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ai,一種草本植物,葉製成艾絨,可供針灸用。《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詩經·王風·采葛》是一首以極其精煉的語言,表達熾烈相思之情的千古名作。其中“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已成為傳誦不衰的成語。
一、全文與注釋
《詩經·王風·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注釋:
彼:那,指心中思念的那個人。
葛:一種蔓生植物,其皮可製纖維織布。
蕭:蒿類植物,有香氣,古時用於祭祀。
艾:艾草,菊科植物,有香氣,可用於針灸或藥用。
三秋:通常有三種解釋:
1.指三個季度,即九個月。
2.因秋為一年一收,故常代指“年”,“三秋”即“三年”。
3.在詩中,為了與上文的“三月”和下文的“三歲”形成遞進,多解釋為“三季”,即九個月,是介於“三月”與“三歲”之間的一個時間單位。
歲:年。
二、白話翻譯
我思念的那個采葛的人啊!
隻是一天沒有見到她,卻仿佛隔了三個月那麼漫長!
我思念的那個采蕭的人啊!
隻是一天沒有見到她,卻仿佛隔了三個秋天那麼漫長!
我思念的那個采艾的人啊!
隻是一天沒有見到她,卻仿佛隔了三年那麼漫長!
三、創作背景與主旨
1.地理背景:“王風”的含義
“王”指東周王朝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陽)一帶。平王東遷後,周王室衰微,其地的詩歌雖仍尊為“王風”,但已無西周盛世之音,多帶有亂世中的哀怨與惆悵之情。
2.主題解讀:相思之歌
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懷人詩。關於所懷之人的身份,曆來有不同說法:
思念情人:這是最主流的解讀。詩歌以一位熱戀中男子的口吻,表達了對一位外出勞作采葛、采蕭、采艾)的女子的刻骨思念。
思念友人:漢代《毛詩序》提出“懼讒”說,認為這是講君子因忠心而被讒言陷害,致使君臣朋友分離,一日不見就如隔三秋。此說後世多認為牽強。
詩歌的核心在於捕捉並放大了一種普遍的人類情感——在熱切思念時,對時間的極端主觀感受。
四、作品意義與藝術特色
這首詩之所以能穿越千年依然動人,在於其無與倫比的抒情藝術:
1.層層遞進的時間誇張
這是本詩最核心的藝術手法。通過“月→秋→歲”的層層推進,將分離時間的主觀感受從“三月”拉到“三秋”,再推向頂峰“三歲”,極其有力且生動地表現了思念之情與日俱增、愈演愈烈的過程。這種心理時間的扭曲,精準地描繪了熱戀中人的焦灼心態。
2.重章複遝的節奏美感
全詩三章,句式結構完全相同,隻更換了動詞葛→蕭→艾)和時間單位月→秋→歲)。
這種回環往複的詠唱,一唱三歎,不僅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在一次次重複中,將思念的情感不斷深化和強化,產生一種盤旋上升的感染力。
3.以勞作起興的含蓄之美
詩中的“采葛”、“采蕭”、“采艾”都是當時女性常見的生產勞動。詩歌以這些日常場景起興,自然而樸實。
它沒有直接描寫女子的容貌或雙方的誓言,而是通過男子看到這些植物就聯想到采擷之人,將深情寄托於平凡的勞動景象中,含蓄而韻味深長。
4.永恒的情感共鳴與語言遺產
這首詩提煉出了人類共通的“相思”體驗,使其具有了永恒的藝術魅力。
詩中“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更是凝練為成語“一日三秋”,至今仍鮮活地存在於中文語境中,用來形容極度思念的迫切心情。
總結:《王風·采葛》以其單純明快的語言、精妙絕倫的誇張和複遝手法,成功地捕捉並渲染了一種極致的思念之情。它不僅是《詩經》中抒情小詩的典範,更是中國詩歌史上以最經濟文字表達最豐富情感的傑出代表。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