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平定儂智高,昆侖揚鞭
皇佑四年1052)的初夏,汴京皇宮籠罩在一片凝重之中。廣南急報如雪片般飛入樞密院:廣源州蠻酋儂智高連破邕州、橫州,兵鋒直指廣州,嶺南十二州震動。
這日黎明,狄青正在府中研讀《嶺南風土記》,忽聞宮中急召。他整裝出門時,目光在書房正中“功高不矜,位極不戀”的匾額上停留片刻,深吸一口氣,大步踏入晨霧之中。
垂拱殿內,仁宗皇帝麵色凝重。案上攤開的奏報血跡斑斑,記錄著儂智高在邕州屠城的慘狀。
“儂賊猖獗,連破九郡,諸位愛卿有何良策?”仁宗聲音沙啞。
文武百官麵麵相覷。宰相龐籍出班奏道:“陛下,嶺南地勢險峻,瘴癘橫行,非良將不可平定。臣舉薦狄青為宣撫使,總領征南軍事。”
殿中頓時議論紛紛。有文臣質疑:“狄將軍雖善戰,然嶺南非西北,蠻地作戰恐非其所長。”
狄青默然出列,目光掃過滿朝文武,最後定格在禦座之上。他取下頭盔,露出臉上刺字,聲音鏗鏘:“臣本河東布衣,蒙陛下不棄,拔於行伍。今南疆有難,臣願往平之。他單膝跪地,不平賊巢,請檻送京師!”
“檻送京師”四字一出,滿殿寂靜。這是立下軍令狀,若不能平定叛亂,甘願囚車押送回京問罪。
仁宗動容:“狄愛卿平身。朕準你所請,加封為宣撫使,統兵五萬,即日南征。”
離京前夜,狄青特意去拜訪已致仕的範仲淹。老相國在病榻上執其手囑咐:“嶺南之亂,不在武力而在民心。將軍切記:剿撫並重,方為長治久安之策。”
狄青鄭重叩首:“學生謹記恩師教誨。”
南征大軍離開汴京時,萬人空巷。狄青跨坐戰馬,銅麵具在陽光下閃著冷光。隊伍中有一支特殊的車隊——裝載著《嶺南圖誌》《桂海虞衡誌》等地理典籍,還有數十名熟悉南方氣候的醫官。
行軍途中,狄青與眾不同。他堅持與士兵同食同宿,每日黎明即起,親自巡查營寨。更令將士稱奇的是,他每晚必召當地向導,詳細詢問嶺南的山川地勢、風土人情。
“大將軍何必事必躬親?”副將孫沔忍不住問。
狄青指著地圖上蜿蜒的嶺南群山:“儂智高之所以猖獗,正是憑借地利。我若不知地理,如同盲人騎馬。”
九月,大軍行至桂州。前方探馬來報:儂智高在昆侖關布下重兵,號稱“飛鳥難渡”。
昆侖關地處邕州要衝,兩側懸崖峭壁,中間僅容一車通過。儂智高在此駐紮三萬精兵,揚言要讓宋軍“血染關前”。
是夜,狄青登高觀望。但見昆侖關上火炬連綿,如同一條火龍盤踞山脊。回到大帳,他召來諸將:
“昆侖關天險,強攻必遭重創。我欲出奇兵夜襲,諸將以為如何?”
孫沔皺眉:“關隘險峻,守軍戒備森嚴,恐難成功。”
狄青微笑:“正因戒備森嚴,才要出其不意”
十月望日,月明如晝。狄青親率五千精銳,繞道險峻的小路,悄悄逼近昆侖關。在距離關隘三裡處,他忽然下令全軍止步。
全軍將士屏息凝神,隻見狄青取出一個錦囊,倒出百枚太平通寶。他麵向北方汴京方向跪拜,朗聲道:
“若此戰能捷,願百錢儘覆龍紋!”
說罷將銅錢向空中拋去。月光下,百枚銅錢如雨落下,在青石板上叮當作響。眾將圍攏觀看,不禁驚呼——百枚銅錢竟然全部正麵朝上,龍紋在月光下熠熠生輝。
“天佑大宋!”歡呼聲頓時響徹山穀。
這歡呼聲傳到昆侖關上,守軍以為宋軍發起進攻,頓時一陣騷亂。狄青抓住時機,下令突擊。
戰鬥異常慘烈。狄青戴銅麵具,親自衝鋒。在激戰中,一支毒箭射中他的左臂,軍醫欲為他療傷,被他推開:
“破關在即,豈可因小傷誤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