胈ba,大腿上的毛。《莊子·天下》:“腓fei)無胈。”腓:腿肚子。)
“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莊子·天下》
引用的這個片段,雖然隻有短短三個字,但其背後蘊含的意象和哲理卻極為深刻。它描繪了中國古代聖王大禹為治理洪水而付出的艱辛,是《莊子》一書中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精神符號。
原文、注釋與翻譯
·完整原文上下文):
“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
·詞語注釋:
·腓:小腿肚子。
·胈:腿肚子上的肌肉,也特指腿上的細毛。在此處,結合下文的“脛無毛”,更傾向於指“肌肉”或“脂肪”。“無胈”意指肌肉消瘦、脂肪耗儘。
·脛:小腿,從膝蓋到腳踝的部分。
·沐甚雨:用暴雨洗頭。沐,洗頭;甚雨,暴雨。
·櫛疾風:用疾風梳頭。櫛,梳子,此處作動詞,梳頭。
·橐耜:古代治水用的工具。橐是盛土器,耜是挖土鏟。
·現代漢語翻譯:
大禹治理洪水,疏導江河,連通了四方外族和中原九州。治理的名山有三百,支流有三千,小溝小渠數不勝數。禹親自拿著盛土和挖土的工具,彙合天下的河流。他長年勞作,)腿肚子上沒有一點肥肉,小腿上的汗毛也被磨光了,暴雨洗頭,狂風梳發,終於安置了萬國諸侯。禹是一位大聖人,但他仍如此為天下事務勞累自己的身體。
創作背景
這段話出自《莊子·雜篇·天下》,該篇被學者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學術史著作之一,旨在評述先秦時期各派學說的要旨與得失。
1.莊子的意圖:莊子及其後學在此文中,並非單純講述大禹的故事,而是將其作為批判墨家學說的一個參照。墨家主張“節用”、“非樂”,並要求門徒“以自苦為極”把自身受苦作為行為的準則),模仿大禹的作風。
2.被“工具化”的禹:在莊子看來,墨家隻學到了大禹外在的勞苦形態“腓無胈,脛無毛”),卻丟失了其內在的聖王精神與順應自然的天道。莊子引用這個故事,是為了說明:即使是大聖禹的勞苦,也應是合乎“道”的不得已而為之,而不應成為一種刻意追求的道德枷鎖。
寓意解讀
“腓無胈”這個極富畫麵感的細節,承載著多層次的寓意:
1.極致奉獻與身體犧牲:它是最為直觀的奉獻精神的象征。為了一個崇高的公共目標治水安民),領導者身先士卒,不惜犧牲自己的身體健康,達到了肉身奉獻的極致。
2.實踐出真知:它強調了身體力行的重要性。真正的功業不是空談出來的,而是用雙腳丈量、用雙手開拓出來的。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力行近乎仁”的實踐理性。
3.對“形式化”苦行的批判莊子本意):從莊子的哲學視角看,這個意象也是一種警示。它提醒人們,如果僅僅模仿這種外在的勞苦形式,並將其標榜為道德本身,就可能走向“以形勞傷其天性”的歧路。真正的“道”在於內心的通達與順應自然,而非外在的自我折磨。
現實聯係與論述
“腓無胈”的精神意象,在今天依然能引發我們深刻的共鳴與反思。
1.在個人奮鬥層麵:奮鬥精神與身心健康的平衡
·正麵啟示:它激勵我們在追求學業、事業或某個偉大目標時,需要有那麼一股忘我投入、不畏艱辛的勁頭。無論是科研工作者的皓首窮經,還是運動員的刻苦訓練,都需要這種“腓無胈”式的專注與堅持。
·反麵警示:現代社會中,“過勞”成為一個嚴峻問題。我們不能將“腓無胈”簡單理解為對身體的無限度透支。健康的奮鬥,是講究方法的持久戰,而非涸澤而漁的消耗戰。我們需要在拚搏與休息、奉獻與自愛之間找到平衡,避免從“奮鬥者”淪為“殉道者”。
2.在領導力與公共責任層麵:身先士卒的榜樣力量
·“腓無胈”為領導者樹立了一個極高的道德標杆。它告訴我們,真正的領導力不在於發號施令,而在於關鍵時刻的親力親為與率先垂範。一個與團隊同甘共苦、共同奮戰的領導者,其產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無窮的。
·在公共事務中,這種精神體現為“深入基層”、“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隻有親身了解情況,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3.在文化批判層麵:警惕形式主義的“自我感動”
·莊子的擔憂在今天尤其具有現實意義。我們是否有時會陷入一種“表演式努力”?比如,在社交媒體上展示熬夜加班,用工作時長而非工作成果來標榜自己的勤奮。這正如墨家隻學大禹的“苦”,而未得其“道”。
·真正的價值在於解決問題的實效,而非過程中自我犧牲的姿態。我們應該追求的是智慧的、高效的奮鬥,而不是盲目地、形式化地“吃苦”。
總結
“腓無胈”三個字,勾勒出一個為了宏大目標而鞠躬儘瘁的崇高身影。它既是中華民族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精神的古老圖騰,也是莊子留給我們關於生命本質與奮鬥意義的深刻詰問。
在今天,我們既要繼承其不畏艱難、身體力行的核心精神,也要以現代智慧去理解它,避免陷入自我消耗與形式主義的陷阱。真正的偉大,不僅在於“腓無胈”的付出,更在於這份付出是否通向一個充滿生機、合乎“大道”的圓滿結果。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