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樞密風雲,猜忌漸生
皇佑五年1053)的汴京,春意正濃。狄青升任樞密使的消息傳來,整座京城都沸騰了。這是大宋開國以來,第一個以軍功從行伍士卒晉身執政的武將。
赴任那日,朱雀大街上人山人海。百姓們爭相一睹這位傳奇將軍的風采。更令人動容的是,街邊的孩童們竟用朱砂在臉上描畫刺青,模仿他們心中的英雄。
“看啊!那就是麵涅將軍!”
“昆侖關擲錢卜吉,歸仁鋪焚冊示仁的狄青公!”
歡呼聲此起彼伏。狄青端坐馬上,依舊戴著那副熟悉的銅麵具,隻是今日在陽光下,麵具邊緣露出幾縷早生的華發。
樞密院門前,文官們列隊相迎。為首的宰相文彥博麵帶微笑,眼神中卻帶著審視。當他看見狄青臉上若隱若現的刺字時,眉頭幾不可察地皺了一下。
“狄樞密,”文彥博執手為禮,“從此同朝為臣,還望同心協力。”
狄青躬身還禮:“青一介武夫,蒙聖上錯愛,還望文相多多指教。”
這番對答得體,但在場的官員們都聽出了其中的疏離。
當夜,狄府設宴慶賀。來客散去後,狄青獨自在庭院中緩步行走。月光如水,將他孤獨的身影拉得很長。
妻子魏氏提著燈籠出來,輕聲問道:“官人為何每夜都要在院中行走五十圈?”
狄青停下腳步,望著天邊明月:“昔為卒長,今步樞庭,敢忘本耶?這五十步,讓我記得自己從哪裡來。”
他指著青石板路上已被磨得光滑的足跡:“第一步,記得汾州西河的貧寒;第十步,記得汴京軍營的輕蔑;第三十步,記得西北邊關的風雪;第五十步,記得嶺南百姓的苦難。”
魏氏輕歎一聲,為他披上外袍。
次日清晨,狄青第一次以樞密使的身份步入都堂。他發現自己的座位被安排在文彥博下首,麵前的案幾上已經堆滿了文書。
“狄樞密,”文彥博笑容可掬,“這些是積壓的軍務,還勞儘快處理。”
狄青翻開第一本奏折,是關於河北駐軍糧草調配的。他仔細閱讀後,提筆批注:“查慶曆三年河北秋收豐稔,各州常平倉存糧充足。可先從真定、大名二府調撥,待夏稅收齊後再行補充”。
文彥博接過批閱後的奏本,眼中閃過一絲訝異:“不想狄樞密對各州倉儲如此熟悉。”
“為將者,不知糧草分布,如同盲人騎馬。”狄青平靜回答。
然而,這種專業能力並未為他贏得尊重,反而引起了更深的猜忌。
數月後,歐陽修連上三道《論狄青劄子》。其中最為致命的一句寫道:“水者陰也,兵亦陰也。武臣掌樞密,如以陰禦陰,恐生不測之變。”
這道奏疏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更讓人不安的是,不久後京城開始流傳一句讖語:“將軍麵涅,天下易幟。”
一日退朝後,仁宗特意留下狄青。
“狄愛卿,”皇帝語氣溫和,“近來朝中頗多議論,愛卿可有所聞?”
狄青跪奏:“臣蒙陛下不次拔擢,常懷戰兢。若陛下覺得臣不宜居此位,臣願即刻請辭。”
仁宗沉吟片刻:“愛卿多慮了。隻是...外麵那些傳言...”
“臣臉上的刺字,是陛下所賜,臣不敢以為恥,亦不敢以為榮。若陛下覺得礙眼,臣願終生佩戴麵具。”
這番回答讓仁宗無言以對。
然而,猜忌的種子一旦種下,便會生根發芽。
這年秋天,狄府發生了一件怪事。養了多年的看門老犬,額頭上忽然長出兩個硬塊,形似犄角。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遍京城。
“狄家畜異,主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