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諸位鼎力相助,劉某深感慶幸。幽並二州能有今日局麵,全賴諸君同心。然疆土愈廣,對人才所求愈急,單憑察舉製已難符需用。"
"自遼西返幽州途中,我始終思忖此事。今有一全新選官之策,特提出與諸君共議,以臻完善。"
聽聞此言,階下文武皆暗自交換眼色,卻無人敢妄言——誰都明白主公必有後文。
從劉蒼的措辭中,眾人已察覺這"科舉製"絕非商量是否施行,而是既定之國策。待廳內聲息漸消,劉蒼朗聲道:"此製名為——科舉!"
陳群執笏出列:"敢問主公,這科舉製具體如何施行?"
"文長莫急。"劉蒼以指節輕叩案幾,"簡言之,便是以考試取士,不論門出身,唯才是舉。譬如由我主考,諸位應試,題目或為"漁陽郡治策",諸君須限時作答,再由考官評定優劣,擇優錄用。"
"此僅雛形,具體細則還需集思廣益。"
話音甫落,議政廳頓時議論蜂起。劉蒼泰然安坐,任群臣爭辯。
以下為郭嘉起身進言道:"主公提倡的科舉製確有可取之處。當今天下動蕩,群雄割據,各方勢力皆需招攬賢才。此製不論門出身,唯才是舉,可廣納天下英才。"
他繼續分析:"此舉不僅為寒門才俊開辟晉升之途,更通過考試選拔真才實學之人,杜絕庸才混入。"言畢歸座。郭嘉雖出身士族,但家境清貧,此刻為寒門發聲亦是吐露心聲。
在場眾人中,華歆與陳群提出異議。陳群行禮道:"主公,漢室四百年來皆行察舉製,既重才能更重德行。若科舉僅考才學不察品行,恐難保證所選之人儘為良才。"劉蒼微微頷首,認為此言有理。
其餘人等意見分為兩派:或支持郭嘉為寒門發聲,或讚同陳群維護士族利益。
此時劉蒼注意到荀彧尚未表態,便詢問道:"文若有何高見?"
荀彧從容起身:"屬下讚同科舉製。建議增設考試科目,總務府九司可各自命題,考生既可專攻一科,亦可兼考多科。至於德行問題,隻要嚴明法紀,違者重懲即可。"
近日聽聞主公差蔡尚書籌建了一座高等學府,其中設有典籍館,藏書浩如煙海,經史子集無所不包,更有世間罕見的孤本珍籍。不妨以此作為獎掖——凡科舉各科前十者,皆可入館研習半載。
劉蒼撫掌稱善,荀彧這番建言與他心意暗合,尤其是典籍館設獎之策,連他都未曾想到。
"善!便依文若所言為綱。"劉蒼拍案而起,"具體細則由文若總領,爾等共議。旬日之內,我要見到完整的章程。"
眾人齊聲應諾。議罷科舉,劉蒼從案頭取出一卷竹簡。
"子龍,此乃我軍改製方略。"他望向趙雲,"如今兵馬日眾,若不行統一規製,恐生混亂。軍製革新刻不容緩!"
竹簡所載實為現代軍製改良:十人成班,三十人成排,百五十人成連,五百人為營含醫匠哨探等),兩千人成團,萬人為師。另設陌刀營等精銳為建製。
更創九等二十八級軍階:自下等兵始,至大將軍終。各級彆對應職權、俸祿及退伍優待,皆與軍功關聯。如此既可明晰職權,又能激勵將士。
趙雲雙手接過竹簡:"末將即刻研習,定不負主公所托!"
此刻劉蒼胸有成竹。科舉與軍製不過是他革新宏圖的開始,各項變革方略早已在竹簡密冊中次展開。
工部已成功研製出水泥,其用途顯而易見。有了水泥便可鋪設道路、加固城牆、建造高樓,因此基礎設施建設也被劉蒼列為工部的重點任務。
醫院與學堂的建設亦在穩步推進。目前每座縣城基本都設有醫館,劉蒼要求館內醫者定期走訪周邊鄉鎮,既為百姓診病,也起到防控瘟疫的作用。
學堂的建造雖在加快,但因幽州、並州流民眾多,能負擔讀書的人寥寥無幾,故學堂暫僅設於郡城。不過劉蒼相信,待百姓生活逐漸富足,求學之人定會增多,屆時再大規模擴建學堂即可。
安排完這些事務後,劉蒼終於提出兩項關鍵改革:經濟與土地!
土地改革與紙幣計劃
關於土地改革,劉蒼早已深思熟慮,遲遲未施行隻因缺乏合適的人手執行。如今,此人終於出現——棗祗。棗祗正是曆史上向曹操獻策推行屯田製之人,此前任東阿縣令,極重農事。在他治理下,東阿百姓家家種桑養蠶、戶戶糧倉滿盈,可謂富庶之地。在當時,要令一縣農業達到如此水平極其不易。
其實棗祗早已投效劉蒼麾下,隻是劉蒼未曾察覺。關東諸侯討伐董卓時,劉蒼派荀彧、趙雲率軍從冀州赴酸棗會盟,途經東阿縣時曾短暫停留,棗祗便是在那時加入軍中。
喜歡三國:甄姬伴我統漢末請大家收藏:()三國:甄姬伴我統漢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