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一通:《孝經》是儒家十三經之一,強調孝道。“一通”指對全書義理完全貫通,透徹理解。
·看在手:形象地描繪了書不離手、勤於溫習的狀態。
創作背景與作者
1.創作背景:為友鳴不平的歎惋之作
此詩約作於唐代宗大曆年間766年—779年),杜甫晚年流落夔州、荊州之時。
·感歎對象:詩中主人公王季友,是當時一位出身貧寒但品行高潔、學識淵博的名士。他早年賣履為生,卻終成一代名流,曾官至禦史,但後遭貶謫,一生坎坷。
·創作動機:杜甫目睹這位才德兼備的友人境遇不佳,心中充滿不平與歎惋。他寫此詩旨在讚揚王季友的才學與品德,反駁世俗的偏見,故題為“可歎”。
·深層心緒:詩中亦寄寓了杜甫自身的感慨。他一生懷抱“致君堯舜上”的理想,卻同樣仕途失意、漂泊困頓。讚友亦是自況,歎人亦是自傷。
2.人物介紹:詩聖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學術修養:出身“奉儒守官”的家族,自幼苦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正是他自己的寫照。因此,他用“群書萬卷常暗誦”來形容王季友,是極高的讚譽,也反映了他本人的治學標準。
·詩歌風格:沉鬱頓挫,心係蒼生。他的作品廣泛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朝的社會麵貌。
深層寓意與賞析
“群書萬卷常暗誦”一句,蘊含了多重深刻的寓意:
1.學問的廣度與深度的統一
·“群書萬卷”代表了知識的廣度,要求學者博覽群書,融會貫通。
·“常暗誦”則代表了學習的深度,要求對核心典籍反複涵泳,直至內化於心,能夠熟練運用。
二者結合,正是中國傳統治學理念中“博”與“約”的辯證統一。
2.學習作為道德修養的根基
在王季友身上,“暗誦群書”與“手持孝經”是並行的。這表明,讀書的目的不僅是獲取知識,更是為了修身養性,培育德行。學問是德行的基石,德行是學問的歸宿。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3.對懷才不遇的無聲抗議
在杜甫看來,像王季友這樣經過刻苦學習、品德高尚的才俊,理應得到重用。然而現實卻是“貧窮老瘦家賣屐”,這種反差強化了“可歎”的主題。這句詩也因此成為對埋沒人才的不公世道的含蓄批判。
現實意義與啟示
這句誕生於千年前的詩句,對當今時代依然有著非常強烈的鏡鑒意義。
1.對個人學習的啟示
·對抗知識碎片化:在信息爆炸、閱讀碎片化的今天,“群書萬卷”提醒我們係統化閱讀和建立完整知識體係的重要性。
·強調深度學習:“暗誦”所代表的精讀、深思、內化的學習方式,正是應對淺層閱讀、快餐文化的良方。真正的知識需要反複咀嚼和實踐,才能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終身學習的典範:“常”字點明了學習非一日之功。它倡導的是一種持之以恒、貫穿一生的學習態度。
2.對教育理念的反思
·重拾傳統的智慧:現代教育往往偏重知識的灌輸和應試技巧,忽略了“熟讀精思”的傳統精髓。這句詩啟示我們,教育應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深度理解力和人文素養。
·“博”與“專”的平衡:它為一個理想的知識結構提供了古典範本:既要有廣闊的知識視野,也要有精深的專業領域。
3.對文化傳承的價值
“暗誦”是中國古代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通過背誦,經典的語感、文脈、思想得以完整地植入學習者的生命,成為其文化基因的一部分。這種學習方法對於傳承民族文化經典,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總結而言,杜甫的“群書萬卷常暗誦”不僅描繪了一位唐代學者的形象,更樹立了一個超越時代的治學標杆。它告訴我們,在求知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唯有以廣博的視野、專注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態度,將知識深植於心,方能融會貫通,成就真正的學問與人格。這或許是“詩聖”留給後世學子最寶貴的教誨之一。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