藹ai,和氣的樣子。韓愈《答李翊書》:“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又如“藹然可親”。
韓愈的《答李翊書》是唐代古文運動中的重要文獻,其中“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這句名言,集中體現了他將道德修養視為文學創作根基的思想。下麵我將為你全麵梳理這篇文章的全文、注釋、翻譯,並深入解析其創作背景、現實意義以及韓愈的生平。
《答李翊書》是韓愈寫給年輕學者李翊的一封回信,比較係統地闡述了他的文學觀點。以下是基於搜索結果的整理:
韓愈《答李翊書》全文、注釋及翻譯
全文原文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牆而不入於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
生所謂“立言”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抑不知生之誌:蘄勝於人而取於人邪?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邪?蘄勝於人而取於人,則固勝於人而可取於人矣!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抑又有難者。愈之所為,不自知其至猶未也;雖然,學之二十餘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誌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其觀於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後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
當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汩汩然來矣。其觀於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後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懼其雜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後肆焉。雖然,不可以不養也,行之乎仁義之途,遊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
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雖如是,其敢自謂幾於成乎?雖幾於成,其用於人也奚取焉?雖然,待用於人者,其肖於器邪?用與舍屬諸人。君子則不然。處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則施諸人,舍則傳諸其徒,垂諸文而為後世法。如是者,其亦足樂乎?其無足樂也?
有誌乎古者希矣,誌乎古必遺乎今,吾誠樂而悲之。亟稱其人,所以勸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貶其可貶也。問於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誌乎利,聊相為言之。愈白。
重點注釋
李生:指李翊,韓愈的後學。
立言:指著書立說,流傳後世,與“立德”、“立功”並稱為“三不朽”。
蘄(qi):通“祈”,祈求,希望。
取於人:被人取用,指考取功名,被上司賞識。
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比喻寫文章需加強根本修養道德、學識)才能有所成就。根:樹根,喻根本。實:果實,喻文章的效果。膏:燈油。光:光芒。
藹如:和順溫煦的樣子。
戛戛(jia)乎:困難、吃力的樣子。
惟陳言之務去:務必去除陳詞濫調。這是韓愈重要的文學主張。
汩汩(gu)然:水流急促的樣子,比喻文思泉湧。
浩乎其沛然:形容文章氣勢浩大,如江河泛濫。
醇:純正,精粹。
肆:縱情揮灑,指放手去寫。
氣,水也;言,浮物也:韓愈著名的“氣盛言宜”論。氣,指文章的氣勢、思想內容。言,指文章的語句形式。
肖於器:像器物一樣。器物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其命運完全由外人決定。
亟(qi):屢次,一再。
聊:姑且。
全文翻譯
六月二十六日,韓愈陳告。李生足下:
你的來信文辭很高超,而你提問的態度是多麼謙卑而恭敬啊。能夠像這樣,誰不願意把那些道理告訴你呢?你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已經指日可待了,何況是作為道德外在表現的文章呢?不過我隻是所謂的望見了孔子的門牆而還沒有進入到室內的人,哪裡能夠知道是對還是錯呢?雖然如此,我還是不能不對你談談這個問題。
你所說的“著書立說”的想法,是對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已經非常相似和接近了。但是我不知道你的誌向,是祈求自己的文章勝過彆人而被彆人取用呢?還是期望達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呢?如果你是祈求勝過彆人而被人取用,那麼你本已勝過彆人而可以被取用了!如果你是期望達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那麼就不要期望很快成功,不要被權勢和利益所誘惑,要像)培養植物的根而等待它結出果實,像)給燈盞添足燈油而期望它發出光明。根須茂盛的,果實就能順利成熟,燈油充足的,光芒就格外明亮。踐行仁義的人,他的言辭自然就和煦溫潤。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不過這又是有困難的了。我自己的所作所為,自己也不知道到底達到了古之立言者的境界)沒有;雖然如此,我學習古文已經二十多年了。開始時,不是夏、商、周三代和兩漢的書籍我不敢閱讀,不是聖人的思想我不敢汲取。居家時仿佛忘記了什麼,行走時好像遺失了什麼,神情莊重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著了迷。當我把心中的思想用手寫出來的時候,一心想要去除那些陳腐的言辭,真是非常困難啊!文章拿給彆人看,我也不在乎他們的非難和譏笑。像這樣過了不少年,我還是不改變態度。這之後,我才能分辨古書中哪些是立意純正,哪些是立意駁雜的,以及那些雖然純正但還沒達到完美境界的作品,都黑白分明地顯現出來了,而後務必去除那些不純正和不完美的東西,這才慢慢地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