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ba,水名。渭水支流,在陝西境內。司馬相如《上林賦》:“終始灞、滻chan),出入涇、渭。”滻:水名。)
我們一起來賞析司馬相如《上林賦》中“終始灞、滻,出入涇、渭”這一描繪壯麗水景的千古名句。
一、原文、注釋及翻譯
1.原文節選
於是乎周覽泛觀,縝紛軋芴,芒芒恍忽。視之無端,察之無涯。日出東沼,入乎西陂。其南則隆冬生長,湧水躍波;其北則盛夏含凍裂地,涉冰揭河。
“於是乎崇山矗矗,巃嵷崔巍;深林巨木,嶄岩參嵳。九嵕嶻嶭,南山峨峨。岩陁甗錡,摧崣崛崎。振溪通穀,蹇產溝瀆。谽呀豁閜,阜陵彆島。崴磈崴瘣,丘虛堀礨。隱轔鬱壘,登降施靡。陂池貏豸,沇溶淫鬻,散渙夷陸。亭皋千裡,靡不被築。
“揜以綠蕙,被以江蘺;糅以蘪蕪,雜以留夷;布結縷,攢戾莎。揭車衡蘭,槀本射乾;此薑蘘荷,葴持若蓀;鮮支黃礫,蔣苧青薠;布濩閎澤,延曼太原。離靡廣衍,應風披靡,吐芳揚烈;鬱鬱菲菲,眾香發越;肸蠁布寫,晻薆咇茀。
“終始灞、滻,出入涇、渭。酆、鎬、潦、潏,紆餘委蛇,經營乎其內。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東西南北,馳騖往來。”
2.重點注釋
·終始灞、滻:上林苑的邊界)以灞水和滻水作為起點和終點。終始,用作動詞,指開始和結束之處。灞:灞水,發源於秦嶺,流經長安東。滻:滻水,灞水的支流。
·出入涇、渭:上林苑的水係)容納了涇水、渭水的流入和流出。出入,用作動詞,指流入和流出。涇:涇水,發源於寧夏,在西安附近彙入渭水,以“涇渭分明”聞名。渭:渭水,黃河最大支流,橫貫關中平原。
·酆、鎬、潦、潏:均為關中地區的水名。酆水、鎬水與周文王、周武王的都城有關;潦水今澇水)、潏水均發源於秦嶺。
·紆餘委蛇:形容水流蜿蜒曲折的樣子。
·經營乎其內:這些河流)在苑內交錯盤旋。
·蕩蕩乎八川分流:浩蕩的八條河流即前述的灞、滻、涇、渭、酆、鎬、潦、潏)分道流淌。這就是著名的“關中八水”。
3.現代翻譯
在描述了山巒、林木、花草的無限壯麗之後…)
“上林苑的水係)以灞水和滻水作為其邊界始終,容納著涇水和渭水的流入與流出。酆水、鎬水、潦水、潏水,蜿蜒曲折,在苑內交錯盤旋。浩蕩的八條大川分道流淌,姿態各異,背向而馳。它們東西南北,奔騰往來,川流不息。”
二、典故背景
1.作品背景:《上林賦》是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的代表作,與《子虛賦》構成姊妹篇。它假托“子虛”、“烏有先生”、“亡是公”三人的對話,旨在諷諫漢武帝過度沉迷於遊獵、興建奢華苑囿的行為。
2.內容背景:此賦中,“亡是公”極力誇耀天子之上林苑的宏大與瑰麗,以壓倒“子虛”所吹噓的楚國雲夢澤。文中對山川、溪流、草木、走獸、遊獵、歌舞進行了極儘鋪陳排比之能事的描寫,開創了漢大賦“勸百諷一”的典型模式——即用百分之九十九的篇幅來渲染鋪陳,隻在結尾用百分之一的篇幅進行委婉勸誡。
3.地理背景:“關中八水”是長安城生存與發展的命脈,也是秦漢皇家苑囿如上林苑)得以存在的地理基礎。司馬相如將現實中的地理水係納入文學想象,既賦予了上林苑無可辯駁的真實感,又以其包羅萬象的氣勢,象征著大漢帝國海納百川、囊括宇內的氣魄與聲威。
三、寓意與內涵
1.空間與秩序的象征:“終始灞滻,出入涇渭”不僅僅是在描寫水係,更是在界定一個宏偉的、秩序井然的宇宙微縮模型。上林苑被視為“天下一統”的象征,而八川在其間奔流,代表了自然萬物都被納入天子的掌控與秩序之中。
2.國力與皇權的展示:能夠將如此多的重要河流囊括於一座園林之中,這本身就是強大國力和至高皇權的極致體現。作者通過這種文學上的誇張,歌頌了大一統帝國的繁榮與強盛。
3.“巨麗”之美的典範:這句話是漢賦“巨麗”之美巨大而華麗)的典型代表。它不追求細節的真實,而致力於營造一種鋪天蓋地、應接不暇的壯闊氣象,以此激發讀者的驚歎與敬畏。
四、結合現實論述
《上林賦》的這段文字,其智慧與啟示超越了文學本身,對當今社會仍有深刻的映射。
1.對個人格局與視野的啟示:
·“八川分流”與係統思維:個人的知識結構和工作能力,應如“八川”般多元且自成體係。既要有所專精如“涇渭分明”),也要能融會貫通如“經營乎其內”)。擁有廣博的知識麵和深度的專業技能,才能應對複雜局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終始出入”與邊界意識:無論是個人發展還是職業生涯,都需要清晰的規劃與邊界。了解自己的起點與終點“終始灞滻”),知道什麼該吸納,什麼該排出“出入涇渭”),才能行穩致遠。
2.對城市規劃與生態文明的啟示:
·古代智慧與現代生態觀:這段賦文無意中記錄了漢代長安城的生態基底。它警示我們,城市的發展必須尊重自然地理脈絡。現代城市規劃中的“藍綠網絡”水係與綠地),正是要像上林苑容納八水一樣,將自然生態係統巧妙地融入城市肌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可持續發展:古代皇家苑囿是對自然資源的壟斷與展示,而現代城市公園與生態保護區則是為全民共享的公共服務。我們從中學到的不應是占有,而是如何像司馬相如所隱含的勸誡那樣,對自然資源懷有敬畏之心,實現可持續的利用與發展。
3.對文化自信與表達的啟示:
·“巨麗”之美與文化氣魄:在全球化時代,如何講述自己的故事?《上林賦》提供了一種範式——用最富張力的語言,展現自身文化的獨特魅力與宏大格局。這種文化自信和氣魄,對於今天我們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國家形象、傳播民族文化,具有借鑒意義。
·“勸百諷一”的現代反思:這種模式提醒我們,在商業宣傳、內容創作中,要警惕形式上的過度華麗淹沒了核心價值與真實目的。我們不能隻沉醉於“八川分流”的宏大敘事,而忘記了文章最初“諷諫”的本意,即始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確的價值導向。
結論:
“終始灞、滻,出入涇、渭”短短八字,勾勒出一幅氣象萬千的帝國地理圖景。它不僅是漢賦華麗辭藻的巔峰,更蘊含著古人對空間、秩序和權力的深刻理解。在今天,它啟發我們以更宏大的視野去思考個人發展、城市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文化表達的邊界與內核,提醒我們在追求宏大事業的同時,莫忘初心與敬畏。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