謳謳)ou,唱歌。《荀子·議兵》:“故近者歌謳而樂之。”《荀子·議兵》:“故近者歌謳而樂之。”近者:指近處的人。)
荀子在《議兵》篇中提出的故近者歌謳而樂之,描繪了仁義之師受到百姓擁戴的理想圖景。這一思想不僅反映了戰國時期的軍事思想,也對現代社會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原文與語境分析
故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蹙而趨之,無幽閒辟陋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夫是之謂人師。這段文字出自《荀子·議兵》篇。
這段話是荀子在趙孝成王麵前與臨武君討論軍事時所說的。在前文中,荀子提出了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用兵打仗的根本在於使民眾和自己團結一致)的觀點,並區分了以權謀勢利為目標的諸侯之兵和以為本的王者之兵。
二、完整故事背景
《議兵》篇記載了荀子與臨武君在趙孝成王麵前就軍事問題進行的辯論。臨武君代表當時流行的兵家思想,認為用兵的關鍵在於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後之發,先之至。
而荀子則從儒家思想出發,提出不同的觀點:臣所聞古之道,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他強調軍事成功的根本在於爭取民心,使民眾團結一致。
在這場辯論中,荀子詳細闡述了仁人之兵的概念,認為隻有以仁義為本的軍隊才能無敵於天下。他生動地比喻道: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這段話的意思是,用暴君桀的方法欺騙堯這樣的仁君,就像用雞蛋打石頭、用手指攪開水,必然失敗。
三、注釋與翻譯
1.關鍵詞注釋
·歌謳:歌頌、頌揚,指近處的百姓歡樂地歌頌君王
·竭蹙:竭儘全力,急於奔赴的樣子,指遠方的百姓不辭勞苦趕來歸附
·幽閒辟陋:指偏僻邊遠的國家
·四海之內若一家:全天下就像一個家庭,強調天下一統、和諧相處的理想
·人師:人們的表率、榜樣
2.現代漢語翻譯
所以,近處的人歌頌周朝而且熱愛周朝,遠方的人竭儘全力地來投奔周朝,即使是幽隱閉塞偏僻邊遠的國家,也無不前來歸附而聽從役使,並且喜歡周朝,四海之內就像一個家庭似的,凡是交通能到達的地方,沒有誰不服從,這可以稱作是人民的君長了。
四、創作背景與思想內涵
1.戰國時期的軍事環境
荀子生活在戰國末年,當時各國攻伐不斷,軍事鬥爭激烈。荀子出生於趙國,曾遊學於齊國,後在趙國議兵,又考察過秦國的風俗。這些經曆使他對軍事問題有深刻理解。
當時流行的軍事思想多強調權謀詭詐,但荀子堅持儒家的仁義立場,認為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他強調軍隊的目的是禁止暴行、消除危害,而非單純的爭奪。
2.荀子軍事思想的核心
在荀子看來,理想的軍隊是仁人之兵,其核心特征是:
·以仁義為本:仁者愛人,愛人,故惡人之害之也;義者循理,循理,故惡人之亂之也。
·民心歸附:臣之於君也,下之於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扞頭目而覆胸腹也。
·不被欺詐:仁人之兵,不可詐也。
荀子被學者丁為祥稱為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一方麵麵對戰國的攻伐大勢,另一方麵仍堅持儒家仁義原則,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軍事思想。
五、現實意義與啟示
荀子的思想不僅在曆史上有著重要影響,對現代社會也有著深遠的啟示:
1.國家治理方麵
荀子強調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的理念,啟示我們國家強大的根本在於人民的團結和支持。這種思想在現代國家治理中仍然適用,政府的政策隻有獲得民眾的真心擁護,才能得到有效實施。
2.領導者素養方麵
荀子認為,隻有實行仁政的君主才能讓近者歌謳而樂之,遠者竭蹙而趨之。這對現代領導者有著重要啟示:真正的權威不是來自權力本身,而是來自民眾的認可和擁護。
3.軍事思想方麵
荀子提出王者有誅而無戰的觀點,認為正義之師不是為了爭奪利益,而是為了禁暴除害。這一思想與現代正義戰爭理論有相通之處,強調武力使用的道德基礎和合法性。
4.社會和諧方麵
四海之內若一家的理想,體現了中華文化對天下大同、社會和諧的追求。在全球化背景下,這一思想為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之間的和平共處提供了智慧資源。
荀子在《議兵》篇中闡述的軍事思想,核心是仁義之道與民本理念。他提出的故近者歌謳而樂之的理想圖景,不僅是軍事成功的標誌,更是良好政治的體現。在當今充滿衝突的世界中,荀子的思想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提醒我們武力的使用必須符合道德要求,社會的和諧必須建立在民心歸附的基礎上。
如需對荀子的思想有更多了解,還可以進一步閱讀《荀子》的其他篇章,如《王製》《性惡》等,以獲得更全麵的認識。
喜歡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請大家收藏:()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