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翰林歲月文華燦然
寶元元年1038)的汴京,初夏的悶熱中透著一股山雨欲來的緊張。五月初三,當吳育接到翰林學士的任命詔書時,他正在三司衙門審核陝西軍費。案頭堆積的文書顯示,邊境軍備開支已占國庫歲入的十之三四,而更令人憂心的是,西夏使者帶來的國書語氣日趨傲慢。
翰林院的青磚小樓掩映在禁中古柏之間,這裡距離垂拱殿不過百步之遙。吳育上任第一天,就注意到廊下懸掛著太宗禦筆“玉堂之署”的匾額,其下陳列著曆代學士起草的著名詔令。當他展開特製的澄心堂紙準備起草第一份製誥時,窗外忽然傳來急促的馬蹄聲——涇原路急報:元昊正在興慶府郊外築壇,稱帝之勢已不可逆。
六月十五深夜,仁宗急召翰林院。當吳育提著官袍疾步穿過宣德門時,但見紫宸殿內燭火通明,宰相呂夷簡、樞密使晏殊等重臣齊聚,個個麵色凝重。禦案上攤著西北輿圖,延安府、慶州等地被朱筆圈出,如同滴血的傷口。
“元昊僭號,卿等以為當如何措辭?”年輕的皇帝聲音沙啞,眼中布滿血絲。
呂夷簡主張“嚴辭聲討,以彰天威”,晏殊則建議“暫示懷柔,以待軍備”。正當眾人爭論不休時,吳育趨前執禮“臣以為,當如醫家治疽,既須剜除腐肉,又要避免傷及元氣。”他取過青檀木筆架上的狼毫,在試草紙上寫下慎戰安民四字。
這個主張與範仲淹在延州軍營中提出的“以守為攻”之策不謀而合。原來半月前,吳育曾密會返京述職的範仲淹,二人在梁園酒肆深談竟夜。範仲淹出示的《邊事九議》中,特彆強調“不輕啟戰端”的重要性,這些見解都被吳育化入執政理念。
三更鼓響時,吳育呈上草擬的《賜西夏敕書》。這篇後來被收入《宋大詔令集》的著名文獻,開篇即嚴正指出:“朕承祖宗之烈,奄有中夏,爾元昊世受國恩,安得妄稱帝號?”繼而筆鋒一轉“若能去僭號,守藩儀,則賜賚如故。”最妙的是結尾處:“春冰虎尾,慎之慎之!”既示警告,又留餘地。
當詔書用泥金謄寫完畢,東方已現曙光。同值翰院的宋祁捧著詔書副本感歎:“春冰虎尾四字,既合《尚書》虎尾春冰之典,又暗藏玄機。吳公之文,真可謂一字千金矣!”這份敕書由八百裡加急直送西夏,據說元昊閱後沉吟良久,雖未立即取消帝號,但邊境緊張局勢確實因此暫得緩和。
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吳育展現出驚人的政務能力。他首創“詔令檔案法”,將曆代重要詔書按軍事、財政、民政等分門彆類,並在頁眉標注決策要點。某日仁宗谘詢河北水患對策,他立即調出真宗朝治理黃河的十三道詔書,比較各種方略優劣。這種方法後來被歐陽修編修《新唐書》時借鑒,成為曆史編纂學的重要創新。
八月秋涼,吳育受命參與編修《祖宗故事》。這項工作表麵是整理先朝政事,實則為年輕皇帝提供治國借鑒。在輯錄太宗朝奏對時,他特彆關注那些被否定的建議。比如至道年間某官員提出的“均輸法”,雖未被采納,但其“平準物價”的思路令人耳目一新。這些被塵封的智慧,後來都成為慶曆新政中“均公田”等政策的重要參考。
某夜校勘《太祖寶訓》,吳育發現開寶二年的一道敕書存在疑點:記載中太祖批評宰相“過於寬縱”,但與同期史實不符。他連夜調閱三館檔案,最終在《起居注》殘卷中找到真相——原是太宗朝史官為突出新君而做的修改。這次考據不僅糾正了曆史記錄,更讓仁宗認識到史筆如鐵的分量,特意下詔“史官記注,毋得增損”。
十月邊關告急,元昊終於正式稱帝,建國大夏。延州知州範雍輕敵冒進,導致三川口慘敗,宋軍萬餘人覆沒。噩耗傳至京師,呂夷簡欲追究主戰派責任,吳育卻在廷議中挺身而出:“戰敗之責,豈獨邊將?朝廷調度失宜,亦當反省。”他連夜起草《罪己詔》,代皇帝承擔“委任非人”的責任。這道詔書頒布後,邊境將士無不感泣,戰意複振。
最見功力的是處理契丹趁火打劫的外交危機。遼興宗派使者前來,以調停宋夏衝突為名,索要關南十縣。吳育奉命接待遼使,在都亭驛的宴席上,他即席賦詩:“幽雲烽火連三月,汴水笙歌達四夷。”既點出邊境危機,又彰顯大國氣度。當遼使拋出領土要求時,他立即反駁:“澶淵之盟猶在,豈可妄生事端?”同時密奏仁宗,建議“許增歲幣而拒割地”。這番處置被《續資治通鑒長編》評為“不傷國體,暫弭邊釁”的典範。
在翰林院的最後歲月,吳育的文學造詣達到巔峰。他主持修訂的《景佑廣樂記》,將燕樂二十八調重新整理,為後世保留珍貴音樂史料。在創作《春祠青詞》時,他巧妙化用《周易》《周禮》典故,把祭祀文書寫成蘊含治國哲理的宏文。某次起草皇後冊文,他引用《詩經·關雎》喻示後宮之德,卻又暗含“防微杜漸”的規諫,讓仁宗讀後沉思良久。
寶元二年1039)元宵節,翰林院舉行傳統的“曝書會”。吳育在觀摩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摹本時,對同僚說出流傳後世的名言:“治國如運筆,疾徐得宜。今之西夏,猶紙上遊絲,看似纖弱,牽扯實難。”這番話被侍立的書童記錄,後來成為宋代政治智慧的代表性論述。
當暮春的柳絮再次飄滿汴京,吳育在玉堂東廂留下最後墨寶——為即將出征的韓琦書寫《班超傳》名句:“不入虎穴,不得虎子。”這幅字被韓琦帶到涇原前線,懸掛在中軍帳內,成為宋軍將士的精神旗幟。而此刻的吳育不會想到,他精心編纂的《祖宗故事》,將在五年後成為慶曆新政的理論基石;他在翰林院培養的務實作風,更將影響整整一代士大夫的政治品格。
喜歡曆史奇人傳請大家收藏:()曆史奇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