謷ao,詆毀。《新序·善謀》:“有獨知之慮者,必見謷於民。”
此處提到的“有獨知之慮者,必見謷於民”這句話,背後是商鞅變法前那場著名的宮廷辯論。這句話確實點出了創新者常麵臨的“曲高和寡”的處境。下麵我將為你梳理這句話的來龍去脈,並探討其古今意義。
《新序·善謀》原文選段及注釋
原文:
秦孝公欲用衛鞅之言,更為嚴刑峻法,易古三代之製度……公孫鞅曰:“臣聞疑行無名,疑事無功,君前定變法之慮,行之無疑,殆無顧天下之議。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負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謷於民。語曰:‘愚者晤成事,知者見未萌。’民不可與慮始,可與樂成功。郭偃之法曰:‘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注釋:
·獨知之慮:獨到、超前的見解和謀劃。
·謷(ao):原義為詆毀,這裡指諷刺、嘲笑、不理解。
·見謷於民:被普通民眾或世俗眼光)所嘲笑。
·疑行無名,疑事無功:行動猶豫不決難以成名,做事猶豫不決難以成功。
·愚者晤成事,知者見未萌:愚昧的人對已成功的事情也看不明白,智慧的人在事情萌芽前就能預見。
翻譯:
公孫鞅說:“我聽說行動猶豫不決就難以成名,做事猶豫不決就難以成功。君主您既已下定決心變法,就不要顧忌天下的議論。況且有高出常人行為的人,本來就會被世俗非議;有獨到見解的人,也必然會遭到一般人的嘲笑。俗話說:‘愚昧的人對已成之事尚且弄不明白,智慧的人在事情萌芽前就已預見。’不可以和普通百姓謀劃事業的開始,隻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快樂。”
《新序》其書與作者劉向
·《新序》簡介:《新序》是西漢學者劉向編纂的一部曆史故事集。他將搜集到的春秋戰國至秦漢間的史事、傳說,按內容分為“雜事”、“刺奢”、“節士”、“義勇”、“善謀”等類彆。編書目的是以古鑒今,通過曆史故事闡發政治思想,希望君主能推行仁政、任用賢人,臣子能堅守德義、忠於國事。
·關於劉向:劉向約公元前77年—前6年)是西漢宗室、經學家和目錄學家。他曆仕漢宣、元、成三朝,目睹當時外戚、宦官專權,皇權衰落。他編撰《新序》,正是希望君主能從中汲取曆史經驗教訓,重振朝綱。
寓意的深層解讀
商鞅這句話,精辟地揭示了創新與世俗認知間的矛盾:
1.超前性與孤獨性:真正的創新和深謀遠慮,因其突破了當時的普遍認知框架,在初期往往難被大眾理解,先驅者因此常處於精神上的孤獨。
2.突破常規的代價:敢於挑戰現狀、打破陳規者,其言行易被安於現狀者視為異端或威脅,從而遭受非議與排斥。
3.領導者與變革的決斷:商鞅此言意在說服秦孝公,變革決策不能受製於大眾的短期認同。他強調領導者一旦認準方向,就需要頂住壓力,力排眾議,果斷推行。
古今鏡鑒:困境與破局
“見謷於民”的現象,在今天的技術創新、社會變革、思想進步等領域依然常見。理解其深層原因,並懂得如何應對,至關重要。
1.為何“獨知之慮”常“見謷於民”?
·認知框架的束縛:我們常不自覺地受限於自身知識結構、經驗和社會文化背景形成的“思維定式”。超越此框架的新觀念,易被忽略或拒絕。哥白尼提出日心說時,就挑戰了當時人們“地心說”的認知框架。
·對未知的恐懼與不安:重大變革意味著不確定性,可能觸動現有利益格局或帶來適應壓力,引發抵觸情緒。
·從眾心理與社會壓力:群體有時會不自覺地維護“一致性”,對提出不同意見者施加壓力。
2.如何應對“見謷於民”的困境?
·對創新者而言:
·堅守與韌性:認準方向,需有直麵質疑的勇氣和堅持的毅力。
·有效溝通與策略:學習商鞅,不僅要有“獨知之慮”,也要善於像他那樣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如對秦孝公言“強國之術”)闡明觀點,爭取關鍵支持。
·用事實說話:拿出切實的成果或可靠的數據,是回應質疑最有力的方式。
·對社會與組織而言:
·包容開放的文化:鼓勵建設性的質疑和多元思考,寬容甚至鼓勵“異見”,為創新萌芽提供土壤。
·審慎評估機製:既不輕易否定新想法,也要建立科學的評估機製,辨彆“真知灼見”與“不切實際”。
·關鍵決策者的遠見:領導者對“獨知之慮”的識彆能力、包容氣度乃至鼎力支持,常常是創新能否破土而出的關鍵。秦孝公的支持,對商鞅變法的推行至關重要。
總結
“有獨知之慮者,必見謷於民”揭示了一個恒久的社會現象。它提醒我們,麵對創新的“獨知之慮”時,社會需要多一份包容,個體則需要多一份堅韌。同時,我們也應保持自省,當遇到挑戰我們認知的觀點時,是先審視其合理之處,還是輕易地加入“謷”的行列。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