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第四天,課程進入基本功訓練——拋竿技巧。程曉風開宗明義:在台釣體係中,我們使用齊竿線組,這意味著主線的長度與竿長基本一致。這種配置下,理論最大拋投距離為竿長+主線長+子線長+臂展,但實際有效作釣距離要短得多。
他首先用圖示詳細解釋了台釣拋投的物理極限:
以4.5米竿為例:竿長4.5米+主線4.5米+子線0.3米+臂展0.8米=理論最大拋投距離10.1米。但實際有效作釣距離通常沒有10.1米,因為需要去除水的深度。
程曉風特彆強調:在齊竿線配置下,任何宣稱能拋出12米以上距離還保持精準度的說法都是不專業的。物理規律和實際操作條件決定了這個極限。
培訓使用的標準竿為4.5米碳素手竿,配4.5米齊竿線和0.3米子線。程曉風設定的第一個考核目標是在9米處直徑50厘米的圓圈內精準拋投。
他詳細分解台釣齊竿線拋投動作要領:
站姿:正對目標點,雙腳自然分開,重心微向前;
持竿:右手握竿柄,拇指輕壓線輪;
引竿:竿梢後引至2點鐘方向,注意線組不能觸地;
發力:手腕發力為主,小臂輔助,利用竿身彈性;
送竿:餌料飛出後,竿梢要隨餌送出的軌跡,確保落點精準。
程曉風現場演示:使用4.5米竿配齊竿線,連續十次將餌料精準拋入9米處的目標圈,最大偏差不超過20厘米。齊竿線拋投的關鍵在於對發力大小和時機的精確控製。
下午實操課開始。多數學員首次接觸齊竿線拋投,出現各種問題。程曉風耐心指導:注意手腕發力的分寸!保持動作的一致性!
輪到陳遇時,他使用的也是4.5米標準訓練竿配齊竿線。隻見他站定後微微閉眼,似乎在回憶什麼,然後引竿、手腕輕抖、送竿,動作行雲流水。第一竿精準落在10米目標圈中心,餌料入水輕盈,幾乎沒有水花。
程曉風眼中閃過一絲驚訝:繼續。
陳遇連續十竿,全部落在目標圈內,最大偏差不超過10厘米。更難得的是,每次拋投的動作完全一致,仿佛機械般精準。
程曉風增加難度:換用5.4米竿配齊竿線,目標10米處直徑40厘米目標圈。
陳遇接過新竿,先空揮幾下感受竿子的調性和重心,然後第一竿稍有偏差,落在圈外30厘米處。他微微點頭,似乎已經摸清這根竿的特性。從第二竿開始,再次展現出驚人的穩定性,連續九竿全部命中目標。
最令人驚歎的是他的適應速度。程曉風又讓他換用3.6米短竿,目標7米處小圈。陳遇同樣是第一竿試探,之後立即調整到位,展現出恐怖的肌肉記憶和空間感。
你練了多久?程曉風忍不住問。
從六歲到十歲,每天晚飯後練習兩小時,風雨無阻。陳遇平靜回答,開始用竹竿,後來換成玻璃鋼竿,現在用碳素竿。雖然持感不同,但隻要試過一竿,就能掌握它的特性。
程曉風震驚了。這意味著這個少年已經完成了近三千小時的專項訓練!這種訓練量甚至超過了很多專業釣手。
他最後測試陳遇在惡劣條件下的表現:3級側風,使用不熟悉的6.3米長竿。陳遇通過調整站姿和發力角度,依然保持了很高的命中率。
你的拋投已經超越了技術層麵,達到了人竿合一的境界。程曉風評價道,最難能可貴的是你對不同釣竿的瞬間適應能力——這是數千小時訓練形成的深度肌肉記憶。
課程結束後,程曉風留下陳遇:我從業四十年,從未見過有人在這個年紀就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如果你願意接受專業指導,未來的成就不可限量。
陳遇保持著一貫的沉穩:謝謝程老師,這是我最大的愛好,但我還需要以學業為重。
這個回答讓程曉風既遺憾又欣賞——懂得取舍,方成大器。
回駐地的路上,毛蛋興奮地說:兄弟,你這四年苦練真值了!
莉莉也感歎:看你拋竿就像看藝術表演一樣。
陳遇撫摸著手中的釣竿,想起那些年的每一個夜晚:無論寒冬酷暑,吃完晚飯就拿著竿子到院子裡練習。開始是父親削的竹竿,後來換成舅舅送的玻璃鋼竿,現在用的是碳素竿。四千多個夜晚的堅持,所有的汗水在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報。
但他清楚知道,這隻是基本功。釣魚之道,還有太多需要學習的東西。程曉風的認可既是鼓勵,更是鞭策。
當晚,陳遇在訓練筆記上寫道:四千夜的堅持,成就今日精準。然釣道無窮,仍需潛心修習。程師指點,如明燈指引。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喜歡重釣人生路請大家收藏:()重釣人生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