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的訂單剛確認,東京的視頻會議就彈了出來。陳陽對著屏幕那頭的日本客戶鞠躬時,身後的李奶奶正教一群法國孩子編麥秸蝴蝶,法語的“謝謝”和麥香村的方言混在一起,像首奇妙的歌。
“陳先生,和紙麥秸燈籠的樣品收到了,”東京客戶舉著燈籠在鏡頭前轉動,“麥秸的紋理在和紙透出的光裡像流水,太美了。隻是有個小問題——能否在燈籠裡加個智能燈芯?手機app可調節亮度那種。”
陳陽剛點頭,紐約的越洋電話又響了,是時代廣場負責人:“李奶奶的工作坊太受歡迎了,有人想預訂帶藍牙音箱的燈籠,說要在跨年時播放麥香村的風聲錄音。”
掛了電話,陳陽看著牆上的世界時鐘笑了。倫敦是淩晨,巴黎剛日出,紐約正午後,東京已入夜——麥秸燈籠正隨著時區流轉,在不同的光線下亮起來。
張技術員抱著台儀器進來:“智能燈芯的樣品做好了,麥秸纖維包裹著ed燈珠,摸起來還是麥秸的質感,不影響手感。”他點亮樣品,暖黃的光透過麥秸縫隙灑在牆上,像撒了把碎金。
“加了燈芯,還能叫手作嗎?”李奶奶的聲音從院子裡傳來,她正教孩子們用麥秸編時區轉盤,“咱祖祖輩輩編的燈籠,靠的是蠟燭的光,那光裡有煙味,有跳動的影子,那才是活的。”
陳陽拿起樣品走到院子,陽光穿過麥秸燈籠,在李奶奶銀白的頭發上投下細碎的光斑:“奶奶,您看——”他打開app,燈光慢慢暗下去,像夕陽漸沉,“這光會‘呼吸’,和蠟燭一樣有生命,隻是換了種方式亮著。”
法國小男孩舉著編了一半的蝴蝶:“李奶奶說,麥秸記得陽光的溫度,加了電線,它會不會忘了?”
李奶奶笑著摸摸他的頭,拿起根麥秸抵在他手背上:“你摸摸,它還紮手不?還帶著麥香不?隻要根還在,就忘不掉。”
陳陽突然明白,客戶要的不是智能燈芯,是麥秸裡的鄉土氣;外國人著迷的不是工藝,是燈籠裡跳動的“活氣”——那是麥香村的陽光、風聲,是李奶奶指尖的溫度。
他給東京客戶回郵件:“智能燈芯可以加,但我們會在燈座裡塞一小撮麥香村的麥糠,讓光裡飄著故鄉的味。”給紐約的回複更簡單:“風聲錄音我們有,但得用麥秸做個小喇叭罩,讓聲音帶著麥秸的紋路。”
傍晚,村裡的麥秸工坊亮起燈,李奶奶的工作台旁多了台翻譯機,她說的“麥秸要選霜打過的,才有韌勁”正被翻譯成十二種語言,隨著訂單飛向不同時區。陳陽看著牆上的世界地圖,每個紅圈旁都標著當地時間,像串在地球儀上的燈籠,而麥香村,就是那根串起所有光的麥秸繩。
小虎舉著個新做的燈籠跑進來,燈籠麵是用麥秸拚的世界地圖,每個大洲都嵌著顆ed燈:“陽哥你看,開燈時,全世界都亮了。”
陳陽接過燈籠,光從麥秸的縫隙裡漏出來,在地上拚出破碎的光斑,卻奇異地連成一片。他突然想起李奶奶的話:“再遠的路,一根麥秸也能串起來。”
喜歡星辰與你相約請大家收藏:()星辰與你相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