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8月28日,暑熱還未散去,紅星水庫在午後的陽光下泛著細碎的金光。陳遇站在市一中高中部門口,看著歡迎1995級新生的橫幅,心中泛起一絲奇異的感受——這是他重生的第十六個年頭,從嬰兒啼哭到如今步入高中,仿佛隻是一轉眼的事。
教室裡的吊扇慢悠悠地轉著,黑板上用粉筆寫著課程安排。班主任蘇晴老師穿著淡藍色的確良襯衫,笑容溫婉:同學們,歡迎來到高中部。我是你們的班主任,也是物理老師。
課桌上,嶄新的課本散發著油墨香。陳遇翻開《高中物理》第一冊,看到熟悉的牛頓定律時,不禁微微一笑——這些知識在前世被他忽視,今生卻成了解開技術難題的鑰匙。
這裡!莉莉在第四排靠窗的位置招手。王小虎已經和同桌聊起了釣魚經,孫宇在整理筆記,張偉則在本子上畫著奇怪的流程圖。
放學後,初中部的李娟和幾個學弟學妹等在門口:學長!科技社還辦嗎?
陳遇看著他們期待的眼神,點點頭:辦,但要換個方式。
高中部的科技社招新會上,陳遇提出了新理念:我們不追求高大上的項目,就從解決身邊的小問題開始。
第一個課題出乎意料的樸實:改進教室粉筆擦。
太簡單了吧?有同學嘀咕。
但很實際,莉莉展示調研數據,粉筆灰影響師生健康,而且粉筆浪費嚴重。
王小虎來了勁:可以做吸塵粉筆擦!
孫宇計算著:需要小型電機和過濾裝置。
張偉想了想:我見過廠裡用的除塵設備,可以簡化改造。
項目啟動後困難重重。第一代吸塵粉筆擦噪音太大,嚇得英語老師扔了粉筆;第二代吸塵效果不好,粉筆灰反而更嗆人;第三代電池續航太短,一節課就沒電。
最難受的是周圍的不理解。高中生搞這個有什麼用?有老師私下議論。還不如多做幾道題。家長也抱怨。
轉機出現在一個周日下午。陳遇帶著組員來到紅星機械廠家屬院,向老工人們請教。
吸塵啊?王師傅撓頭,咱廠裡除塵是用旋風分離,但粉筆灰太細了......
李師傅突然一拍大腿:紡織廠有濾棉!可以試試!
於是孩子們跑遍全市工廠,收集各種過濾材料。紡織廠的廢濾棉,化工廠的活性炭,甚至醫院淘汰的口罩都被拿來試驗。最後發現三層紗布夾棉絮的效果最好——簡單又便宜。
新版粉筆擦做出來後,先在班主任蘇老師的課上試用。
真的沒灰!同學們驚呼。更妙的是,收集的粉筆灰還能回收利用。
消息傳開,其他班級都來借粉筆擦。校長知道後,特意撥了一間儲藏室給科技社做工作室。
但更大的挑戰來了。期中考試前,物理試卷上出現一道題:請設計一個改善教室環境的裝置,說明原理。
幾乎所有科技社成員都詳細描述了吸塵粉筆擦的設計思路。批改試卷時,物理組老師們震驚了——這些答案完全超出了課本範圍!
這是真正的學以致用啊!蘇老師激動地說。
校長得知後,做出決定:每周拿出一節自習課,專門開展實際問題解決活動。
深秋時節,科技社的項目已經擴展到各個方麵:改進黑板擦、設計課桌椅調節器、製作班級圖書角管理係統......雖然都是小發明,但每個都切實解決了校園生活中的問題。
最讓陳遇感動的是李娟帶領的初中組。他們用廢舊自行車零件做了體育器材存放架,用罐頭瓶做了生態瓶,甚至用破雨傘做了教室遮光簾——雖然簡陋,卻充滿創意。
元旦前夕,市裡舉辦青少年小發明小創造展覽。科技社帶著十幾個項目參加,吸塵粉筆擦拿了一等獎。領獎時,陳遇特意讓李娟上台:這個項目是初中部和高中部一起完成的。
展覽會上,市教育局領導看到他們的項目,很是讚賞:腳踏實地,解決實際問題,這才是科技教育的意義所在。
1996年元旦,科技社收到一份特殊禮物——劉教授寄來的包裹。裡麵是一本《實用發明案例集》和一封信:
見字如麵。真正的創新不在於項目大小,而在於能否讓生活變得更美好。你們正在走一條更實在的路。
寒假前最後一天,陳遇在科技社工作室整理資料。窗外飄著細雪,初中部的教室裡還亮著燈——李娟他們正在改進生態瓶的設計。
蘇老師走進來,遞過一杯熱水:知道嗎?你們找到了科技教育真正的方向。
陳遇望向窗外:我們隻是從腳下開始,一步一步往前走。
那天晚上,陳遇在日記本上寫:
1996年將至,重生十六年,終於明白:改變世界不需要好高騖遠,隻要腳踏實地,從改善身邊的每一個小問題開始。粉筆擦雖小,卻能守護師生的健康;創新不必宏大,貴在堅持。
合上日記,他望向窗外。雪花紛飛中,初中部教室的燈光溫暖而明亮。那裡,孩子們正在為下一個小發明熱烈討論。遠處傳來火車汽笛聲,一列綠皮車緩緩駛過站台,載著歸家的旅客,也載著一個時代的希望,平穩而堅定地向前駛去。
喜歡重釣人生路請大家收藏:()重釣人生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