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5節2 拔bá,“拔劍自殺”_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1章 第5節2 拔bá,“拔劍自殺”

第1章 第5節2 拔bá,“拔劍自殺”(1 / 1)

拔ba,《史記·秦始皇本紀》:“拔劍自殺。”

關於《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拔劍自殺”的記載,實際上並非指秦始皇本人,而是涉及秦末著名人物項羽的結局。這一情節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但因其與秦朝的覆滅直接相關,常被置於秦末曆史背景下討論。以下從多個角度解析這一典故:

一、原文與注釋

《史記·項羽本紀》原文片段: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儘……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乃自刎而死。”

注釋:

·壁垓下:駐紮在垓下今安徽靈璧)。

·烏江亭長:掌管烏江今安徽和縣)地方事務的小吏。

·自刎:以劍割頸自殺,與“拔劍自殺”含義相同。

二、翻譯

項羽軍隊被圍困於垓下,兵力匱乏,糧草耗儘。他慷慨悲歌,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烏騅馬不再奔馳。烏騅不奔馳啊該如何?虞姬啊虞姬,我該如何安置你!”後突圍至烏江畔,烏江亭長勸他渡江重整旗鼓。項羽笑答:“上天要亡我,我何必渡江!當年我率八千江東子弟西征,如今無一人生還,縱使江東父老憐惜我,我又有何顏麵見他們?”於是拔劍自刎。

三、典故背景

1.曆史脈絡:

秦朝滅亡後,項羽與劉邦展開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公元前202年,項羽在垓下遭韓信十麵埋伏,陷入絕境。突圍至烏江時,他因戰敗愧對江東父老,拒絕渡江,選擇自刎。這一事件標誌楚漢之爭終結,劉邦建立漢朝。

2.司馬遷的書寫意圖:

司馬遷通過項羽的悲劇結局,刻畫了一個勇武蓋世卻剛愎自用、缺乏政治謀略的悲劇英雄。其“不肯過江東”的選擇,既體現貴族尊嚴,也暴露其無法適應時代變革的局限。

四、寓意與精神內核

1.英雄尊嚴與責任意識:

項羽的自殺並非怯懦,而是對“無顏見江東父老”的責任拷問。這種以死謝罪的姿態,彰顯了古代英雄“重義輕生”的價值觀。

2.性格決定命運的警示:

項羽的失敗根源在於其迷信武力、不善用人如放走韓信、猜忌範增),與劉邦的靈活權變形成鮮明對比。其結局警示:個人能力再強,若缺乏戰略眼光與包容胸襟,終將失敗。

3.曆史辯證法的體現:

項羽的悲劇實為曆史必然。秦末亂世需要的是重建秩序的政治家,而非項羽式的傳統貴族武士。他的死亡象征舊貴族時代的終結,開啟了布衣將相的新格局。

五、現實啟示

1.對“成敗觀”的反思:

現代社會常以結果論英雄,但項羽的故事提醒我們:失敗者同樣可能因精神高度被銘記。現實中,應理性看待挫折,在堅守原則與靈活變通間尋求平衡。

2.領導力的現代借鑒:

項羽的教訓對管理者具有警示意義:

·避免剛愎自用:重視團隊意見,防止個人決策盲區。

·戰略重於戰術:如項羽百戰百勝卻失天下,啟示企業需注重長期規劃而非短期勝負。

·情緒管理:項羽垓下之圍時的悲歌,暴露其情緒化弱點,現代領袖需培養逆境商數。

3.文化符號的演變:

“不肯過江東”已成為中國文化中“尊嚴高於生命”的精神符號。李清照“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詩句,使其升華為氣節的象征,激勵人們在民族危難時堅守骨氣。

結語:

項羽“拔劍自殺”不僅是個體生命的終結,更是一個時代轉型的注腳。它既包含對英雄主義的禮讚,也承載對曆史規律的深刻認知。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這一典故依然啟示我們:既要保持精神的純粹性,也需具備順應時代的智慧,在堅守與變革中找到平衡點。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讓你寫公益歌,沒讓你寫哭全網啊 葉胎 炮灰女配自救:薅禿天道當充電寶 詭異克星:從破廟求生開始 雙修暴擊十萬次,仙子倒貼求放過 這個仙尊路子有點野 異世戰魂:從特種兵到玄幻戰神 太平三千甲 未婚夫要照顧寡嫂,轉頭嫁他堂哥 拳鎮遮天:我的技能欄是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