甘共苦的將帥與之相比,簡直不值一提!正因如此,今日在場的將士未來必將爆發出驚世戰力。僅此一役,劉蒼便讓全軍甘願效死,此等統帥當真是千古難覓!
待烈焰漸熄,劉蒼朗聲道:"既已送彆英靈,今日勝果亦當同慶!允諾諸位的慶功宴已備妥,這是你們應得的榮耀!此刻,便隨我回營暢飲!"
"主君仁德蓋世!末將誓死相隨!"太史慈、典韋、張遼等將領轟然跪地,聲震三軍。萬千將士齊聲應和:"主君仁德蓋世!誓死相隨!"
望著黑壓壓跪倒的軍陣,劉蒼露出欣慰笑容——這番心血,終究沒有白費。
"都起來吧!若再不起身,慶功宴的美酒可要涼了!"
將士們紛紛起身,跟隨劉蒼入城共慶勝利。整夜宴飲同樂間,劉蒼與將士們言歡,其親民作風令全軍敬意更上層樓。次日晌午,劉蒼方才酒醒——昨夜將領們輪番敬酒,縱有係統強化體質仍不免宿醉。此時係統提示如約而至:公孫瓚勢力剿滅任務完成,獎勵包括各類高產作物種子各十萬份,更附贈玻璃製造工藝與礦藏勘探技術。望著堪稱豪橫的百萬級獎勵,劉蒼目光最先鎖定玻璃技術。若能成功燒製玻璃,軍事望遠鏡的研發將帶來戰術革新,雖顯微之鏡猶不可及。而新得的探礦技術恰解燃眉之急,鐵礦可鑄甲胄農具,煤礦能禦北地嚴寒,此二者實乃強兵富民之要。
【煉鐵所需煤炭遠勝木柴,其燃燒時長與熱力更具優勢,自然便利許多。不過這些技術細節還需劉蒼交由工部自行鑽研。
晨起洗漱畢,劉蒼於院中舒展筋骨,驅散殘存倦意。此時部屬皆已從昨夜歡宴中清醒,他遂令諸將整備軍馬,班師幽州。
公孫瓚雖滅,遼東尚有董卓舊部公孫度盤踞。此前因公孫瓚阻隔,劉蒼未能收複遼東及玄菟、樂浪等幽州故郡。如今障礙既除,那片沃土豈容異族占據?不過對付公孫度這等角色,無需劉蒼親征——他令蟄伏遼東多年的太史慈領萬五千兵駐守遼西,限期一年攻克遼東。太史慈慨然受命,劉蒼則率餘部返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甫歸幽州,劉蒼立即敕令工部於城建造英魂紀念碑。此乃對陣亡將士的承諾,他特彆強調碑體須莊嚴恢弘,工部不敢懈怠,日夜趕工。消息傳出,百姓無不讚頌主公仁德。
未及關注民議,劉蒼已召集文武重臣。擊潰公孫瓚後,他認定改製時機已至。若要使漢祚延綿,必須革除選官積弊,否則終將重蹈魏晉"上品無寒門"之覆轍。四百年來,察舉製雖遴選出不少賢才,卻更滋生了袁氏"四世三公,門生遍天下"的痼疾。
若袁家這等世家大族生出異心,大漢江山縱不傾覆也必元氣大傷!總務府議政廳中,劉蒼端坐主位,麾下謀臣猛將肅立凝聽。
"當今天下動蕩,群雄割據,各方對賢才的爭奪已至白熱。在座諸君,有慕名來投者,亦有自草創時便追隨至今的肱股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