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個時辰的搜腸刮肚、尋章摘句,在耗費了不知多少精力後,程光陽終於將鄉試第一場的七篇文章全部寫完,依次謄錄到正卷上。
仔細檢查數遍,確定沒有錯字漏句,也沒有觸犯帝諱,他徹底放下心來,重重喘了口氣。
隨即將試卷交給收掌官,從容不迫地離開了貢院。
…
八月十七日,鄉試正式結束
“怎麼樣,複甫,這回你該榜上有名了吧。”
“瞧他滿麵春風的樣子,八成是考得不錯了。”
貢院門外,眼看程光陽出場,同來參加鄉試的好友鄭毓麒、吳天策二人,立刻笑著向他走來。
和所有穿越者一樣,穿越後的程光陽,名字並未改變,隻是多了個表字,叫做「複甫」。
“我也不好說,誰知道閱卷官看不看得上我的文章。”
程光陽不想太招搖,聽到好友詢問,當即搖了搖頭。
“這回考試的題目不難,我平日習作,不知都寫過多少回了。”
吳天策打開折扇,邊扇風邊道:“複甫放心,隻要你第一場考好了就行,反正後兩場還不是做做樣子。”
明代鄉試,總共有三場,分彆考經義、試論,時策。
由於每次鄉試,參與考試的生員多達數千,而負責閱卷的考官卻人數有限,並且隻有很短的時間批卷,因此考官們很難把三場考試的試卷全部看完。
這就造成一種現象,鄉試三場考試中,考生隻要第一場能考得好,後兩場就算發揮得一般,往往也能中舉。
不過哪怕後兩場考試,遠不如第一場那麼重要,程光陽卻也仍舊不敢鬆懈。
無論是第二場試論,關於詔、誥、表的創作,還是第三場時策,對國家大事的建議,他全都進行得一絲不苟。
沒辦法,程光陽心裡很清楚,自己想在這個世界出頭,最靠譜的途徑,唯有科舉。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這是多少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目標。
“伯英,複甫,你我三人勞累了這麼些天,如今好不容易考完鄉試,也該找個地方,好好放鬆放鬆了吧?”
目光回到貢院外。
趁著如今考試結束,清閒無事,吳天策命仆人帶著自己的行李先回驛站,而後笑著向程光陽和鄭毓麒道。
「伯英」是鄭毓麒的表字,至於吳天策自己,則表字「元雱」。
“放鬆?”鄭毓麒思索片刻,低吟道:“這省城的地界,我向來不是很熟,實在不知有什麼放鬆的去處。”
“我說伯英,你還真是榆木腦袋。”
吳天策搖了搖手中折扇,撇嘴道:“咱們都是風流少年,還能去哪裡,自然是去秦樓楚館,軟玉溫香、吟風弄月了。”
“什麼?不可,不可……”
聞聽此言,鄭毓麒呆了呆,連連搖頭:
“我輩生員,乃是朝廷未來棟梁,怎可流連於煙花柳巷,辱沒斯文?”
喜歡重生明末?結黨!必須結黨!請大家收藏:()重生明末?結黨!必須結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