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那位君子啊,知道他不會再回來。
三、創作背景
1.作者生平與時代:
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是曹操之子,曹丕之弟。他才華橫溢,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被譽為“繡虎”。曹操生前曾對他寄予厚望,一度考慮立他為太子。這使他卷入了與兄長曹丕的政治鬥爭。
2.寫作時期與心境:
這篇賦很可能創作於曹丕稱帝220年)之後。曹丕上台後,對曹植進行了嚴厲的打壓和迫害,多次將他遷封到不同的地方,並嚴密監視他的行動。此時的曹植,從一個“任性而行,飲酒不節”的貴公子,變成了一個“圈牢之養物”,行動失去自由,抱負無法施展。
3.具體情境:
《臨觀賦》從標題和內容看,是一篇“登臨送彆”之作。他登高臨遠,本為送彆一位友人“君子”)。但在那特定的心境下,眼前的春色越是繁盛“南園薆兮果載榮”),反而越發襯托出他內心的孤寂與悲涼。時光流逝“時倏忽兮歲晼晚”),而自己的政治生命和人生理想卻已走向“晼晚”,那位離去的“君子”,或許也隱喻著他一去不返的黃金時代和自由。
四、現實意義
1.個人處境的隱喻:
這篇賦深刻地揭示了個人在巨大壓力和環境突變下的心理狀態。即使身處繁華南園之榮),內心也可能充滿荒蕪和痛苦。這對於現代人在麵對職場壓力、人生挫折時,提供了一種古典而深刻的情感共鳴——承認並抒發這種“感物悲兮心獨苦”的複雜性是人之常情。
2.“樂景寫哀”的藝術手法:
“南園薆兮果載榮”是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情。美好的景物反而加倍襯托出哀傷。這提醒我們,一個人的幸福與否,並不完全由外部環境決定,內心的感受和處境至關重要。這種藝術手法在今天的文學、影視創作中依然極具感染力。
3.對時間與生命的哲思:
賦中強烈的“時光流逝感”倏忽、晼晚)與“功業未成”的焦慮,是建安文學的典型主題例如曹操的“譬如朝露”)。它促使我們思考:在有限的生命裡,如何實現自我的價值?當理想與現實產生巨大落差時,如何自處?
4.情感共鳴:
它所表達的送彆之情、對往昔的懷念以及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憂慮,是跨越時空的人類共同情感。無論是與親友分彆,還是告彆一段人生旅程,人們都能從這篇短賦中找到共鳴。
五、作者詳細介紹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1.文學成就:
他是建安文學最傑出的代表,與父親曹操、兄長曹丕合稱“三曹”。
其創作以曹丕稱帝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多寫貴族生活和建功立業的抱負,風格開朗豪邁;後期則多抒發憤懣與哀思,風格沉鬱悲涼。
他的作品“骨氣奇高,詞采華茂”鐘嶸《詩品》),將文人五言詩的創作推向了高峰。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步詩》《贈白馬王彪》等。
謝靈運曾盛讚:“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這便是“才高八鬥”成語的由來。
2.政治悲劇:
他才思敏捷,深受曹操喜愛,幾乎被立為太子。但這給他帶來了後半生的厄運。
曹丕父子稱帝後,他屢遭猜忌和迫害,多次貶爵徙封,最後在憂鬱中病逝於陳郡,諡號“思”,故後世稱“陳王”或“陳思王”。
3.曆史形象:
在中國文化中,曹植的形象是複雜的:他既是一個才華橫溢、風流倜儻的文人,也是一個政治鬥爭的失敗者和悲劇人物。他的作品,尤其是後期作品,正是這種悲劇命運與絕世才華相結合的產物,《臨觀賦》便是其中之一斑。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