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時分,昆侖關終於被攻克。站在關牆上,狄青遠眺儂智高盤踞的邕州城,對諸將說:
“破關易,收心難。諸君記住,我們的敵人是儂智高,不是受他脅迫的百姓。”
翌年正月,兩軍在歸仁鋪展開決戰。儂智高排出象陣,數十頭戰象披甲掛刃,象背上的弓箭手箭無虛發。宋軍初戰失利,前軍統帥孫節戰死。
危急關頭,狄青改變戰術。他命令士兵製作長鉤槍,組建“拐子馬”——三騎一組,用鐵索相連,專攻象腿。
“大象雖猛,轉身不便。攻其下盤,必能破之!”狄青親自示範。
決戰之日,狄青一改往日衝鋒在前的作風,坐鎮中軍。待象陣陷入混亂,他突然躍馬而出,親手執起帥旗:
“大宋兒郎,隨我破敵!”
主帥親自衝鋒,宋軍士氣大振。激戰中,狄青的銅麵具被鮮血染紅,分不清是敵人的血還是自己的血。最終,象陣被破,儂智高倉皇逃竄,從此銷聲匿跡,俘獲敵兵無數。
清理戰場時,士兵在儂智高大帳中搜出一本名冊,上麵記錄著數萬降卒的姓名籍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諸將建議:“按律這些叛軍都該處死,以儆效尤。”
狄青默然良久,想起範仲淹“剿撫並重”的教誨,想起母親“武德為先”的囑托。他捧著名冊走到高處,對跪滿山坡的降卒說:“爾等本是大宋子民,被迫從賊,其情可憫。今日焚此名冊,使皇恩達於草木!”
烈火騰空而起,數萬降卒痛哭流涕,高呼“狄青公萬歲”。
戰後,狄青並未立即班師。他親自巡視各州縣,減免賦稅,發放糧種,幫助百姓重建家園。在邕州城頭,他下令立碑紀念陣亡將士,碑文親自撰寫:
“宋皇佑五年春,王師南征。將士用命,百姓協心。今立此碑,既悼忠魂,亦警後人:刀兵之災,不可再演。”
嶺南父老感其恩德,在桂林獨秀峰下為他建立生祠。祠中不供塑像,隻懸一麵銅鏡,鏡上刻著狄青的名言:“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心為鏡,可知善惡。”
班師回朝之日,嶺南百姓沿途相送,獻上的萬民傘遮天蔽日。有老翁跪獻一壺土酒:
“將軍仁德,使我等重生。此酒雖薄,聊表寸心。”
狄青下馬接過,一飲而儘。
回京後,仁宗欲加封他為樞密使,狄青卻上表力辭:“臣本行伍,蒙陛下不次拔擢,已屬過分。嶺南之功,將士同心,非臣一人之力。”
最終在龐籍等人勸說下,仁宗改任他為樞密副使。但狄青堅持將賞賜分贈陣亡將士家屬,自己隻留了一物——那個在昆侖關卜卦的錦囊。
夜深人靜時,他常常取出錦囊,百枚銅錢叮當作響。這聲音讓他想起昆侖關的月夜,想起那些再也回不來的將士。
“功名富貴,不過過眼雲煙。”他在給範仲淹的信中寫道,“唯願四海清平,百姓安樂,則青願足矣。”
範仲淹回信隻有四字:“仁者之心。”
這四字,狄青視為比任何封賞都珍貴的肯定。
而嶺南的生祠裡,香火一直延續到很多年後。每當清明時節,總有人在那裡懸掛一副對聯:
“昆侖關前擲錢卜吉,歸仁鋪上焚冊示仁”
橫批是:“將軍本色”。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