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又想起更早的毋丘儉叛亂。當時毋丘儉在壽春起兵討伐司馬師,他曾動過相助的念頭,還是山濤苦苦勸阻才作罷。如今想來,若是當時真的起兵,或許......
他搖搖頭,繼續寫道:“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這既是對自己性格的描述,也是對自己立場的宣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信寫完後,嵇康讓書童立即送去洛陽。阮籍看過信稿後,長歎一聲:“叔夜這是把自己往死路上推啊。”
果然,這封信在朝野引起軒然大波。司馬昭看到信中“非湯武而薄周孔”之語,勃然大怒,當場將竹簡摔在地上。
“好個嵇叔夜!好大的膽子!”
鐘會在一旁添油加醋:“嵇康,臥龍也,不可起。公無憂天下,顧以嵇康為慮耳。”
司馬昭沉默良久,眼中殺機閃現。
消息傳回山陽,朋友們都為嵇康擔憂。向秀勸他暫時外出避禍,就連一向放達的阮籍也勸他謹慎行事。
但嵇康卻異常平靜。他依舊每日在竹林中彈琴、打鐵、讀書,仿佛什麼事都沒有發生。
一日,他正在彈奏《廣陵散》,琴聲激越,如金戈鐵馬。曲終,他對身旁的向秀說:“你知道我為何一定要寫那封信嗎?”
向秀搖頭。“因為這世上,總要有人站出來說真話。”嵇康望著遠方的天空,“司馬氏可以奪走我們的性命,但不能奪走我們的氣節。”
這時,幾個年輕士子前來拜訪。他們都是慕名而來的太學生,對嵇康的風骨敬佩不已。
“先生,如今朝中奸佞當道,我等該如何自處?”一個年輕學子問道。
嵇康看著這些朝氣蓬勃的麵孔,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他緩緩說道:“老子有雲:‘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但水也有驚濤駭浪之時。處世之道,貴在守住本心。”
另一個學子追問:“那若是守不住呢?”
“那就如屈原一般,‘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嵇康的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
學子們離去後,向秀低聲說:“聽說大將軍對那封信很是惱怒,叔夜還是要早作打算。”
嵇康微微一笑:“我早就準備好了。”
他想起小時候讀《史記》,特彆欣賞屈原的《漁父》:“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如今,他深切地理解了屈原的選擇。在這個黑白顛倒的時代,保持清白之身已是不易,堅守氣節更是難能可貴。
夜幕降臨,嵇康獨自在庭院中漫步。滿天星鬥閃爍,仿佛在訴說著亙古不變的真理。他知道,暴風雨即將來臨,但他已經做好了準備。
就像山崖上的孤鬆,寧可被狂風摧折,也不願俯首彎腰。這就是嵇康的選擇,也是他留給後世的最寶貴的財富——在強權麵前,一個知識分子的骨氣與尊嚴。
而此時在洛陽,司馬昭正在聽取鐘會的彙報。鐘會細數著嵇康的“罪狀”:拒絕出仕、非議聖王、結交逆黨、蠱惑人心......
司馬昭的手指輕輕敲打著幾案,眼中神色變幻不定。一場針對嵇康的陰謀,正在悄然展開。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