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育生平年表
吳育1004年—1058年),字春卿,北宋建州浦城今福建省浦城縣)人。他是北宋仁宗朝的名臣,以剛正不阿、見識深遠著稱,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其弟吳充亦為名臣,官至樞密使。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出生於建州浦城。其父吳待問,官至禮部侍郎。
北宋仁宗天聖年間約1027年)進士及第,成績優異,禮部考試第一,授官大理評事。後晉升為大理寺丞。
仁宗天聖至明道年間10281033)出任臨安今浙江杭州)、諸暨今浙江諸暨)、襄城今河南襄城)三縣知縣。在地方治理上已顯才能。
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被舉薦參加賢良方正科考試,入等。晉升為著作佐郎,直集賢院。
仁宗景佑年間10341037)出任蘇州通判。回京後,曆任太常禮院、三司鹽鐵戶部二判官等中央財政職務。
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因右正言之職出缺,宋仁宗認為“諫官豈容易哉”,須得像吳育這樣剛正之人方可,遂被任命為右正言,知製誥,負責起草詔令。
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西夏李元昊請求議和,吳育敏銳指出其言詞倨傲,實為緩兵之計,建議朝廷加強邊備,不被采納。後局勢發展果如其所料。
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升任樞密副使,進入執政行列。同年,拜參知政事副宰相)。
仁宗慶曆六年1046年)因與宰相賈昌朝在政事上多次爭議,被罷免參知政事,以禮部侍郎之職出知許州今河南許昌),後又移知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仁宗慶曆七年1047年)在應天府任上,“盜夜入城,扞知民家將曉不敗”,因防盜有功,加官資政殿大學士,徙知河南府今河南洛陽)。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因其在河南府時生病,且為政寬鬆,被禦史彈劾,徙知汝州今河南汝州)。不久後,再度被任命為資政殿學士,知永興軍治所在今陝西西安)。
仁宗皇佑二年1050年)在永興軍任上,他不避權貴,將當地橫行不法的駐泊禁兵十餘人送往府獄治罪,整肅軍紀。
仁宗皇佑三年1051年)複任資政殿大學士。後因其在河南府的舊事被追究,再度被貶,徙知陝州今河南三門峽),後又徙知汝州。
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因病請求回京,獲準。以吏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判都省尚書省)。
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四月,病逝於京師開封,享年五十五歲。朝廷追贈吏部尚書,諡號“正肅”。
性格剛直:史載他“性明果,所至作條教,簡疏易行而不可犯”。在朝敢於直言進諫,不畏權貴;在地方則法令嚴明。
見識深遠:無論是對於西夏問題的判斷,還是在內政上的諸多建議,都顯示出他卓越的政治遠見。
文學造詣:他早年“少奇穎博學”,與弟弟吳充皆以文學聞名,曾參與編修《唐書》即《新唐書》)。
兄弟顯赫:其弟吳充官至樞密使,繼王安石之後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吳氏一族成為北宋中期顯赫的官宦世家。
吳育的一生,是宋代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典範,他出則為能臣,入則為直臣,在仁宗朝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