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3章 臨安任上 惠民安邦_曆史奇人傳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曆史奇人傳 > 第1703章 臨安任上 惠民安邦

第1703章 臨安任上 惠民安邦(1 / 1)

第三章:臨安任上惠民安邦

天聖七年1029)深秋,錢塘江的潮水挾著雷霆之勢湧入杭州灣時,二十九歲的吳育踏上了臨安的土地。這座被譽為“東南第一州”的繁華都市,此時卻因一樁醜聞而蒙塵——前任知縣因勾結豪強貪墨漕糧被革職查辦。吳育赴任的消息傳開,當地四大豪紳立即送來拜帖,其中以經營漕運的沈家最為殷勤,竟在拜匣中暗藏十兩金葉。吳育當眾將金葉投入縣衙前的“戒石池”,在刻著“爾俸爾祿,民脂民民膏”的戒石亭前,對聚集的百姓朗聲說道:“自今日始,但有貪墨一錢者,猶如此金!”

到任次日,吳育便直撲症結所在。他在征收秋糧的現場,親眼目睹司倉吏員使用特製的“淋尖斛”——斛口較官定標準寬出寸餘,糧食堆尖後猛踢斛腹,灑落的糧食儘入私囊。更有甚者,還在斛底暗藏磁石,過秤時暗中操縱。當地百姓怨聲載道,卻敢怒不敢言。

吳育當機立斷,召來全縣工匠。在三班衙役的見證下,親自設計“永為定式”鐵斛。此斛以精鐵鑄就,斛沿加厚防止踢踹,斛底銘刻“天聖七年臨安縣製”,兩側鑄有《禮記·王製》“量入為修”的銘文。舉行鑄斛儀式那日,他特意選擇在縣衙門前立斛,當著千餘鄉民的麵,將舊斛投入熔爐。這個場景被當地畫師繪成《吳公鑄斛圖》,後來範仲淹見此圖時,特在畫上題詩鐵斛錚錚掃積弊。

緊接著,吳育頒布《征糧八則》。其中明確規定:不得使用非官定斛鬥;不得淋尖踢斛;不得稱量時唱數不實;不得故意拋灑糧食;不得勒索“腳錢”;不得強征“鼠耗”;不得拖延給付糧憑;不得以次充好。每條下麵都附有具體罰則,如“淋尖者杖八十”“踢斛者徒一年”。這些條款後來被收錄在《兩浙路漕運新規》中,成為宋代漕運改革的重要文獻。

水利興修更是吳育的著力之處。這年冬天,他親率老農巡視西湖。在寶石山腰的望湖亭,他指著葑田壅塞的湖麵歎道:“白樂天開六井,蘇子瞻疏二河,今人豈能讓前人專美?”隨行縣尉提醒:“庫銀不足,若征民夫恐傷農時。”吳育卻取出在國子監時整理的《唐代水利考》,提出“以工代賑”之法。

翌年開春,恰逢兩浙路微旱。吳育立即上書請求以賑災款興修水利。獲得批準後,他創造性地將工程分為三部分:招募流民疏浚西湖,以每日三升米計酬;征調廂軍修築閘堰,另給餉銀;發動鄉紳捐資捐料,立碑記功。在開挖新渠時,他沿用漢代“井渠法”,每隔百步設一豎井,既利通風又便清淤。這項創新後來被沈括記入《夢溪筆談》。

工程進行到關鍵時刻,有屬吏為趕進度,建議征調靈隱寺、淨慈寺的僧眾服役。吳育立即在工地召集所有吏員,正色道:“昔年唐武宗滅佛,至今史書詬病。釋子方外之人,豈可妄役?”這番話通過遊方僧人傳遍江南,淨慈寺主持特意送來《金剛經》注解表達敬意。此事後來被歐陽修寫入《歸田錄》,稱讚吳育“通達事理,不拘一格”。

更令人稱道的是他對商貿的治理。臨安作為漕運樞紐,各地商船雲集,卻長期被地痞流氓控製的“埠頭”把持。吳育創設“船引”製度,商人憑縣衙發放的憑證直接交易,革除中間盤剝。又在城南設立“市舶司臨安分司”,專司海外貿易。這些措施使臨安商稅在天聖八年增至二十五萬貫,較三年前翻了一番。

在教育方麵,吳育重建了縣學。他親自為學子講解《周禮》,特彆強調“荒政十二”中的“散利”、“薄征”等條款。某日講到“保息六養萬民”時,他結合臨安實際,提出“常平倉改儲新糧”之法:將存糧輪換出售,既防黴變,又平糧價。這套理論後來被王安石變法時采納,寫入《青苗法》實施細則。

天聖九年1031)春,吳育三年任滿。離任那天,出現了宋代地方官史上罕見的一幕:不僅臨安百姓“扶老攜幼,塞道阻行”,更有聞訊趕來的明州、秀州等地鄉民,在官道旁設香案跪送。百姓獻上的萬民傘上,繡著“明鏡高懸”四字,傘骨竟是用他當年鑄造的鐵斛熔鑄而成。

最讓吳育動容的是,十幾個受過“幼孤糧倉”恩惠的孤兒,捧著在縣學考取的童生文憑前來送行。這個細節被路過的諫官記錄在奏章中,成為吳育日後入主開封府的重要政績依據。而此刻的吳育不會想到,他在臨安改革的經驗,即將在更大的舞台上綻放光彩——範仲淹正在起草的《答手詔條陳十事》中,多處可見臨安新政的影子。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