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遠教授坐在書桌前,台燈的光暈照亮了他花白的鬢角和緊蹙的眉頭。電腦屏幕上,顯示著他幾年前發表的一篇專欄文章截圖,標題是《警惕技術育兒背後的商業陷阱與數據隱憂》。
那時,“守護者”剛剛嶄露頭角,他基於學術的審慎,對這款聲稱能全方位保護兒童安全的app提出了諸多質疑。他認為過度依賴技術會削弱父母的監護責任,更對其中涉及的用戶數據安全表達了深深的憂慮。
這篇文章在當時引起了不少共鳴,也讓他和林楓,這個橫空出世的技術新貴,站在了對立麵。
他滑動鼠標,關掉了那張截圖。瀏覽器另一個標簽頁,正顯示著林楓前幾天那場石破天驚的直播回放。屏幕上,林楓語氣平靜,眼神卻銳利如刀,將造謠者精心編織的謊言一層層剝開,露出下麵醜陋的真相。尤其是那份關於“守護者”隱私保護機製的現場演示,清晰,透明,幾乎無懈可擊。
劉明遠靠在椅背上,長長地歎了口氣。書房裡很安靜,隻有窗外偶爾傳來的車聲。他想起這段時間圍繞“守護者”發生的種種,想起張總那些人的卑劣手段,想起林楓看似輕描淡寫實則雷霆萬鈞的反擊。
他錯了。
不是錯在提出質疑,學術需要質疑精神。他錯在,用固有的經驗和偏見,去丈量一個真正想做實事、並且有能力將事情做到極致的人。
他的研究生端著一杯熱茶走進來,輕輕放在桌角。“老師,您要的茶。還在想林楓那件事?”
劉明遠揉了揉眉心,指著一張空椅子。“小陳,坐。你看看這篇舊文。”他把電腦屏幕轉向學生。
學生快速瀏覽了一遍,有些不解。“老師,您這篇文章的觀點,在當時看很中肯啊。數據隱私確實是需要警惕的。”
“觀點本身沒錯。”劉明遠搖搖頭,聲音帶著一絲疲憊,“但態度錯了。我站在所謂的學術高地上,帶著先入為主的批判,卻沒有真正去了解他的技術內核,沒有看到他為了落實那些保護措施所付出的努力和達到的高度。我的質疑,在後來那些彆有用心的謠言麵前,甚至成了他們攻擊林楓的‘佐證’之一。”
他頓了頓,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你知道嗎?我後來托人找來了‘守護者’詳細的技術白皮書和第三方審計報告,仔細研究過。它的加密邏輯,數據匿名化處理流程,甚至比我們實驗室正在研究的某些方案還要嚴謹和完善。林楓他不是在製造噱頭,他是在真正解決問題。”
學生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所以,您覺得……”
“我覺得我欠他一個道歉。”劉明遠轉回目光,眼神變得堅定,“也欠我的讀者一個更正。學術爭鳴需要嚴謹,但更需要對事實的尊重,對真正創新的敬畏。”
他重新麵對電腦,打開了自己專欄的後台編輯器。標題欄,他鄭重地輸入——《從林楓身上學到的:實踐是檢驗育兒真理的唯一標準》。
“老師,這個標題……”學生有些驚訝。
“就這個。”劉明遠語氣不容置疑,“我這把老骨頭,錯了就要認。林楓用他的產品和行動,給我,也給很多人,上了一課。”
他開始敲打鍵盤,文字一行行出現在屏幕上。他沒有回避自己過去的質疑,坦誠地分析了當時認知的局限性,詳細闡述了自己後續深入研究“守護者”技術架構後的新發現和感悟。他讚揚了林楓在保護用戶隱私方麵所做的紮實工作,也肯定了“守護者”在特定場景下對兒童安全的積極意義。他將林楓這次的危機應對,稱為“一次對商業倫理和技術初心的強力扞衛”。
這篇文章,與其說是道歉,不如說是一位嚴謹學者基於事實的深刻反思和真誠致敬。
寫完最後一個字,點擊發布。劉明遠感覺像是卸下了一個沉重的包袱。他關掉電腦,對學生笑了笑。“走吧,陪我去散散步。老了,更要學會接受新事物,承認自己的不足。”
夜色中,一老一少漫步在校園的小徑上。而在網絡世界,劉明遠的這篇專欄文章,正以一種不同於娛樂八卦的沉靜力量,悄然傳播開來,為林楓和“守護者”贏得了來自學術界難得的、分量沉重的尊重。
真正的強大,從來不需要聲嘶力竭。它存在那裡,時間自會為它證明。而敢於正視並修正錯誤的勇氣,同樣是另一種形式的強大。
喜歡帶娃綜藝?我靠毒舌奶爸爆紅了請大家收藏:()帶娃綜藝?我靠毒舌奶爸爆紅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