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晨光透過高中部嶄新的玻璃窗,在課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陳遇走進高一一)班教室時,黑板上方的標語格外醒目: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這裡!莉莉在靠窗的位置招手,旁邊留著空座。王小虎正和幾個新同學比劃著釣魚動作,孫宇已經在整理新課本,張偉則對著筆記本電腦飛快敲擊。
班主任是位年輕的女教師,自我介紹時讓人眼前一亮:我叫蘇晴,清華物理係畢業。聽說我們班有科技創新金獎得主?她的目光掃過陳遇幾人,正好,學校要組建新的科技社團。
高中部的節奏明顯加快。第一節物理課就講起了微積分初步,化學課直接進入有機化學,連體育課都增加了體能測試。
完全不一樣啊!午休時王小虎哀歎,初中那點知識根本不夠用!
孫宇推推眼鏡:數據顯示,高中知識量是初中的3.2倍。
張偉調出課程表:需要重新規劃時間分配。
最大的變化是科技創新社的招新。報名表像雪片般飛來,初中部的學弟學妹們擠滿教室。
陳遇學長!能教我們做傳感器嗎?
莉莉學姐!科技英語怎麼學?
看著這些熱切的麵孔,陳遇仿佛看到了一年前的自己。
但挫折很快來臨。第一次物理測驗,陳遇隻考了78分——初中以來最低分。
正常,蘇老師找他談話,高中物理需要全新的思維方式。
更打擊人的是科技社首次活動:當陳遇講解碳纖維項目時,台下有個聲音突然問:學長不覺得這個技術已經過時了嗎?
夜裡,陳遇獨自坐在空教室。月光下,他翻開劉教授送的那本《材料科學基礎》,書頁間滑落一張紙條: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與陳遇同學共勉
突然,教室門被推開。蘇老師拿著兩杯奶茶走進來:聽說某個同學在自我懷疑?
老師,我......
知道嗎?蘇老師遞過奶茶,我大一時也懷疑過自己。直到導師告訴我——她指著窗外的星空,創新不是一直向前跑,有時需要停下來思考方向。
這個夜晚,師生聊到很晚。從材料學到教育理念,從科技創新到人生選擇。臨走時,蘇老師說:記住,高中不是初中的簡單延續,而是重新發現自己的過程。
第二天,陳遇宣布科技社改革:不再單純傳授技術,而是開展問題導向式研究。第一個課題就讓所有人驚訝:如何用科技解決校園垃圾分類?
太俗了吧?有社員抱怨。
但很真實。莉莉展示調研數據,我校日均產生垃圾200公斤,分類正確率僅37。
王小虎來了精神:可以做智能分類桶!
孫宇立即計算成本:需要圖像識彆和機械傳動裝置。
張偉已經開始編程:我用開源代碼改個識彆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