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福一愣:“相公從來不愛照鏡...”
“取來。”狄青語氣堅定。
當銅鏡送到麵前,狄青仔細端詳著鏡中的自己。花白的頭發,深陷的眼窩,還有左頰上那個跟隨了他大半生的刺字。
他的手指輕輕撫過臉上的“配字,忽然露出釋然的微笑:
“吾功至此,乃賴此涅耳...”
這句話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愣住了。他們原以為狄青會怨恨這個帶給他無數屈辱的刺字,沒想到...
“若非麵涅,我或許終老田間,怎會奮發圖強?若非麵涅,我怎知世態炎涼,人心冷暖?若非麵涅...”他的聲音漸漸低沉,“我怎會懂得,真正的尊嚴不在臉上,而在心中。”
他命人取來文房四寶,強撐病體寫下遺奏。沒有為自己辯解,沒有抱怨不公,隻簡單寫道:
“臣青啟:蒙陛下聖恩,累受重用。今大限將至,唯求葬於西河故裡,魂守邊關。臣雖死,猶念北疆烽火,南嶺瘴煙。伏惟陛下,親賢臣,遠小人,則天下幸甚。”
寫罷,他讓人取來那件老兵所贈的戰袍,輕輕蓋在身上。
“福伯,”他閉目輕聲道,“我死後,不必設靈堂。將我的銅麵具和這把唐刀,隨葬即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相公...”狄福泣不成聲。
“記得我在院中走的五十步嗎?”狄青忽然問,不等回答,自顧自說道,“最後一步,我總是在想:若是有來生,我仍願做大宋的狄青。”
三月十五日,將星隕落。狄青在陳州官舍潼然長逝,終年四十九歲。
消息傳到汴京,仁宗正在用膳,聞訊失手打碎了手中的玉碗。
“狄青...走了?”皇帝喃喃自語,目光恍惚。
而朱雀大街上,一個退役的老兵正在酒肆喝酒,聽到消息後,怔了半晌,忽然將手中的酒甕狠狠摔在地上。
“鐵麵碎矣,誰護山河!”哭聲撕心裂肺。
這哭聲像是會傳染,很快,整條街上響起了此起彼伏的哭聲。商人關門,小販收攤,甚至連巡城的士兵都默默摘下了頭盔。
狄青的靈柩從陳州運回西河故裡,沿途百姓自發設祭。讓人驚奇的是,許多祭品中都有一具小小的銅麵具——那是百姓們用銅錢磨製而成,表達對這位麵涅將軍最後的敬意。
下葬那日,汾州西河的百姓傾巢而出。狄家村口的老槐樹下,擺滿了白色的花圈。當棺木入土時,忽然刮起一陣大風,卷起漫天黃土。
“是將軍回來了...”老人們喃喃說道,“他回來守護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了。”
遵照狄青的遺願,墓前沒有立碑,隻種了一棵青鬆。倒是當地百姓自發在村口立了一座石坊,上麵刻著狄青的名言:
“麵涅非辱,乃天賜印記”
很多年後,當金兵南下,路過西河的將士都會特意到狄青墓前祭拜。他們說,在戰鼓擂響的時候,仿佛能聽見墓中傳來銅麵具的鏗鏘之聲。
而汴京的史官們在撰寫這段曆史時,總是會在這個名字前加上一個定語:“麵涅將軍狄青”。
這個曾經帶給他無數屈辱的印記,最終成為他傳奇一生最鮮明的注腳。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